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科学地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科学意味着:需要证伪、客观、预测、经验。
观察、假设、测试。
科学的方法三大原则:证据、证明、证伪。

研究对象: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过程。
心里过程:感觉、知觉、记忆、学习、判断、决策、情绪、社会关系、社会行为、道德意识。
感觉:是个体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觉察,是客观的、直接的,是大脑的一种机能。
知觉:是对刺激物的整体觉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主观色彩更浓。
(床前明月光是感觉过程,疑是地上霜是知觉过程 )
记忆:是人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提取信息的过程。
学习:人们由经验产生的知识或行为,产生相对永久的改变。
思维:是对信息的交换,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情绪:由内外刺激引发的一种主观状态。由主观的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评估,行为的反应这四种成分交互而成。
意识:是对自身,对行为,对周围世界的觉知,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自我概念:自我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动机和需要:激发、维持和调节个体进行某种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胚胎到死亡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内容: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意识,自我概念,关系,思维,理性,情绪,情感,动机,需要,人格,社会情境的影响,文化的影响,进化,创新,
创造:创造力,或创造性,才思,是一种基于概念工具及精神上技巧的人类精神现象而最终产生或发展为创意启发及直觉的过程。
审美: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是构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实践,心理活动。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幸福:幸福不单单是快乐的情绪,快乐与幸福的区别在于,快乐常指个人的,短时间的情绪感受,幸福则涉及到与他人,家庭的长期正面的交互过程,以及对事业,生活发展的积极的体验和认识。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文化: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广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
崇高:

问题:
心理活动、心里过程、心理表现

数据收集:研究者为了描述或解释心理现象而采用观察、自我报告或生理计量等方法采集心理或行为数据的过程。
数据收集方法:
观察法:
视觉法:
听觉法:
生理计量法:
自我报告法: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由被测试者对自我的主观体验和主观状态进行自我观察,并进行自我评定。被称为内省法,心理学的内省是把外界的刺激和内在的活动进行匹配。哲学的内省是根据哲学家个人的思维、判断、分析、逻辑,来对人性进行判断、描述。
缺陷:过于主观,且被试者有可能不愿意告诉你真实想法。
社会赞许性: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或出于自己心理的需要,而表现出良好形象的倾向。
社会赞许是影响自我报告效度非常重要的限制。
朴素现实主义:我们经常不认为自己不知道,而认为自己知道,也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所认为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
简单重复效应:又称单纯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务。

自动采集法:
设计实验:
实验研究:实验室实验是自然科学家的主要手段,心理学家也最常用这种方法,心理学诞生的标准就是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
真实验:真实验研究指的是有操纵、有控制、能够随机分派被实验的实验研究。
准实验:准实验研究指的是无需安排被试,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
相关性试验:
描述性研究:
真实验 找到因果关系 随机分派 操纵
准实验 找到因果关系 非随机分派 操纵
相关 找到相关关系 非随机分派 不操纵
描述 总结观察结果 非随机分派 不操纵

伦理问题:
被试参加实验的原则:
知情同意:需要被试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参加心理学的实验,不能强迫,不能欺骗。实验前应尽量地告诉被试实验的足够多的内容,可以随时退出实验。
事后说明:被试要求,事后说明,如果实验中有不适当的地方,不应该牵涉到的隐私,必须让被试有足够的了解,有身体的不适,心理的不适,必须使其恢复。
最小风险:不能侵犯被试的隐私,不能造成伤害,最起码的标准,就是被试走进实验室是什么样,出来也应该是什么样。
机能主义:主张研究人类意识及功能。
行为主义:研究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定义的心理学变量,这个变量称之为行为。
行为是人类外显的表现,可以做具体的观察、研究。是人类对外在刺激的一种自发的、自动的反映。
行为是可以通过操作性无条件反射 塑造的,是可以改变的。
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和理论缺乏科学的证据,有以偏概全的倾向性。
弗洛伊德理论:
冰山理论
意识、潜意识理论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

