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个小水流控制大水流的水坝控制装置-三极水管:
很明显没人这么设计,因为动力泵可以直接控制闸门,没必要用水流冲击杠杆多此一举。
机械世界的 “四两拨千斤” 主打的是力传递的绝对差而不是相对比值,10 斤撬动 1000 斤的意义要比 1 斤撬动 100 斤意义更大,因为力量的需求越小,可选择的方式越多,世界不是等比例缩放的。
在水坝的尺度,独立的电动机械控制表现得足够好,没必要 “让水流自己控制自己”。
当我们把上述三极水管不断缩小,杠杆绳索推拉闸门的成本将越来越高,最终这些机械传动装置将成为累赘,因为相比它们推动的水流而言,它们自身的占比越来越大。当粗水管缩小到 1mm,杠杆,绳索连接闸门无异于核桃上雕刻宫殿。
电子驱动的类似装置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们是 “电驱动电”,自己控制自己的优势在于可扩展性,允许任意比例缩放,这意味着只要材料允许,它们可以缩小到任意尺寸,它们只和材料打架,自己不会和自己打架。
下面是一个真空三极管:
不管这个真空管多么小,电学性质不会变,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逃逸电子穿过电场不受尺寸的影响,这堆东西等比例缩放后,效果不会改变。这奠定了日后半导体三极管的基础,缺的只是材料。
当掺杂硅被无意发现后,半导体三极管就是自然而然的,早晚会被搞出来。
理解三极管的工作原理不能想理解三级水管和真空管那样依靠直觉,因为量子物理本来就是 “想不通的”。我们看一下如何获得直感:
这里不是机械世界,也不是真空管逃逸电子的世界,而是量子物理的世界,电子不是一个弹球。量子世界里一切都是概率。当基极加压,发射极和基极间电场驱动电子不是滚动的球腾出某一个特定的空穴,而是 P 型区耗尽层增加了空穴的概率,核心不是电子移动,而是电场变化。空穴和电场一起激发了扩散和漂移,将电子驱动到右边 P 型区域(集电极名字取得好)。
三极管非常巧妙,和掺杂 PN 结被发现的戏剧化过程一样,可当故事而不是技术来讲,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总有新物质至少同样精巧,或许根本不是电子的,每一种发明或发现都伴随着某些让人拍案卧艹的奇技淫巧,这并不稀奇。最重要的是 “自己控制自己”。
“自己控制自己” 不会受制于组成元素缩放率不一致导致的木桶效应,因为总有一方先达到瓶颈。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构建完美分形世界,坚持这个理念,剩下的交给时间,新材料和新介质总会被发现。
真空管利用的是逃逸电子,三极管则利用量子效应,二者殊途同归,如果发现了更精巧的新物质,核舟记的故事就要有新篇章。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