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Thoughts

自己的经历

每个人对自己想法影响最深的其实是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好有坏,包括自己从小到大吃到的,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最甚。人出生时是一块块形状不同的鹅卵石,而环境就像一把把刀不停地在你身上进行雕刻,石头或许能够糊上泥土,披上衣服,但下个雨吹个风,最本质的形状终会暴露无遗。我不想将讲述自己的经历,但我不想否认经历对我的影响之深,生活的上下起伏,我很受用。

为什么生活经历对自己的想法影响很深呢,因为想法道理不是学来的,知识能够从书本上学到,能够通过老师传授,但道理不是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道理都是去经历之后自己去体悟习得的。因为道理都与人的直觉相悖,如果不相悖的话是不会单独提炼出来教导世人。正如你告诉我太阳是西升东落,除非亲眼所见,我是断不会相信的。
注:下划线的想法来自于马未都,马爷

我上初中时教学楼上贴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标语,当时还嘲笑道“聪明重于努力”,自恃有些想法,始终认为努力是愚笨的表现。但囿于初中知识比较简单,自己不是特别努力还能得到不错的结果,所以就愈发恃才傲物。现在才慨叹,人间至素之理陈于眼前,自己不闻不问之愚蠢。这仿佛是宿命,每个年轻人在年轻气盛之时,都会睥睨天下恃才傲物,直到通晓事理之后,才会感慨万分。

年轻气盛是好事,恃才傲物才会去挑战老旧破坏规则,去试探自己的边界,虽然大部分都会以失败告终,但正因如此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收获。所以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看守下尽可能地去经历去感受,而不要将其一直置于温室中。
注:后面我会解释“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下面我会罗列对自己想法影响较大的书、剧、人,所产生的这些想法未来可能会证明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对于我当前所处环境的正确性。人总是螺旋上升,在自我否定与再否定之后渐进的

更新于2019年9月14日

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的研究结论是:对一个人的未来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是一个人的出身,其次是运气,个人努力相比之下是最不重要的。
/
这个结论是对罗尔斯正义论的一种鼓励,而罗尔斯讲过,就算是工作的干劲、努力的意愿也是依赖于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塑造的。(罗尔斯,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sec.17)
/
个人的努力能做到多大的份额呢?自由意志能够做到多大的份额呢?
/
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喜怒爱憎,有多少不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塑造出来的呢?当影子的影子时而坐下,时而行走的时候,它真的以为这些行为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吗?

            2019年9月14日 摘于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 - 无知

本节的原意本是讲述经历对我的影响之大,而没有想要推脱自己没有变得更好的责任,也没有想否定主观意志的重要性,更不想有些人把自己的遭遇无脑推给原生家庭,这正是庄子提倡绝圣弃智的原因,一些“知识”在某些人手里成了遮羞布。

书籍

除却生活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对自己想法影响最大的就是书了。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一部分书,是幼时的成语故事书、历史地理图册等,但限于自己年龄太小,对自己的想法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另外一部分是技术书籍,这些书籍虽然对我影响也很大,但对我的想法而言,却影响甚小。下面表格中是对我想法影响比较大的书,书本的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大体思想勉强都还记得。

书籍时间
自私的基因2013年
暗时间2013年
数学之美2013年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2013年
进化心理学2014年
枪炮病菌与钢铁2014年
枢纽2019年

剧名时间
美国往事2012年
教父2011年
鸿观2013 ~ 2017
晓说(晓松奇谈)2013 ~ 2019年
圆桌派2016 ~ 2018年
一千零一夜2017年
罗辑思维2014 ~ 2018年
天道2017年

对我影响很大的人简直太多了,但是对于自己想法有影响的却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能记得的目前也就这么多吧。

时间想法
高三班主任2009年“态度”决定一切,当时自己开始能够听得进去一些道理了,所以这句话勉强能够记得。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哈的含义,“态度”为什么能够决定一切呢?我吊儿郎当,但是上课认真学习不照样能够取得好成绩吗?“态度”确实不能决定一切,但态度是一个可信度比较高的“指示仪器”,对于高三的我,态度是我背后上课认真听讲,自己深入理解,课后思索再三,三省吾身等等的直接表征。这个表征并不能100%反映我的所有行为,但却是一个外人所能看到的最大可能表征知识掌握度的一个指标。