人文主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想被人承认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对理想实现、发挥最大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的十五种心理特质:
全面和准确的知觉现实
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独立性
具有永不衰退的鉴赏力
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具有深厚的友情
具备民主的精神
区分手段与目的
富于创造性
处事幽默、风趣
反对盲目遵从
勒内.笛卡尔 哲学家,研究几何的过程中,发现现象:人生而怀疑一切。哲学思辨阶段,关心是否可以相信感知。
1、为理主义
2、先天论者,人生而有能力思考

约翰.沃克 英国哲学家(1630-1704),
1、经验主义,大脑被动接收信息,生下来人人都是白纸。

心理学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的特质。为什么形成这个特质,这个特质对你有什么影响。
临床心理学:关心非健康人的心理和行为
认知心理学:关心感知,记忆,怎么形成,什么影响

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的行为和现象的心理基础

同一领域存在不同学派:
择偶问题:社会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者,择偶是刺激反应的过程,是社会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的精神分析,
认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看到恋人时,大脑活动,判断能力下降
进化心理学:男性喜欢找年轻漂亮的女性,因为生育能力强有年轻、女性找经济能力强的男性因为生育的
社会文化学派:

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目的:1、描述 描述人的行为
2、预测
3、解释
4、干预/应用

理论:解释现象的概念。能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理论。
决定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这个是研究心理学的前提,还要相信心理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
需要有数据来支撑科学理论。数据需要是客观、公开的。

科学研究步骤:
研究问题(基于观察、基于前人理论)——》形成假设(有方向的、具体的)——》
设计实验(排除无关变量)——》分析实验数据——》报告实验结果——》

实验如何保护被试者:知情同意书、风险效益评估、
直觉:根据你的预期来处理信息,

收集数据:信度(测量结果是稳定的)
效度():表面效度、相容效度、辨别效度()

7-思维

1-思维的一般概念

概念和特征

  1. 概念:
    • 我国定义: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感觉知觉是认识的低级形式
    • 西方:
      • 思维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的过程
      • 问题的空间包括的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2. 特征
    • 概括性: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 思维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
      • 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 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的组合,以产生新的产品或者思想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凭借物划分
    •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 技师、工程师经常运用动作思维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属于直观动作思维。因此发展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通过儿童直观的动作。
    • 形象思维:
      • 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 艺术家、作家、设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 3-6、7岁的幼儿思维的方式主要是形像思维,根据事物的形象或者表象进行思维。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对抽象的符号、概念还很难理解,因此应采用具体形象化的东西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 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理论性质的问题。
      • 11/12岁开始发展
  2. 根据考虑问题的角度划分
    • 辐合思维:
      •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 是把问题中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找出人们一个答案的过程。
    • 发散思维:
      • 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或者解决问题方式的过程
      •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 发散思维的测量方法:
        • 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常用非常用途测验来考察,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较多的项目,即反应迅速而众多
        • 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纬度。范围越大、纬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创造力高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常用命题测验来考察思维的独特性。如:一对夫妻,妻子是哑巴,经医生的治疗后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但是妻子说话太多,整天与丈夫吵,丈夫非常痛苦,最后只好要求医生把他自己变成了聋子。
          对这一故事的命题:《聋夫哑妻》、《无声的幸福》、《开刀安心》。
        • 中国人比西方人发散思维差的原因:
          • 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强调集体、中庸之道,西方强调个体;
          • 教育的原因,我国目前教育方式导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作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 创造性思维特征:
            • 锐性、新颖性、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表象和想象

表象

想象

3-概念和推理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结构的理论

概念形成的实验

推理

4-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

创造性

8-语言

9-动机

10-情绪和情感

11-能力

12-人格

普通心理学(下)作业1

1、在人脑中出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
表象
2、想象的基础是
表象
3、当您阅读《西游记》时,孙悟空的形象是属于:
创造想象
4、用来标志概念的是:

