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文的这个议题,著名的语言学者钱歌川先生在其《英文疑难详解》一书中举了两个句子为例:
1)Spring has come.
2)Spring is come.
作者解释道,句1)表示动作(action),可译成“春到人间”;句2)表示状态(state),可译为“春满人间”。
从句型结构分析,句1)的谓语部分由行为动词(come)构成,属动态句型;句2)的谓语部分由连系动词(be)加补语(come的过去分词形式,起形容词作用)构成,属静态句型。再观察:
3)He will come here at eight.
4)He will be here at eight.
句3)用come here,属动态句型;句4)用be here,属静态句型。两句都可译成“他将于8点钟到这儿来”。
英语中,动态句型与静态句型之间在语义上的区别大体如下:
动态句型侧重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而静态句型则侧重于表达动作过后的某种“动后之静”的存在状态。试比较:
5)The old man died.
6)The old man was dead.
以上两句的汉语虽然都译成“那老人死了”。但句5)是动态句型,着重描述死亡那种阖然而逝的“动态变化”,而句6)是静态句型,着重表达死后那种尸骨已寒的“静止状态”。再进一步比较:
7)We have come back to school.
8)We are back at school.
这两句均译为“我们返校了”。但句7)属动态句型,它强调“返校”的动态变化,因此必须用相应的动态介词to与之搭配;而句8)属静态句型,它强调“返校后已在学”的状态,因此必须用相应的静态介词at与之搭配。这正是受不同句型表达的制约所致。
顺便指出一点,就英语和汉语比较而言,英语更注重于静态句型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却更注重于动态句型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许多实际场合,英语选用的是静态句型,而译成汉语时,却只能采用动态句型取而代之。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尤应留意其静态句型的表达,从中切实体验原汁原味“西餐语言”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