但会有人会说SB,态度怎么会确定一切呢?谁不知道呢,态度是一个虚像,怎么可能决定一切呢?但这是其中一个可以自我度量的一个准绳。

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很多人和我说过,只是在我合适的年龄听到了这句话,开始了自我反思,所以把高三班主任也列了出来。
好友冯师兄2015年冯师兄是我读研究生时的一个博士师兄,,他自小家境优渥、聪慧敏达,所以能够有游刃有余的生活,能够无忧无虑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反观我一直挣扎着的生活着,虽然当时他本人对我的想法没有直接的影响,却开启了我喜欢什么,我应该怎样去生活的反思。当然他本人也帮助了我很多,也非常感谢冯师兄对本人的提携
刘未鹏2015年研究生时读了他一系列的博客和书籍,他带给我的帮助于我来说,不是技术上而是想法上的。我勉强从他身上学到的两样东西受用至今,一是写博客,二是开始思考人在进化中的滞后性这一现象。对于进化论的滞后性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锤子,帮助我思考现实中我身上或者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对于我为什么称进化论为锤子,是因为当一个人人拥有了一个方便好用的工具时,很容易尝试着用这个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就是“手握锤子,满眼都是钉子”的意思
无名氏2018年我在去年面试的时候,我曾经问一个面试官,你如何看待技术方向的发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选择不至于在一次次的大潮中翻车,他给的回答是“我本人无法给出回答,我本人也无法把握一次次的大潮方向,但是我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内心,我自己喜欢什么”(其实绝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内心都把握不住)。这句话瞬时打动了我, 也驱使着我写了去年的《莫居以名
in nek他是知乎上的一个神秘人士,去年注意到他以及对道德经的讲述,甚合我意。如果读者留心的话能够发现,《莫居以名》的主旨就是源于他的回答,他的阐述和《天道》确立了“道法自然”作为我想法的统领
polo zhang2018年polo是我第一份工作的上司,他虽然没有直接教我太多技术知识,但是从他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透过表面看本质”,很多人在问题的外围兜兜转转,白白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不大,但这种直接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比方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这本是“屠狗辈”借此标榜自我的一句话,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本质上这是因为屠狗辈大都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光着脚没有失去的恐惧,所以更容易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仗义的选择

能明显的看到,我这两年(2018年 ~ 2019年)从“唯物”变得更“唯心”,虽然罗振宇本人比较扯淡,但是他在《王阳明的心法中》中讲到“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阳明时刻’,就是尝试从外求开始转向向内求,这个时刻或深或浅,或大或小”,这句话现阶段我比较认同。2018年可以说是我的一次阳明时刻,开始从内部来看待我是谁,如何定义我自己。另外,这次的转变有两个诱因,一是我起起伏伏的生活,二是我本身与我所定义目标之间的落差,然后得到“应该与自己和解”这种论调。

计算机中的概念

计算机知识没能带给我想法上的一些改变,但我却经常将计算机中的概念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结。

想法描述
现实世界本质是不同的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本身不带有任何意义,人赋予了它们特定的意义,定义了不同的维度去衡量,所以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在人类世界中总会有一个高矮胖瘦,总会有优劣之分。人本身有内在的去追求更优的本能,这是人本身无法左右的,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喜欢漂亮的脸就是喜欢漂亮的脸,嘴上如何说无所谓但下意识的都会倾向于更优质的选择。