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6、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说出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
创造性
7、病人说话缓慢、费力,发音非常困难,但是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病人可能损伤的脑区是:
布洛卡区
8、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
中等强度
9、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解释的行为是:
饿了为什么会吃饭
10、想旅游又怕花钱的心理冲突属于:
接近-回避型冲突
11、大脑的喜、怒、哀、乐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情绪的主观体验
12、下面哪一个是复合情绪:
焦虑
13、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比纳
14、“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姜还是老的辣”,说明以下哪种观点?
老年人晶体智力还在发展
15、运用多种含义的刺激物(如图片、墨迹),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的表现其反应来推知某一人格特征的方法称为:
投射法
16、谈谈动机的功能
答: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17、影响课文理解的因素有哪些?
答:观察不知细(感知觉)理解不深刻(思维)记忆模糊(记忆)想象不流畅(想象)注意力不集中(注意)
1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不、住所等。例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的人,首先需要的是食物,为此,生活的目的被看成填饱肚子。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就不再是推动人们工作的最强烈的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安全需要。
二、安全需要。
它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方面的,如生命安全、劳动安全、良好的社会。反映在工作环境中,员工希望能避免危险事故,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失业等。
三、社交需要。
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四、尊重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一需要可概括为自尊心、自信心、威望、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五、自我实现需要。
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19、气质主要有哪些类型?气质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气质的不同是由于人体内不同的液体决定的。他设想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并根据这些液体混合比例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不同的气质类型:体内血液占优势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属于胆汁质,黏液占优势属于黏液质,黑胆汁占优势属于抑郁质。可见,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神经系统的一般特性是气质的生理基础

普通心理学(下)作业2

1、请以“心理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为题完成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大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在实际生活应用中一块重要问题,也是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心理学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普通心理学(下)作业3

分析具体事件中某一人物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买卖,有时分析顾客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心理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购买过程中,是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三者统一的过程。三者的相互关系是:购买动机是建立在购买需要基础上的,而购买动机支配着购买行为。在顾客购买的心理过程中有8个阶段。
1,注意。从购买过程中看,这是第一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顾客进店如果无法引起顾客对销售商品的注意,那么购买过程即告中断!
2,感兴趣。可能会对商品的价格、外观、款式、??色、使用方法、功能等等中的某一点产生了兴趣和好奇感。这是顾客对商品最初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机能活动来实现的。
3,联想。顾客经常会把感兴趣的商品和自已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商品将会给自己带来哪些益处?能解决哪些困难?自已能够从中得哪些享受?
4,产生欲望。产生联想之后的顾客,接着会由喜欢而产生一种将这种商品占为已有的欲冲动。
5,比较、权衡。产生联想之后的顾客,接着会由喜欢而产生一种将这种商品占为已有的欲而产生一种将这种商品占为已有的欲望和冲动。这也是购买过程买卖双方将要达到顶点的阶段。即顾客通过比较之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即顾客通过比较之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将要决定购买与否的关键阶段!
6,信任。主要由三方面产生:相信销售人员,相信购买场所(商城),相信商品(制造商)。
7,决定行动。
8,满足。对买到称心商品的满足。
这八个阶段代表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中所有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下复习重点

第一章 思维
1、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认识,如人们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3、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4、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三岁前儿童的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思维过程叫做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衡量指标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越多,流畅性越好;在非常用途测验中,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说出某个物体用途的维度越多,则体现了思维变通性。
5、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具有以下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比如心理旋转实验中,随着字母R旋转角度的增加,判断字母是正写或反写的时间会增加)。
6、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础是表象。
想象的功能:预见、替代、补充。
无意想象: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建筑者根据“鸟巢”的设计蓝图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设计师设计奥运福娃;作者创造《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主要是在想象的独立性和新颖性上存在着差异。
7、概念的含义和种类,概念结构的理论,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用来标志概念的是词。
概念形成的策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比如冒险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在概念形成实验中,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选卡片时只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从而发现概念的策略),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概念的原型模型由茹什在1975年提出,主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解释概念的结构。

