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执行摘要
全球三维渲染和可视化软件市场预计将从2022年的22.7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95.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9.9% 。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三维渲染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39.95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280.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6% 。还有报告指出,到2034年,全球三维渲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37.8亿美元,2024年至2034年的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8% 。这些显著的增长率表明,市场对先进可视化技术的巨大需求,而实时云渲染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市场的主要趋势包括实时渲染和云渲染解决方案的日益普及 。本报告重点关注中国市场的实时云渲染技术,并对主要供应商如点量云流、平行云、3DCAT、腾讯云和视博云进行技术对比分析。
2. 引言:实时云渲染的变革力量
2.1 定义实时云渲染
渲染是将原始三维模型转化为逼真的图像或动画的过程,是动画、建筑、游戏和电影等创意产业的基石 。传统渲染通常需要高性能的本地硬件和较长的处理时间 。而云渲染则将渲染任务转移到云端服务器,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进行处理,从而显著提升渲染速度、可扩展性和可访问性,并降低成本 。云渲染使得用户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和维护昂贵的本地硬件,即可完成复杂的渲染任务,尤其对小型工作室和独立创作者而言,降低了技术门槛 。
在云渲染的背景下,“实时”意味着用户可以获得即时反馈和交互体验 。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的传统渲染不同,实时云渲染能够快速生成图像,并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实时更新 。这种即时性对于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项目以及需要快速迭代的设计过程至关重要 。例如,在游戏领域,低延迟的实时渲染能够带来流畅和沉浸式的游戏体验 . 在建筑设计中,实时反馈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及时与客户沟通 。
2.2 跨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实时云渲染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游戏和动画: 游戏和动画行业对高质量视觉效果和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对实时云渲染技术的广泛采用 。游戏开发者利用实时渲染引擎创建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而动画工作室则利用云渲染加速高质量视觉特效和3D动画的制作 . 观众对更具沉浸感和视觉震撼力的内容的期望,进一步推高了对这项技术的需求 。
- 建筑、工程和建造(AEC): 在AEC行业,实时云渲染正在彻底改变建筑可视化 。建筑师可以利用该技术创建照片级的3D模型和漫游,用于客户演示和设计验证 。云渲染提供的可扩展资源和便捷的共享功能,也促进了团队之间的无缝协作 。例如,通过实时渲染,建筑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从而更高效地探索设计方案 。
- 汽车和医疗保健: 汽车和医疗保健行业也日益认识到实时云渲染的价值 。在汽车行业,该技术可用于虚拟原型设计和产品展示 。在医疗保健领域,3D渲染被应用于医学影像、手术模拟和患者教育,例如,通过扩展现实技术可视化器官全息图 。
- 数字孪生、元宇宙和虚拟展览: 实时云渲染是构建沉浸式数字体验的关键技术,在数字孪生、元宇宙和虚拟展览等新兴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点量云流提供了支持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的解决方案,能够处理大型模型并支持高并发访问 。3DCAT也强调了其在元宇宙解决方案中的作用 。
- 市场营销和广告: 市场营销和广告行业利用云渲染快速生成引人注目的高质量视觉内容,用于各种营销活动 。云渲染农场提供的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使得制作高质量的广告视觉效果变得更加高效 。
- 教育和培训: 实时云渲染可以创建高度互动和沉浸式的教育和培训内容 。通过云渲染,学生和受训人员可以体验虚拟实验室、进行复杂的模拟操作,而无需昂贵的本地硬件 。
实时云渲染在如此广泛的行业中的应用,充分证明了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它不仅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还为创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2.3 中国实时云渲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的实时云渲染市场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参与者,包括点量云流、平行云、3DCAT、腾讯云和视博云。这些公司都在积极推动实时云渲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该市场充满活力,竞争激烈,各厂商都在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4 本报告的范围和目标
本报告旨在分析未来几年实时云渲染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比较在中国市场具有代表性的五家主要平台的技术特点。报告将深入探讨这些平台在低延迟、渲染引擎支持以及Windows大型3D应用推流方面的能力,并着重突出点量云流的技术优势,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决策者提供参考。