好,背景介绍完毕。现实世界内含着本质上的不同,内含着本质上的优劣。而优劣又分为两种优劣,如今还“适用”的优劣,如今已“不适用”的优劣。对于“适用”的优劣,例如公司中有两个员工,员工 A A A 和员工 B B B A A A B B B 更适应某个一场景,那么上司会向 A A A 身上倾斜更多资源,这是普遍而又无法改变的事实,对应的计算机中知识是cache(内存), 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内存部分,有cache,内存和硬盘三层结构,总有那么一组数据或者指令是热的,是使用的更频繁的,那我们就应该把它们放的离CPU更近一点,有一些数据或指令很长时间没有用过,那我就应该将其移到内存中或者进一步移动到硬盘中,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比较高的整体性能。但是由于指令和数据是没有任何思想的,等待着计算机或者程序员的摆布。对应于现实世界中,为了使利益的最大化,总会有一部分人被牺牲,总会有一部分人被优待,但现实世界是有道德价值观的约束的,所以此时就会有矛盾。

另外像是Huffman树,CISC指令集的变长编码,各种树的算法等等。可以说很多算法,都需要对数据集本身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可以优化的地方。而这里,数据就对应于人,数据集本身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对应于人群本身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所以当你被淘汰下来时,你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这个结果,从而能够分析别人于我之优势,当你被优选上去时,你要搞清楚,你的优势可能是特定领域的优势,如果定义了其它维度来测量优劣,那么有可能淘汰的就是你

但话说回来,有些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比较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力量的在进化中的优势是绝对的,所以老年人由于年老力衰早早就会被淘汰。但是当人类社会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出现了工具和语言等,掌握了足够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老年人,在部落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进入到了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出现,知识、经验的获取的手段变得多种多样,抛开老年人在稳定社会、作为人与人之间纽带等功能之外,其实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虽然这句话非常政治不正确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更新于2019.8.3--------------------------

这一段的描述与《齐物论》有矛盾和相合的描述,但自己并未深入了解《齐物论》,暂时放在这里,以后有所悟以后再更新
人个体理性而群体盲目对于计算机数据结构,大都是有层级的,而且都有控制节点,这些控制节点不干其它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控制其它数据节点。有了控制节点,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数据抽象,同时提高算法的效率。

行政机构对应于计算机数据结构,对于计算机数据结构,因为数据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需要一些控制节点来对其它数据节点进行控制。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行政机构来管理?这就扯到人是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虽有主观能动性,但是放在一起很难形成合力,除非有统一的精神信仰,这个与磁铁加热去磁的道理是一样的。
人生不是马尔科夫链中国古语有云“英雄不问出身”,所以出身低微的人通常会将其当做座右铭,几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杰克·吉伦哈尔《夜行者》,讲的是无良记者功成名就以后洗白的故事,当时就慨叹“人生就是一条马尔科夫链”。后来慢慢发现当时的想法还是粗浅了些,我把“人生是一条马尔科夫链”看成了干了违法勾当最后在掌握了一定权利之后成功洗白的情况。

外部状态确实可以很简单的抹掉,从而做到人以后的发展只与当前状态有关。但是人生中的种种对人内心的影响目前来看是很难抹去的,前段时间的《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复仇者们不穿越到以前把处于婴儿状态的灭霸杀掉?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时间永远向前流动,复仇者穿越到以前,那个“以前”其实不是真正的以前,而是复仇者们的未来。

所以我说“人是一块石头,时间环境是刀,不停地雕刻成就如今的你”,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其实我现在也没有想得特别透。但是目前对我来说,“人生不是马尔科夫链”这句话能够让我坦然的面对并接受我过去所有的经历
操作系统-虚拟地址空间计算机的世界是现实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充满欺骗的。lazy思想满天飞,各种拆东墙补西墙,最典型的莫过于虚拟地址空间,当然计算机中的数据是没有思想的,就应该这样做

例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闻,像“小伙儿同时交往17名女友”中的小伙儿,小伙儿就是操作系统,女友就是进程。虽然小伙儿的现实时间就是24小时,但是给个女友提供一个“虚拟24小时”,让她们以为自己拥有小伙儿的全部时间,但现实是女友也有需要独处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拆出来用在其它女友身上,同时小伙儿也有自己核心的一些时间,来处理所有女友的时间安排和调度工作,这些时间是处于高权限的,女友们不能轻易进来,否则就会知道其他女友的存在。只要小伙儿把女友的时间调度安排得当,同时交往多个女友不是难事。小伙儿更绝的是,从女友A借钱来追女友B,然后再从其他女友身上借钱换女友A,当然这一点是操作系统是不能做的。
信息熵