8、推理: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的思维活动。分为归纳推理(比如小王今年买的文具都比往年的要贵,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通货膨胀在加剧)和演绎推理。推理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有受前提逻辑量词造成的气氛的影响、对前提解释错误等。
9、推理中的心理现象:
气氛效应:在三段论推理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将影响人们得到一定的结论。比如“有些足球明星是巴西人,有些恐怖分子是巴西人,所以有些足球明星是恐怖分子”。
证实倾向: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他们。
10、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
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的分类:界定清晰的问题、对抗性问题、语义丰富的问题
11、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算法: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
题。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
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省时省力,但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如果你面对一个比较复杂难解的问题,而要求解决问题的时间又很短,最应采用启发式策略。比如有大小不同的十把钥匙,但不知道哪一个是自行车的钥匙,你先根据车锁大小判断可能的钥匙,再进行尝试。
包括(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
1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知识的数量、知识的组织方式、策略的选择、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
绪、人际关系等。
定势: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当前活动的准备状态,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一面表现在运用原有的方式解决问题,消极的一面是受定势的影响不利于发现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由于经验的作用。
13、推理出错的可能原因
1)受前提逻辑量词造成的气氛的影响;
2)对前提解释错误;
3)前提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4)对推理内容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匮乏
5)证实的倾向。
14、创造性及其心理成分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包括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创造性还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例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兴趣广泛等非智力因素。
第二章 语言
1、语言: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公的声音组合,或通过收发室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说出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
各种语言都有其组织符号的规则;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语言具有社会性,是个体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
2、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句子-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3、语言生成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由乔姆斯基提出,认为任何一个语句都饮食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听到的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采用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4、语言的表征与加工
语言表征: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语言加工 :对输入的语言讹诈地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5、语言的理解: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语音知觉的效果可以用清晰度和可懂度来度量。在理解“狗追猫”“人吃饭”这类句子时,人们不仅应用了词序知识,而且也应用了语义知识。
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1)句子的类型:肯定句容易理解,否定句、被动句、被动否定句理解困难。
2)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学的变化,词序在句子理解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3)语境提供了背景知识,激活人们头脑中的语用知识,帮助句子的理解。
4)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影响。

6、大脑皮层几个重要的语言加工区域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布洛卡区:主管言语产生或者发音;与句法加工以及语言的调节等功能有关。受损将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此脑区损坏,病人说话缓慢、费力,发音非常困难,但是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
威尔尼克区:主管分辨语音、语言意义的理解。
角回:负责书面语言和口语之间的相互转化。
7、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或者有组织的知识单元,它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在语言理解中,图式有重要作用。
故事图式是指人们熟悉的关于故事结构的一般知识。一般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和结局。
8、独白语言: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表现为报告、演讲、讲课等形式。
9、几种效应
频率效应:日常生活中,一个单词越是经常被使用,其识别得也越快。
启动效应: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先呈现一个与“医生”有语义关联的词(如“护士”),比先呈现一个无关的词(如“电视”),判断“医生”是词的时间要快,该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第三章 动机
1、动机: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是中等强度。不能直接观察动机是强还是弱,只能通过观察某个人的行为来推测动机的强弱。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在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3、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如何根据该理论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行为都是由需要决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表达的含义。马斯洛把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等级。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称为缺失需要。
1、生理需要:最重要,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对稳定、得到保护、秩序等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如发挥出音乐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个音乐家;)
对七种需要的分析:
1、需要的天生的;2、要的力量: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3、需要的产生顺序:先低级需要,后高级。
4、需要满足顺序:先低级后高级,但并没有把两者对立。历史上有很多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生命的人。
简要评价:
合理之处:1、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符合需要发展的规律。2、低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有一定的道理。3、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强调需要是天生的,模糊了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
应用:了解人们的真正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不足或者过强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很多现象可以用它来解释,比如在水平相当的对抗比赛中,一方由于想赢的愿望过分强烈反而遭到失败。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强度过强,反而会对完成任务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过分想赢、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使活动效率降低。
6、动机理论:动机的本能理论,动机的驱力理论,动机的唤醒理论,动机的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1)麦独孤(McDougall)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2)动机的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唤醒的偏好水平是决定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人们一般会喜欢中等强度的刺激,因为它有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太强或太弱,个体都会感觉到不舒服,如感觉剥夺实验。
唤醒的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对偏好的影响。

