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面经1

提示:文章写完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前言

春招面经


一、堆和栈的区别

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指只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这一端被称为栈顶(Top),相对地,把另一端称为栈底(Bottom)。把新元素放到栈顶元素的上面,使之成为新的栈顶元素称作进栈、入栈或压栈(Push);把栈顶元素删除,使其相邻的元素成为新的栈顶元素称作出栈或退栈(Pop)。这种受限的运算使栈拥有“先进后出”的特性(First In Last Out),简称 FILO。
是一种常用的树形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完全二叉树,当且仅当满足所有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的完全二叉树被称之为堆。堆的这一特性称之为堆序性。因此,在一个堆中,根节点是最大(或最小)节点。如果根节点最小,称之为小顶堆(或小根堆),如果根节点最大,称之为大顶堆(或大根堆)。堆的左右孩子没有大小的顺序。
区别:
1.申请方式的不同:栈由系统自动分配,而堆是人为申请开辟;

2.申请大小的不同:栈获得的空间较小,而堆获得的空间较大;

3.申请效率的不同: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而堆一般速度比较慢;

4.存储内容的不同:栈在函数调用时,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第一个进栈,然后函数的各个参数进栈,其中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而堆一般是在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是人为安排;

5.底层不同。栈是连续的空间,而堆是不连续的空间。

二、tcp和udp的区别

TCP/IP 中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传输层协议,分别是 TCP 和 UD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tcp
面向连接:面向连接,是指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两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方法是“三次握手”,这样能建立可靠的连接。建立连接,是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打下了基础。
仅支持单播传输: 每条TCP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支持多播和广播传输方式。
面向字节流:TCP不像UDP一样那样一个个报文独立地传输,而是在不保留报文边界的情况下以字节流方式进行传输。
可靠传输:对于可靠传输,判断丢包,误码靠的是TCP的段编号以及确认号。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提供拥塞控制:当网络出现拥塞的时候,TCP能够减小向网络注入数据的速率和数量,缓解拥塞


udp
1. 面向无连接:首先 UDP 是不需要和 TCP一样在发送数据前进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想发数据就可以开始发送了。并且也只是数据报文的搬运工,不会对数据报文进行任何拆分和拼接操作。
2. 有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UDP 不止支持一对一的传输方式,同样支持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也就是说 UDP 提供了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3.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
4. 不可靠性:首先不可靠性体现在无连接上,通信都不需要建立连接,想发就发,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可靠。并且收到什么数据就传递什么数据,并且也不会备份数据,发送数据也不会关心对方是否已经正确接收到数据了。再者网络环境时好时坏,但是 UDP 因为没有拥塞控制,一直会以恒定的速度发送数据。即使网络条件不好,也不会对发送速率进行调整。这样实现的弊端就是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丢包,但是优点也很明显,在某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电话会议)就需要使用 UDP 而不是 TCP。
5. 头部开销小,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三、java迭代

迭代:

它是一种接口,用于遍历集合,集的元素。

方法:

//询问是否有下一个元素,如果有返回true
boolean hasNext()
    
//返回将要访问的下一个对象,如果已到达了集合末尾,返回异常NoSuchElementException
E next()
    
//删除的是上次访问的对象。这个方法必须紧跟访问一个元素之后。
//使用next让迭代器越过下一位元素,随后next返回越过的对象,remove删除的就是越过的那位元素
//记住:不能连续使用remove()方法,他必须和next配合使用
void remove()

子接口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是Iterator的子接口,较比Iterator来说它多了一个在迭代器前面添加的元素的add()方法。
ListIterator方法(含所有Iterator方法):

E previous();//类似next,返回越过的元素.
boolean hasPrevious();//查询是否有上一个元素,有则返回true
/*
previous和hasPrevious可用来逆循环遍历
*/
void set(E e);         //set()方法替换迭代器前面的元素 
void add(E e);         //添加一个元素在迭代器前面
int nextIndex();       //返回下一元素的目录索引
int previousIndex();   //返回当前元素的目录索引

注意:
在调用next之后,remove方法确实会删除迭代器左侧的元素。但是,如果调用了previous,则会删除迭代器右侧的元素。而且不能连续调用两次 remove。
add方法只依赖于迭代器的位置,而remove方法不同,它依赖于迭代器的状态

四、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是: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HashMap是一个存储key-value键值对的集合,每一个键值对也叫做entry,这些entry分散存储在一个数组中,这个数组也是HashMap的主干,这个数组每个元素的初始值都是null。

HashMap的数据存储结构:
HashMap由数组(键值对entry组成的数组主干)+ 链表(元素太多时为解决哈希冲突数组的一个元素上多个entry组成的链表)+ 红黑树(当链表的元素个数达到8链表存储改为红黑树存储)进行数据的存储。
HashMap中的put()和get()的实现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ap.put(k,v)实现原理:

首先将k,v封装到Node对象当中(节点)。
然后它的底层会调用K的hashCode()方法得出hash值。
通过哈希表函数/哈希算法,将hash值转换成数组的下标,下标位置上如果没有任何元素,就把Node添加到这个位置上。如果说下标对应的位置上有链表。此时,就会拿着k和链表上每个节点的k进行equal。如果所有的equals方法返回都是false,那么这个新的节点将被添加到链表的末尾。如其中有一个equals返回了true,那么这个节点的value将会被覆盖。

map.get(k)实现原理:

