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RFID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AIDC新技术——RFID技术。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础。
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
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
◇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
◇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
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正在成为现实。
RFID系统组成
一套完整 RFID系统由 Reader 与 Transponder 两部份组成 ,其动作原理为由 Reader 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限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內部之ID Code送出,此时Reader便接收此ID Code。
Transponder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由RFID标签、读写器和后台数据处理系统构成。RFID标签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小型电子设备,包含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的集成电路和天线。
读写器用于发射射频信号以激活标签,并接收来自标签的数据。后台数据处理系统则负责管理和分析从读写器收集的数据。
RFID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盜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
RFID标签种类
RFID标签有两种:有源标签和无源标签。
标签是RFID系统的核心,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中存储有一个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实现单品级的目标对象编码。标签分为无源标签、半有源标签和有源标签。
标签的设计决定了RFID系统的读取距离和功耗,无源标签以其低成本和长距离读取能力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广泛应用。
电子标签详解
超高频RFID标签基本构成的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芯片,它决定了这个标签的功能和主要性能,同样芯片也是设计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