3. 塑造实时云渲染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强劲的市场增长和主要驱动因素
多个市场研究报告都预测了三维渲染市场(包括实时云渲染)的强劲增长。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三维渲染和可视化软件市场将达到9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9% 。另一份报告则更为乐观,预计到2032年,全球三维渲染市场规模将达到280.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6% 。此外,还有报告预测,到2031年,全球云渲染农场市场规模将达到24.04亿美元,2024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4% 。GPU云渲染服务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增长趋势,预计将从2023年的42.63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2.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4% 。整体而言,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快速扩张的市场,预示着实时云渲染技术将在未来几年迎来显著的发展。
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
- 各行业对高质量视觉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 无论是游戏、电影、建筑设计还是产品展示,各行业对更逼真、更具吸引力的视觉内容的需求持续上升,这直接推动了对高性能渲染解决方案的需求 。
- 游戏和动画行业的蓬勃发展: 游戏和动画行业是3D渲染技术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游戏画面越来越精美,动画制作越来越复杂,对实时云渲染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 云技术的进步: 云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高的带宽,为云渲染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其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渲染任务 。
- 远程办公的普及和对协同云解决方案的需求: 疫情加速了远程办公的趋势,使得对能够支持远程协作和访问高性能计算资源的云解决方案的需求大幅增加,云渲染正是其中之一 。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VR/AR/XR)技术的兴起: VR/AR/XR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游戏、教育、工业等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对高质量实时渲染的需求,以提供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
- 汽车、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采用3D渲染技术,包括实时云渲染,用于虚拟原型设计、医疗成像、培训等多种用途,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 。
- 政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项目: 各国政府对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也为实时云渲染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新的机遇,例如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 。
3.2 主要新兴技术趋势
实时云渲染领域正在经历快速的技术变革,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新兴趋势:
- 人工智能(AI)驱动的渲染: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被集成到渲染流程中,以自动化重复性任务,提高渲染速度和质量,优化工作流程,并提升图像的准确性 。例如,AI可以用于优化照明、纹理和阴影效果,从而在缩短处理时间的同时保持高视觉保真度 。
- 实时光线追踪: 光线追踪技术通过精确模拟光线的物理行为,显著提升了渲染图像的真实感 。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实时光线追踪正逐渐成为现实,对于那些对视觉真实度要求极高的行业(如建筑和游戏)尤为重要。
- 混合渲染模型: 一些解决方案开始探索将本地和云端资源相结合的混合渲染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需求,灵活地分配计算资源,从而在性能、成本和网络依赖性之间取得平衡。
- 增强的编解码技术和网络优化: 为了进一步降低延迟并提高流媒体质量,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更高效的视频编解码技术和网络传输协议正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这些优化对于提供流畅的实时交互体验至关重要。
3.3 地理趋势和采用模式
亚太地区正成为实时云渲染市场的重要增长区域 。这主要归因于在线平台的快速扩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政府对数字经济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在中国,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不断壮大的游戏和娱乐产业以及积极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都为实时云渲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沃土 。
4. 主要中国平台的技术对比分析
4.1 平台概览
- 点量云流 (Dolit Cloud): 点量云流专注于提供低延迟的实时云渲染解决方案,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Windows和Linux平台上的3D软件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孪生、VR/AR、协同设计等领域,其在低延迟和兼容性方面的优势 。
