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1

最近看了一本名为《解读“疯狂”》的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15948/,于是摘了一些内容:

 

1.我们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读博,而用作骰子的就是我们肉身。并且,一旦自己的选择牵涉到了别人,那么可能被摔痛的就不止是自己,还有那个人。

 

2.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为自己遭遇的快了和痛苦负责,有时我们会因此而伤痕累累,会觉得累。但是,这一切快乐和痛苦都会延伸我们的人格力量,令我们感到自己可以掌握人生。用一个心理学术语来说,即增强了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3.勒庞对集体性按时进行描述说:     “群体的基本特点就是将个人融入一种共同的精神和情感之中,从而模糊个体差异,降低智力水平。每个人都设法追随他身边的人。聚合体通过它的力量将人们拉向他的方向,就像潮水将鹅卵石一并卷走一样。卷入其中的人,无论其教育水平或文化水平如何,或者其社会等级如何,结果都一样,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份子那一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

 

4.思维单一的个体聚在一起,就会成为一个思维单一的群体。而主导这个群体的思维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新的体制,大家会争着在这个体制内“拔尖”,去攀比,去赢取更多的影响力,争取在这个群体内占据更高的地位。尤其是,如果有一个人表现得很好,大家会争着去学习他。

 

5.真正健康的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我们无条件地爱自己,也无条件地爱别人。无条件地爱自己,可以让我们远离“我不行”的惶恐,让我们可以理解并接受自己,在做个人决定时以自己为圆心,而不是以别人为圆心。无条件地爱别人,可以让我们理解并接受别人,在关系中不陷入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让我们真正地和别人和和谐相处。

 

6.初恋令人迷醉,但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不要控制我》一书中说,这种迷醉是发自自恋的,每个人的初恋都是将自己头脑中早就勾画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遍的“梦中情人”形象硬生生地套在恋人的头上。尽管我们无比迷醉,而且似乎异乎寻常地在乎恋人,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在乎恋人的真实存在,我们只是沉迷于自己头脑中的那个梦中情人。

 

7.我们并不只是生活在物理世界里,我们更主要是生活在心理世界里。记忆比两眼看到的事实,相对而言,更加重要。时间之所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疗法,是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让过去的记忆淡去,并被新发生的记忆填充。

 

8.生活在此岸,天堂在彼岸     中庸属于生活,但它无法抵达彼岸,而生命中迫人心魄的美,多在彼岸。     人应该同时拥有此岸和彼岸。     只有彼岸,一个人就难以得到救赎,就只剩下疯狂,心就像会飞的陀螺,越转越高,最后就只有进入真实的天堂——无数的艺术家、天文学家乃至普通的、传奇的人最后选择了自杀。     只有此岸,人生就只剩下活着。在拥有彼岸的人看来,这样的人生乏味至极,可有可无,升入痛死,活过如同没有。     单纯、执着、投入式的疯狂……,属于彼岸。     中庸、向大家看齐、不冒尖……属于此岸。     它们是两个世界,两套规则。     生命的悖论是,最好要同时拥有此岸和彼岸。     此岸让你脚踩大地,就像大树拥抱土地母亲;彼岸则让你直入苍穹,看到此岸不可能看到的美与善。     守在此岸最简单,只需放弃——放弃梦想,放弃个性,放弃单纯……以此为代价融入到一个看似实在,实际无比飘渺的现实世界里。人群就是自我,自我就是大众,随波逐流,认可大家都认可的,追求大家追求的,一切变得非常简单。     进入彼岸也不难,只需坚持……坚持住梦想,坚持个性,坚持单纯……最终进入一个痛苦的孤独世界,但你却站在苍穹中看到了美,看到了此岸无法抵达也不可能想象出来的世界。     简单地守在此岸,最后会得出一个答案:人生的真谛在于平凡。     简单地进入彼岸,最后悔懂的这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但前者实际上是一种自欺,后者则会让你进入一种无可救药的孤独,需要救赎。

 

9.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情感的我”和“理智的我”。“情感的我”是我们心理能量的源泉,而“理智的我”可以规划这些能量,以让我们合理地运用能量。   强迫、自责和好强这些性格,一方面可以把这些能量用得极致,但另一方面,这些性格容易让一个人忽视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从而容易无视自己“情感的我”的承受能力。   一段时间内,“情感的我”或许还能勉强为之,接收“理智的我”的强力驱使,但是,久而久之,一直超负荷运转的“情感的我”就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于是最终拒绝接收“理智的我”的指挥。那时候,“情感的我”和“理智的我”就可能会发展到极端敌对的地步,而精神分裂也由此产生。

 

10.维蕾娜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

 

11.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不满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而产生的。    嫉妒,还是一种瘾,有这种瘾的人总要把话题扯到令“幸福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境中去。    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伴侣的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        ——摘自《羡慕与嫉妒》,瑞士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著。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Ilmen/p/3451739.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