3)一首流行歌曲,人们开始很爱听,人人都唱它。重复多次后,人们的喜欢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可用动机的唤醒理论来解释,还可以解释感觉剥夺实验。
4)动机的驱力理论最适合于解释饿了为什么会吃饭。
7、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
(1)动机的期望理论是由佛洛姆提出的。
(2)动机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在因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3)根据动机自我功效理论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上: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2)提高的方法:体验成功;利用榜样的作用;言语的说服和情绪的唤起。
(4)成就目标理论:是关于成就活动的目的,成功意义和成功标准的整合的信念系统。个体的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类型:
1) 掌握目标:个体的成就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达到上述目标就是成功;2) 成绩目标: 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的名次和好的成绩上,只有赢才会取得成功。
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掌握目标的个体,选择挑战性的任务,敢于冒险,具有较高的坚持水平。成绩目标的个体:高的焦虑水平,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8、韦纳的归因理论
(1)韦纳提出决定一个人行为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四个:能力;努力,努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运气的好坏也会影响成败。并把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原因划分为三个纬度:内外因纬度、可控性纬度、稳定性纬度。
1)内外因,如努力和能力是内因,任务难度、运气是外因。
2)可控性,努力是可控的,能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3)稳定性,努力、运气是不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因素。
(2)能力属于内因、稳定、不可控因素;努力属于内因、不稳定、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因、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属于外因、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3)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以后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倾向于提高以后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将找到好工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稳定的、内部的因素),所以不管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积极应对,也更努力;而把成功归结为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会不利于发挥积极性。
9、成就动机
迈克兰德的观点: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难度较大,有风险的任务;低成就动机者喜欢难度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水平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0、意志行动中的冲突概念及种类。
冲突:在意志行动中个体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这些目标又不能同时实现时,冲突就出现了。
冲突的种类:
(1)接近—接近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2)回避—回避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如“牙痛与拔牙”这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3)接近—回避型:同一种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
(4)多重接近—回避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比如毕业生择业时时常面对多重的选择。
11、挫折的概念,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1)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2)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退行。
3)转移是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对自己威胁较小的人身上去。
4)歌德失恋后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种情绪的升华。
5)增强挫折承受能力:A、正确对待挫折;B、改善挫折情境;C、总结经验教训;D、调节抱负水平。
6)在适应性综合症的阻抗阶段,人体的潜能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6)根据霍尔姆斯(Thomas Holmes)的生活事件压力的研究,配偶死亡对人的压力最大。

第四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伴随情绪反应而出现的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人在悲痛时会流泪,在焦急、恐惧时会出汗)。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认识过程产生的,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大脑的喜、怒、哀、乐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主观体验。
脑中主管愤怒和恐惧情绪的部位是杏仁核。
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情景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3、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情绪的组织功能体现在: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着破坏和瓦解的作用。
4、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包括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
(2)四维理论:伊扎德提出,包括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5、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经常性、弥散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比如“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6、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7、表情的分类: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8、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愤怒、恐惧、愉快、悲哀)、复合情绪(焦虑、抑郁、敌意)
9、情绪的理论
(1)早期理论:情绪是由生理状态引起的。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主张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引起。该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以免;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发了很多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中心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2)认知理论:个体对刺激的评价决定了情绪的性质。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通过认知评估,揭示刺激情境的意义。认知是刺激情境和情绪反应的中介物,在情绪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价:提出情绪是通过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才会产生,是情绪理论的一大突破。该理论强调环境的、认知的、生理的和行为的多种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情绪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强调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在情绪产生中作用,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有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评价。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者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所处的环境对本人的厉害性质决定人产生的具体情绪;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参与。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次评价: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出现在对威胁和挑战的评价中,通过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3)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动力性,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10、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1、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第五章 能力
1、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能力的不同分类:一般能力(如记忆)/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力,液体能力/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3、能力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桑代克)
(2)二因素说:(斯皮尔曼)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能力形态理论:(卡特尔)
(4)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4、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的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主要受个人的禀赋影响。晶体智力是指一个人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的。
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先增加后降低。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降低。
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到了25岁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5、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根据加德纳的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测验不能测量自知智力、音乐智力。
七种智力成分: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评价:
积极的方面: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爱好。人才的评价:建立更好的评价人才的标准,智力是多元的。
局限性:低估了一般智力的重要性;缺乏实用的测量工具。
6、能力的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品
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一般因素、大群因素、小群因素
7、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得成分、操作成分和元成分。
智力情境亚理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经验亚理论: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2)智力的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3)情绪智力是指个体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表现为准确估计、评价、表达和调节情绪的一整套技能。
8、能力的测量的分类和经典智力测验
1)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比纳,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采用智力年龄做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
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测验的题目所代表的智龄是2个月。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5岁,在智力测验时通过5岁组的全部条目,还通过6岁组的两个条目和7岁组的一个条目,他的智力年龄是5岁6个月。轻度弱智者其智商为70-50。
2)根据加德纳的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测验不能测量自知智力。
3)瑞文推理测验属于非文字测验。
9、韦氏智力量表(韦克斯勒量表)的基本构成
与斯坦福-比奈量表不一样的是,韦氏(Wechsler)智力量表可以计算出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首次采用离差智商测验智力。
10、智商的概念和演变:比率智商-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提出‘比率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特曼。
离差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的测验分数相比来表示,IQ=100+15Z。
11、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结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12、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作用;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
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主观能动性。
13、正确认识智力测验
(1)误区:以为智力测验是万能的,孩子智商高将来就会考入理想的大学,就会出人头地;孩子的智商低,就一切全完了。
(2)其实,智力测验并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它。首先,目前的智力测验主要是测量的是人的认知能力,反映的是认知能力的差别,而能否考上好大学,能否找到好工作还受其它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3)其次,智力测验与人接受测试时情绪和情境等因素有关,任何一次测验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地测出孩子的智力水平, 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4)第三,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能预测将来成就的大小或者成功与否。成功除与能力因素有关外,还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从津巴多教授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任何测验都不是万能的,智力测验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能预测将来成就的大小或者成功与否。

