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rì) 昜(yáng) 曙(shǔ) 旦(dàn):
日(rì):
外圆圈表形状,内一点为指示符,指发光。造字本义:太阳的形象。
昜(yáng):
是“暘”(陽)的本字。昜,甲骨文(日,太阳)
(下,由天朝地的方向),表示太阳在天上,向大地照耀。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下”字
的左下方加“彡”
(光影),表示日照产生的影子。
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下”
与“彡”
连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太阳当空照耀。
当“昜”成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日”另造“暘”代替;而“暘”
后来又被“阳”
* 代替。
曙(shǔ):
篆文(阳光)
(拘押、处置),造字本义:比喻日光挣脱黑暗的包围,透出第一线微光。
太阳西沉为“昏”* ;太阳落山为“暮”* ;月亮初升为“夕”* ; 月高人静为“夜”* ;安定入宿为“冥”* ;晨光微露为“曙”;太阳升高为“晓”* ;月尽日出为“朝”* ;日浴草木为“早”* ;荷锄出工为“晨”* 。
旦(dàn):
甲骨文,上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
代表天宇空间,下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
代表大地。造字时代古人认为天地是两个无边无际的平面。
有的甲骨文用“日”
代替天宇
,强化日出而天地分的含义。
金文将表示大地的方形
写成实心的黑点
;篆文
将实心黑点
改写成一横 ━,代表地平线或海平线。
造字本义:动词,世界从黑暗混沌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天地,即天亮。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 (通“暮”* )。
朝(zhāo):
朝,甲骨文(“早”的异体字)
(夕,晓月),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尚未落尽。有的甲骨文
将“早”的异体字
写成
。
造字本义:名词,月落将尽、红日初升的大清早。
太阳西沉为“昏”* ;太阳落山为“暮”* ;月亮初升为“夕”* ; 月高人静为“夜”* ;安定入宿为“冥”* ;晨光微露为“曙”* ;太阳升高为“晓”* ;月尽日出为“朝”;日浴草木为“早”* ;荷锄出工为“晨”* 。
早(zǎo):
早,甲骨文(日,太阳)
(屮,小草),表示草木沐浴在朝阳中。造字本义:红日初升、小草带露的清晨。
日在草上为“早”* (朝日初出);日在树上为“杲”(天色大亮);日在草中为“莫”* ------通“暮”* (太阳下山);日在树下为“杳”* (天色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