想法

想法说明
道法自然道,它是数学,是物理,是社会,是至理等等。
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表述是“遵循客观规律行事”,难点在于什么是客观规律。限于自然语言的局限性,这四个字并不能精确对应背后的原意,但是它是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最简单的表述。道法自然是我当前所有想法的“统领”,其它“道理”或者说“想法”都是道法自然在特定领域,通过特定的角度的一种口语化表达。由于自身的种种限制及不足,人无法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通过一些口语化的描述来给自己一些指导,例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良药苦口利于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等。人不必追究其背后的道理,只需遵循即可,便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来源于电视剧《天道》,强势文化就是依靠客观规律办事的文化,弱势文化是靠拯救、破例、靠皇恩浩荡进行特赦的文化,弱势文化强调的是一个字。“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描述,所以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核心是依客观规律行事,但客观规律是什么,这就需要一双能够看透本质的双眼。
现实世界是连续而不是离散的现实世界是连续的,但是人为了简化问题,总会将现实世界当做离散的来进行处理。例如中文描述可能性的词汇,很快就能枚举完,极度不可能,不可能,或许,大概,可能,极大可能性,一定,,,,。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人的眼睛不可能连续的由左至右看一个画面,人眼的焦点永远是跳跃式的,这也是为了简化人眼或者人脑处理的信息量目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二元的,例如他不是好人,那么他就一定是坏人等等。
现实世界是概率的世界现实世界是概率的世界,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当做绝对准确的道理,遵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行事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但是大概率会收获不错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有很明显的漏洞,以至于年轻人经常执迷于挑这些道理的bug,例如“门当户对”,很多人的第一直觉“这不是扯淡嘛”,而且很多人可以立即举出一大堆例子来反驳,但事实上“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现实观察总结而来的

另外一些现象例如黑人不安全,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黑人大概率不安全”,但是避免与黑人相遇所可能避免的损失与所花费的开销相比太值了,“穷山恶水出刁民”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当圣母婊,去反驳“黑人不安全”,“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这些说法。这些说法不需要去反驳,因为本来就是错误的,只是由于语言的局限和避免的损失,所以会过度强调。
人不可能跳脱自己有人说可以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描绘,我个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可以对自我进行剖析,但不要绝对相信剖析后的论断,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来丑化或美化自己。原因见《莫居以名》
尊重自己的所有尊重自己的所有,最终自己的性格,尊重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邪恶的想法,尊重自己对于欲望的表达,这是“存在皆合理”在自我身上的表达
尽可能地去经历尽可能地去经历,尽可能地去感受,尽可能地去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知识层面,一是人生价值方面。

我曾经极其不齿“所见即所得”或者说是“百度百科式”的知识,因为我见过太多满嘴术语但是对这些术语一知半解的人,所以我本人也极其讨厌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每当我遇到新的知识,我总是以一种深度遍历的方式去把相关知识搞一个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难兼得的。但是自从我用whathowwhy 三个层面去看待知识以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有那么一丢丢愚蠢,如果你意识不到某个东西的存在,何谈后面的 howwhy ,其实 whathowwhy 同等重要,没有what何谈后面的步骤。

前面提到过由于家庭环境的局限,每个人的眼界以及能够掌握到的信息也不相同,在每个人看来自己的选择都是最优的,但在外人或者在掌握更多环境信息的人看来,这些选择可能并不是最优的,例如从下图来看 A A A B B B C C C三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其实都不是最优的,做出更优化选择的一种方法就是拓宽自己的眼界,掌握更多的环境信息才能做更优的选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阳明心学有一个说法是人需要去“格自己的内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去了解的内心,掌握自己有多少底牌,你是真的内向吗?你是真的外向吗?你逻辑思维是真的强吗?对于这些问题,你对自己的感知可能是不准确的,所以你需要持续的行来格自己的内心,知行合一,两者其实一样东西,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所以你需要尽可能地去经历才能将自己心的形状格出来(这个说法存疑)。