第六章 人格
1、人格:构成一个从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我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饮食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表现有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由遗传决定。
性格: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4、人格理论
具有时间延续性和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通常称为特质。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比较独特的特质。
1)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2)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大约有5-10个。
3)次要特质: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

(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能够测定16种人格特质。
(3)艾森克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根据艾森克的观点,情绪不稳定而且内倾的人其气质类型是抑郁质。
(4)塔尔佩斯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结构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烦躁、焦虑、紧张)。
人格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人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后来学者们经过进一步验证,形成了“大五因素模型”。五个因素分别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这五个特质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形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
开放性,即一个人的想象、审美、情感丰富、创造、智能等特质;责任心,反映人的胜任、公正、条理、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反映热情、活跃、果断、冒险性、乐观等特质;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焦虑、敌对、冲动、自我抑制等特质。
(5)类型理论:A-B型人格、内-外型人格、气质类型学说。
a气质类型学说认为有四种主要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在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情绪体验、思维特点、性格特质方面都具有独特性。胆汁质个体智慧敏捷、缺乏准确性;但易急躁冲动、刚强但粗暴。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灵活。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强、平衡、不灵活。抑郁质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深沉。
b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安静型。
c 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心理学家荣格。
d A型人格: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望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容易得冠心病。
5、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常见的分类有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和沉思、同时性与继时性等。
(1)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
场独立性:在信息加工中主要依赖内在参照,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依据内在的标准处理问题,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对他人不太感兴趣,喜欢关心概念与抽象原则(心理分化:自我与环境的分离)场独立型的人很容易从复杂刺激中找出简单图形。
场依存性: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对他人有兴趣;善与人交往。

冲动型和沉思型是由卡根根据人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或准确率提出的。
6、人格测验的类型:自陈量表、投射测验(使用模糊刺激,比如主题统觉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投射测验的优点:测验的结果较为真实,无意识中测量人的人格特征。
缺点:1)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 2)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预测性不高。 3)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4)非专门训练人员,不易使用。
7、经典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卡特尔16PF等。相比而言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访谈法,人格测验是最具客观性的方法。
8、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人格的不同成分受遗传影响的程度不同,价值观,信念,兴趣等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重要;气质主要由遗传决定。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等都会影响都儿童的人格特点。
9、家庭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
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现: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等。
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表现: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
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孩子表现: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等。
10. 精神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人格是由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中,有一种作用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潜伏期(6-12岁):性的兴趣被学习知识等取代,在学习中自我和超我得到更大发展,这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变得逐渐疏远。