- 平行云 (Paraverse): 平行云定位为实时云渲染和云交互领域的专家,致力于引领XR云化转型 。该平台支持多种主流3D引擎,并兼容各种终端设备,提供私有云和公有云部署方案 。
- 3DCAT: 3DCAT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XR实时云渲染解决方案 。该平台基于云端强大的图形渲染算力,将XR应用实时推送到终端,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并支持多种终端设备 。
- 腾讯云 (Tencent Cloud): 腾讯云提供应用云渲染服务,强调低延迟和高画质 。其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汽车、教育、元宇宙等行业。此外,腾讯云还提供渲云 (Xrender) 服务,专注于影视和动画渲染 。
- 视博云 (CyberCloud): 视博云提供云流化PaaS能力平台,包括低代码孪生平台、智慧教育平台、云游戏、云XR等解决方案 。该公司以其超低时延的云流化服务而闻名,尤其在云游戏和XR领域 。
4.2 延迟性能对比
平台 | 声称延迟(局域网) | 声称延迟(公网) | 技术/方法(若提及) |
点量云流 | 5-7ms | 30-90ms , 20-30ms (正常部署) | 自适应多传输协议 , 优化编码和传输 |
平行云 | 未明确提及 | 小于100ms (目标) | 实时云渲染和云交互专业技术 |
3DCAT | 未明确提及 | 小于100ms (全链路, 1080P 60fps) | RayStreaming RTC 技术 |
腾讯云 | 未明确提及 | 60-80ms (端到端) | 自研云渲染RTC 和腾讯明眸极速高清技术 |
视博云 | 未明确提及 | 超低时延云流化服务 | GPU云化, 图形容器, 实时编解码, 网络传输优化 |
从上表可以看出,点量云流明确提出了在局域网和公网环境下的具体延迟数据,并声称在正常公网部署下可实现20-30ms的延迟,这表明其在低延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采用的自适应多传输协议和优化的编解码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低延迟的关键。平行云、3DCAT、腾讯云和视博云也都强调了低延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小于100ms的目标或实现了相应的性能,但具体数据和技术细节的披露程度有所不同。视博云尤其强调其“超低时延”特性,并在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验证 。腾讯云则利用其自研的RTC和高清技术来实现低延迟和高画质。3DCAT则依赖其RayStreaming RTC技术。
4.3 渲染引擎兼容性对比
平台 | 支持的渲染引擎 |
点量云流 | UE4/UE5, AutoCAD, 3dsMax, Maya, Twinmotion,WebGL、OpenGL 以及其他多种引擎 |
平行云 | Unity3D, Unreal, CryEngine, Unigine, OSG |
3DCAT | 可在Windows平台运行的渲染引擎, Unreal, Unity |
腾讯云 | Maya, 3ds Max, Cinema 4D, Blender, SketchUp, UE, V-Ray, Redshift 等;应用云渲染: 支持上传应用,兼容性广泛 |
视博云 | DirectX 12, OpenXR, OpenGL |
点量云流声称支持广泛的渲染引擎,不仅包括主流的游戏引擎如Unreal Engine和Unity,还兼容AutoCAD、3dsMax、Maya和Twinmotion等专业应用软件 。这使其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行业和应用场景。平行云也支持包括Unity和Unreal在内的多个主流3D引擎 。3DCAT则强调其对可在Windows平台运行的渲染引擎的支持 。腾讯云通过其不同的服务(渲云和应用云渲染)覆盖了多种渲染引擎和3D软件 。视博云则侧重于支持DirectX 12、OpenXR和OpenGL等图形API,这意味着兼容使用这些API开发的渲染引擎 。
点量云流明确强调其能够高效地推流大型Windows 3D应用程序,并支持EXE格式的应用 。这被认为是其关键的技术优势之一。平行云虽然没有像点量云流那样明确声明,但其对Windows的兼容性以及对多种3D引擎的支持,也暗示了其具备推流Windows 3D应用的能力 。3DCAT通过支持广泛的Windows渲染引擎,间接支持了Windows 3D应用的推流 。腾讯云的应用云渲染服务也明确支持在云端运行和推流EXE格式的3D应用 。视博云对DirectX 12和OpenGL的支持,使其能够推流基于这些API开发的Windows 3D应用 。
4.4 其他相关技术特点和差异化因素
除了上述关键技术点外,各平台还具备一些其他值得关注的特点。例如,平行云强调其秒级升降配的渲染节点和优化的网络传输控制算法 。3DCAT则拥有自研的Munu调度系统、RayStreaming流媒体协议和Raysync高效文件传输软件 。腾讯云提供轻量的全端SDK,支持快速接入和灵活的计费模式 。视博云则以其在云游戏和云XR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超低时延的追求而著称 。点量云流则特别提到了其支持国产信创系统以及提供客户端模式(Windows、Android),这与一些仅支持Windows系统的平台形成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中国市场主要实时云渲染平台的技术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创新阶段。各平台都在不断提升其技术能力,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在都可以实现云推流的基础上,各家有自己擅长的能力,比如腾讯云基于其强大的资源整理能力,在大型公有云推流上有独特优势,其参与的中轴线项目在小程序中可在旅游旺季供很多游客同时使用;点量云流则在国产信创系统、兼容多种大型3D应用推流等领域有优势;平行云和3DCAT则在XR领域有开拓。
展望未来,实时云渲染技术将在中国市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实时云渲染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合适的实时云渲染平台至关重要,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综合考虑平台的延迟性能、兼容性、易用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对不同平台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进行更深入的基准测试和用户体验研究,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