这个和梯度下降/局部最优是相似的的,信息少就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找极值的首要原则就是扩大信息量,然后博观而约取的嘛
外界只是辅助,核心在于自己的经历与体悟这句话是我最近感悟到的,这个想法最初源于我看《编译原理》,由于我当时段位不够,前序知识准备不足,看了很长时间但是吸收很有限,但是其他同学却看得如痴如醉,吸收的很快。为什么?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学习材料,而在于自身。书本不是知识,书本中的内容是平面的,线性的,而知识是立体的,是结构化的。但是很多人却总认为买了书就等于拥有了知识,订阅了课程就等于学完了整个课程,白白浪费了太多钱然而收益甚微。

道理也是如此,道理的获取不在于什么人给你讲了什么东西,道理的获取在于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悟。希望自己不要闭塞视听,继续体察生活,睁开自己的眼镜,张开自己的耳朵,开放自己的心灵,尽可能地去看去听去感受
阳明时刻阳明时刻描述的是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的场景,而罗振宇将其拓宽为每个人“从向外求到向内求”的时刻,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突然发现自己所依仗的不在于外部而在于内部。
莫居以名《莫居以名》是半年前我写的一片博客,主要记录了我在从外求向内求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意识到父母是平凡的,意识到自己是平凡的,意识到孩子是平凡有人将其总结为人这一辈子的三次成熟,第一次成熟“意识到父母是平凡的”, 第二次成熟“意识到自己是平凡的”,第三次成熟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平凡”,虽然这有些残酷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个现实
道与术自小由于家庭原因,自己还算有一些察言观色的能力,能够快速在一群人中间看出每个人的情绪状态,所以自认为掌握了一些所谓的“道”,因此大学期间有一段时间痴迷于一些权谋诡计,但最后发现没有任何卵用。大学期间乃至于我现在,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提升,远还没有到权谋诡计的地步。再说了“权谋”的难点在于自己的性格,而不在于其诡谲
人看到的东西永远是局部的这个与前面提到尽可能地去经历道理相似,人看到的永远是局部的,不存在所谓的上帝视角。所以这里有点需要注意,一是永远进行最大熵的选择,二是面对新事物的态度。

因为人看到的东西是局部的,所以尽可能地基于你所拥有的信息进行最大熵的选择,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坚持“进化论”的原因,因为进化论是在我有限的视界中最可信的理论。这也是为什么我本人不相信中医(传统医学)的原因,因为基于我的知识、经验及视角,现代医学是我最大熵的选择

因为人看到的东西是局部的,所以永远不要对待新事物直接进行驳斥,我本人是先全盘接受然后再慢慢反驳的态度去看待新事物的。
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这句话是叔本华说的,知乎上对应的问题是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前面的两个高赞回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详细的解释。正因如此,希望自己能够以求知、不妥协的态度去格现实世界的种种
尽可能地尝试从0 ~ 1这句话是我在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感悟,尽可能地尝试 0 ~ 1会最大可能性的决定你人生的宽度,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格的更清楚,能够得到更丰富的人生。这个感悟的起点有二,一是冯师兄曾经请另外一位博士师兄分享他科研的经历,谈到从0~1的重要性,二是俞敏洪的一句话“你不去舞台上尝试一下的话,你永远只是一个看客”,而我本人并不想做一个看客
性格是上帝在每个人心底抹上的底色人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你的心是一幅画板,那么性格就是底色,当然你可以在上面多抹几层油彩,从画的外观上可能看不出来这个底色,但拿个裁纸刀用力一划,底色就亮出来了,这个裁纸刀可能是别人的言语讥讽,可能是一次人生遭遇,也可能是一个寂寞的晚上。

道理虽如此,但这个底色是什么,每个人或许并不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去经历来格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得到最本质的我

这些暂且是自己现阶段想法的集合吧,记录下来一是希望书写帮助自己理清思路,二是将自己想法的变化轨迹记录下来,以便未来做个比较。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