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在概念形成实验中,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选卡片时只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从而发现概念的策略是( )
A.冒险性的聚焦 B.保守性的聚焦
C.同时性扫描 D.继时性扫描
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体现了思维的( )
A.抽象性 B.形象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3.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先呈现一个与“医生”有语义关联的词(如“护士”),比先呈现一个无关的词(如“电视”),判断“医生”是词的时间要快,该效应称为( )
A.词长效应 B.词优效应
C.频率效应 D.启动效应
4.功能固着是( )
A.生来就有的 B.遗传的
C.由于经验的作用 D.由于知识的迁移
5.根据维纳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影响成败的( )
A.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C.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6.以下不属于语言的特征的是( )
A.可以用有限的词语产生无限的语句
B.各种语言都有其组织符号的规则
C.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有逻辑性的
D.语言具有社会性,是个体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
7.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着人的( )产生的,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人格特征 D.以上几个都是
8.大脑负责分辨语音、理解语义的脑区是( )
A.布洛卡区 B.角回
C.中央前回 D.威尔尼克区
9.心境的特点是( )
A.激动性 B.弥散性 C.渲染性 D.冲动性
10.历史上有很多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生命的人,这些例子说明(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不正确的
B.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不是绝对对立的
C.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必须全部满足
D.所有人都是先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才会产生自尊的需要
11.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学者为( )
A.斯腾伯格 B.吉尔福特 C.斯皮尔曼 D.韦克斯勒
12.根据维纳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影响成败的( )
A.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C.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13.流体智力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个人的禀赋 B.后天的学习 C.社会文化 D.A和B
14.下面哪一个是复合情绪( )
A.愉快 B.愤怒 C.焦虑 D.恐惧
15.根据加德纳的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测验不能测量的是下面哪一种智力( )
A.空间智力 B.逻辑思维
C.自知智力 D.语言智力
16.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
A.比纳 B.艾森克 C.卡特尔 D.瑞文
17.小王经常感到烦恼、紧张、焦虑,小王在五因素模型测验中下面哪一特质得分较高( )A.神经质 B.责任心 C.宜人性 D.外向性
18.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 )
A.在成年晚期达到高峰     
B.在成年后仍然增长
C.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D.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
19.在人格的组成成分中,哪一项主要由遗传决定的( )
A.自我调控 B.性格 C.认知风格 D.气质
20.下面哪种方法被认为是最具客观性测量人格的方法( )
A.访谈法 B.人格测验 C.墨迹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21.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2.使用模糊刺激是下面哪一种测量方法最主要的特点( )
A.访谈 B.人格问卷 C.投射测验 D.直接观察
23.用来标志概念的是( )
A.符号 B.词 C.标记 D.事物
24.小王经常感到烦恼、紧张、焦虑,他在大五人格测验中预计哪种特质得分高( )
A.神经质 B.责任心 C.宜人性 D.外向性
25.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称为( )
A.缺失需要 B.生长需要 C.存在需要 D.以上都不是
26.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艾森克 C.卡特尔 D.荣格
27.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 )
A.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 B.格式塔理论
C.认知学派的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28.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29.“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测验的题目所代表的智龄是( )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31.特别强调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
A.评定-兴奋理论
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情绪的三因素理论
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32.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
A.否认 B.压抑 C.退行 D.转移
33.最先编制出智力测验量表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艾森克
C.比纳 D.瑞文
34.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
A.需要 B.兴趣
C.信念 D.诱因
35.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5岁,在智力测验时通过5岁组的全部条目,还通过6岁组的两个条目和7岁组的一个条目,他的智力年龄是( )
A.5岁 B.5岁6个月
C.5岁2个月 D.5岁4个月
36.大脑负责分辨语音、理解语义的脑区是( )
A.布洛卡区 B.角回
C.中央前回 D.威尔尼克区
37.与斯坦福-比奈量表不一样的是,韦氏(Wechsler)智力量表还可以测试( )
A.一个人知道多少知识
B.智力中天生的成分
C.操作技能
D.一个人能知道多少
38.心理旋转实验中,随着字母R旋转角度的增加,判断字母是正写或反写的时间会增加,这说明表象具有( )
A.概括性 B.形象性
C.指向性 D.可操作性
39.艾森克提出的人格三个基本维度是( )
A.开放性、责任心、精神质
B.内外倾、宜人性、精神质
C.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D.聪慧性、宜人性、聪慧性
40.设计师设计奥运福娃形象主要运用的是(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一般想象
(二)判断题
1.一首新歌,多次重复唱,就会烦了,这说明了唤醒理论。
2.动机的期望理论是由佛洛姆提出的。
3.转移是把不满的情绪发泄到对自己威胁较小的人身上去。

