上次写完园林与只狼那篇后留了个钩子,就是如果想追求游戏中的深远不尽答案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现在想想可能有点不对,园林已经是意向的具象化,真正想要追求深远不尽其实应该是中国的山水画。
侍女图与最后的晚餐:
为什么侍女图选择这样构图
中国唐代的侍女工笔画
首先是视角,这是一个俯视视角,中国大多人物群像画都采取的是这种视角,最大程度得能够看清画面中人物在做什么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清晰地去表达日常的生活。比方说:前面的两个凳子是空着的,其人物站立在画面左侧,如果上面有人则是背面并且容易发生遮挡。这个时期其实画家追求还是对于具体人与事的安排。
为什么最后的晚餐是这样的构图(15世纪)
这幅油画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人是坐在一边,你可以想象正常人们饭局应该是两边坐的。其实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不为了遮挡,这样的人视角桌子另一侧有人就会容易被遮挡,会无法看清耶稣与其门徒聚会。正常的视角描绘的是非日常的人事。
那么抽象的中国的山水画到底想表达什么?
上面的两幅画的例子其实想说明的事,这个阶段东西方其实不管是画什么东西,其第一目的是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所画之物,对视角与人物的安排都是为了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但到中国的山水画其实已经不在追求表达清楚这件事,要理解山水画,要首先接受一件事:你要接受这世上有你所无法理解的事存在。
无限与变化:
无限与变化在黑暗,水相,烟云,不在场。烟形与水相非人力可控,这些具体的形状即为天意,非人力可干涉,完全黑暗里究竟有什么是我们所无法知晓的,可能什么都有,也可能什么都没有,都存在与你自己的脑海里。
山水画之三远
高远,深远,平远,其本质在于遮挡,也就是不在场,不在场的东西永远是最吸引人。
高远:当景物与人有足够近的距离,物体的一部分便会遮挡人的一部分视野,其要点并不在于物件本身的大小,而在于物件与人的距离,只要够近,你就看不全,遮挡重点在于画框之外,画框之外就是你的想象.

左边山体的一部分遮挡出画框之外,你只能通过想象来判断山的高度.

园林的一种做法,在窗外种满竹林,并且尽量逼近窗户,这样几棵竹子就能填满窗户,但却显得整座房子都在竹林里的感觉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