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从事影视方面的小伙伴一定知道非编系统是什么?今天的文章就是为一些打算从事影视方面的朋友介绍一下什么是非编系统?
非编系统是从事影视后期编辑的系统工具。他的全称是非线性编辑系统,他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在我们还是使用胶片放映影片的时代,我们用人工裁剪的方法对视频进行剪辑,就称为线性编辑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工作站,有了非编软件,有了显示器监视器,调色台。这么多的设备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非编系统,他是通过软件和硬件对视频进行剪辑编辑的系统,可以能对素材进行剪切、修改,实时特效、实时视频、动画图形、音频的多数据流操作v135-52-03-85-51。
回首线性编辑时代,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很多专业人员大力合作,装卸磁带,完成基于计算机的编辑控制、合成操作,以及在专门的制作空间里用特殊手段完成声音设计等等。所有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在一部机器里有一个人完成,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一台说得过去的计算机、一架家庭DV摄像机、一块视频采集卡,加上自己的一点点创意,当然还要掌握非线性编辑软件,你就可以拍出一部自娱自乐的“大片”。
当然,非线性编辑的用处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非线性编辑带给专业编辑人员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工具,而是一种工作方式和理念的根本改变。各个电台、电视台都在考虑或者已经将非线性编辑用于后期制作,以加速节目制作的数字化进程,这就意味着编辑人员要担负更多的责任,掌握更多的技。
系统构成
非线性编辑卡
视频卡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核心部件。一台普通微机加上视频卡和编辑软件就能构成一个基本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它的性能指标从根本上决定着非线性编辑系统质量的好坏。许多视频卡已不再是单纯的视频处理器件,它们集视音频信号的实时采集、压缩、解压缩、回放于一体。一块卡就能完成视音频信号处理的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
计算机
早期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大多选择MAC平台,这是由于早先MAC与PC机相比,在交互和多媒体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随着PC技术的不断发展,PC机的性能和市场上的优势反而越来越大。大部分新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厂家倾向于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所用的硬盘不同于普通硬盘,它要求硬盘的速度较高,可高达8Mbps,且要求其容量较大。
编辑软件
相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硬件来讲,软件的发展要缓慢得多。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件平台也同样存在落后于硬件的局面。微软在九十年代初为多媒体结构指定了VFW,苹果机上也有一个类似的QuickTime,这两种软件结构都缺乏对专业视频的支持,它们限制了I/O端口的数据流量和视频文件的大小,VFW甚至不支持Alpha通道,无法描述两层画面之间的关系。当前我们使用的编辑和建模软件大多数是建立在这两种平台上,如Premiere 4.2T、3DMAX,用这些软件创作的运动物体边缘存在着抖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4年,Open DML标准开始建立,增强了AVI文件的功能,使不同厂家的Motion JPEG文件可以互换,修改了AVI文件只有2GB大小的限制,并把帧索引改为场索引。所有这些内容在1995年完成后并入Quartz多媒体标准中,Quartz成为软件专业视频设计的初级规范,随后Active Movie取代了Quartz的地位,正式应用在Windows 97中。国产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件结构就是从Active Movie平台起步设计的,比国外的编辑软件具有更先进的底层结构,而国外软件基本都是在VFW和Quick Time基础上编写的,这是国产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一大优势。
1996年8月,一个更新的软件平台Direct Show测试版发布,它能支持更多的媒体数据类型,并增加了支持硬件的“软件端口”,能直接检测板卡上是否具有实时的划像器、DVE和混合器等硬件部件,并能直接对这些硬件进行操作。国内主流的例如大洋、索贝、极速非线性编辑系统先后转移到Direct Show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