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java

subject.java

 

WeatherData.java

weatherdata.java

 

Observer.java

observer.java

 

UserA.java

usera.java

 

UserB.java

userb.java

 

demo.java

 

demo.java

运行结果:

 

result

 在这个简单的Observer设计模式的实现中,我们主要分析demo.java这个文件。在demo类的应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在实例化对象weatherDatauserAuserB的时候,类型选用的是接口类和抽象类。为什么不用实体类来定义呢?这就是多态的意义所在。其实,如果用实体类来定义这些实例化对象,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差别从userAuserB的定义可以找到答案。对于demo类的应用者来说,我们只需要关心Observer类的抽象定义就知道如何调用userAuserB的功能,而不用去关心UserAUserB这两个类的具体实现,也许还有UserCUserD等等很多种不同形态的类。对于程序设计而言,如果我们要一一关注这些具体类的实现,那么无疑增加了开发者的工作量。还有一点,当UserAUserB……等子类的实现发生改变的时候,其他部分的代码都可以不用改变。譬如UserA改变inform函数的实现:

    @Override

    public void inform(String msg){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new york city.");

       System.out.println("UserA have got weather message: " + msg);

    }

也许采用Observer这个模式来解释多态的优异特性不是很适合。下次我再用一个更能说明多态的优点的设计来谈一下(不套用设计模式了,呵呵)。在这里专门用到Observer这个模式,算是对设计模式的一个引子,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多的探讨这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