4.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难度较大,有风险的任务;低成就动机者喜欢难度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
5.歌德失恋后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种情绪的升华。
6.人在悲痛时会流泪,在焦急、恐惧时会出汗。
7.冲动型和沉思型是由卡根根据人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或准确率提出的。
8.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斯坦福—比内量表。
9.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中,潜伏期是指5至12岁。
10.瑞文智力测验属于文字测验。
11.音位是语言当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12.布洛卡区主管语言的理解。
13.不能直接观察动机是强还是弱,只能通过观察某个人的行为来推测动机的强弱。
14.阿诺德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主张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
15.将音乐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一个音乐家,是一个人认知的需要。
16.有大小不同的十把钥匙,但不知道哪一个是自行车的钥匙,你先根据车锁大小判断可能的钥匙,再进行尝试,这属于问题解决的算法策略。
17.情绪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激动性、深刻性。
1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成长的需要包括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19.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20.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采用智力年龄做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

(三)案例分析
1.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请运用动机的唤醒理论分析上述现象。
2.选取一个你认识的人,比如一个朋友、同事或家人,根据你对他的观察,分析他在“大五”特质(人格五因素模型)上的特点。基于“大五”特质包括什么,每种特质有什么特点,对他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
1.对比说明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不同情绪状态的特点。
2.司机小张驾车正常行驶,突然前面孩子跑上公路,他紧急刹车避免一场惨剧的发生。他感觉心跳不止,害怕至极。请根据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说明小王害怕情绪产生的过程。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BCDCD 6-10 CADBB 11-15 BBACC 16-20 AABDB 21-25 BCBAA
26-30 CCBBB 31-35 BCCAB 36-40 DCDCB
(二)判断题
1.正确2.正确3.正确4.正确5.正确6.正确7.正确8.错误9.错误10.错误11.错误12.错误13.正确14.正确15.错误16.错误17.错误18.错误19.正确20.正确
(三)案例分析题
1.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请运用动机的唤醒理论分析上述现象。
[答案]:
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在感觉剥夺的状态下,个体几乎接触不到任何刺激,会使人变得烦躁和渴望刺激。一般来讲,人们既不喜欢“感觉剥夺”的状态,也不喜欢强烈的刺激,而是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因为它带来最佳唤醒水平。对唤醒的偏好水平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3)经验对偏好的影响。

2.选取一个你认识的人,比如一个朋友、同事或家人,根据你对他的观察,分析他在“大五”特质(人格五因素模型)上的特点。基于“大五”特质包括什么,每种特质有什么特点,对他进行分析。
[答案]:
人格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等人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后来学者们经过进一步验证,形成了“大五因素模型”。五个因素分别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这五个特质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形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
开放性,即一个人的想象、审美、情感丰富、创造、智能等特质;责任心,反映人的胜任、公正、条理、谨慎、克制等特质;外倾性,反映热情、活跃、果断、冒险性、乐观等特质;宜人性:信任、直率、利他、移情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焦虑、敌对、冲动、自我抑制等特质。
(四)论述题
1.对比说明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不同情绪状态的特点。
[答案]:
比较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可由各种原因引发。
激情为强烈的、有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激情状态会引起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影响人的心理反应。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应激的产生与对情景和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关。应激状态会引起生理方面和心理的变化。
2.司机小张驾车正常行驶,突然前面孩子跑上公路,他紧急刹车避免一场惨剧的发生。他感觉心跳不止,害怕至极。请根据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说明小王害怕情绪产生的过程。
[答案]: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小孩儿突然出现,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对这种生理变化的知觉产生了害怕的情绪,心跳加快在情绪的产生中是第一位的。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孩儿突然出现,车可能撞人,非常危险,这时植物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些生理变化再反馈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的最初评价相结合,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 1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