先调用k的hashCode()方法得出哈希值,并通过哈希算法转换成数组的下标。
通过上一步哈希算法转换成数组的下标之后,在通过数组下标快速定位到某个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上什么都没有,则返回null。如果这个位置上有单向链表,那么它就会拿着K和单向链表上的每一个节点的K进行equals,如果所有equals方法都返回false,则get方法返回null。如果其中一个节点的K和参数K进行equals返回true,那么此时该节点的value就是我们要找的value了,get方法最终返回这个要找的value。

五、事务

事务(transaction)
事务的四个特性(ACID)
原子性(Atomicity):指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只有都发生和都不发生两种情况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状态变换到另外一个一致状态,举一个栗子,李二给王五转账50元,其事务就是让李二账户上减去50元,王五账户上加上50元;一致性是指其他事务看到的情况是要么李二还没有给王五转账的状态,要么王五已经成功接收到李二的50元转账。而对于李二少了50元,王五还没加上50元这个中间状态是不可见的。
隔离性(Isolation):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久性(Durability):一个事务一旦提交成功,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将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对其有任何影响。
事务的分类

事务分为隐式事务和显式事务两种。我们的DML语句(insert、update、delete)就是隐式事务。

隐式事务:该事务没有明显的开启和结束标记,它们都具有自动提交事务的功能;不妨思考一下,update语句修改数据时,是不是对表中数据进行改变了,它的本质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事务。
显示事务:该事务具有明显的开启和结束标记;也是本文重点要讲的东西。使用显式事务的前提是你得先把自动提交事务的功能给禁用。禁用自动提交功能就是设置autocommit变量值为0(0:禁用 1:开启)
事务的隔离级别

事务并发时出现的问题

但是呢,因为某一刻不可能总只有一个事务在运行,可能出现A在操作t_account表中的数据,B也同样在操作t_account表,那么就会出现并发问题,对于同时运行的多个事务,当这些事务访问数据库中相同的数据时,如果没有采用必要的隔离机制,就会发生以下各种并发问题。

脏读:对于两个事务T1,T2,T1读取了已经被T2更新但还没有被提交的字段之后,若T2回滚,T1读取的内容就是临时且无效的
不可重复读 :对于两个事务T1,T2,T1读取了一个字段,然后T2更新了该字段之后,T1在读取同一个字段,值就不同了
幻读:对于两个事务T1,T2,T1在A表中读取了一个字段,然后T2又在A表中插入了一些新的数据时,T1再读取该表时,就会发现神不知鬼不觉的多出几行了…

所以,为了避免以上出现的各种并发问题,我们就必然要采取一些手段。mysql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四种事务的隔离级别,用来隔离并发运行各个事务,使得它们相互不受影响,这就是数据库事务的隔离性。

mysql中的四种事务隔离级别

  1. read uncommitted(读未提交数据):允许事务读取未被其他事务提交的变更。(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问题都会出现)。
  2. read committed(读已提交数据):只允许事务读取已经被其他事务提交的变更。(可以避免脏读,但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问题仍然可能出现)
    3.repeatable read(可重复读):确保事务可以多次从一个字段中读取相同的值,在这个事务持续期间,禁止其他事务对这个字段进行更新(update)。(可以避免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然存在)
  3. serializable(串行化):确保事务可以从一个表中读取相同的行,在这个事务持续期间,禁止其他事务对该表执行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所有并发问题都可避免,但性能十分低下(因为你不完成就都不可以弄,效率太低)

oracle支持两种事务隔离级别:read committed、serializable。
oracle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是:read committed。
mysql的默认事务隔离级别是:repeatable read。


六、mysql索引数据结构

在关系数据库中,索引是一种单独的、物理的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存储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索引的作用相当于图书的目录,可以根据目录中的页码快速找到所需的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类
**

单列索引

**
普通索引:通索引是mysql里最基本的索引,没有什么特殊性,在任何一列上都能进行创建。

-- 创建索引的基本语法
CREATE INDEX indexName ON table(column(length));

主键索引: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不允许有空值。(主键约束,就是一个主键索引)。
唯一索引:索引列中的值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允许为空值。
**

组合索引

**
复合索引:复合索引也叫组合索引,指的是我们在建立索引的时候使用多个字段,例如同时使用身份证和手机号建立索引,同样的可以建立为普通索引或者是唯一索引。

-- 创建索引的基本语法
CREATE  INDEX indexName ON table(column1(length),column2(length));

**

全文索引

**
全文索引,只有在MyISAM引擎上才能使用,只能在CHAR,VARCHAR,TEXT类型字段上使用全文索引,介绍了要求,说说什么是全文索引,就是在一堆文字中,通过其中的某个关键字等,就能找到该字段所属的记录行。

索引的数据结构
B+Tree:innodb默认索引数据结构是B+Tree,什么是B+Tree呢,它的全名叫做平衡多路查找树PLUS。他是由平衡二叉树查找树(AVL树)演化而来
B+树的由来:
二叉查找树

首先,我们来讲讲二叉查找树

二叉查找树有这样的特点:

    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查找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叉查找树的特点就是为了保证每次查找都可以这折半而减少IO次数,但是二叉树就很考验第一个根节点的取值,因为很容易在这个特点下出现我们并发想发生的情况“树不分叉了”,这是我们不想见到的。
二叉平衡树

平衡二叉树是采用二分法思维,平衡二叉查找树除了具备二叉树的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树的左右两个子树的层级最多相差1。在插入删除数据时通过左旋/右旋操作保持二叉树的平衡,不会出现左子树很高、右子树很矮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平衡二叉查找树查询的性能接近于二分查找法,时间复杂度是 O(log2n)。查询id=6,只需要两次IO。

就这个特点来看,可能各位会觉得这就很好,可以达到二叉树的理想的情况了。然而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时间复杂度和树高相关。树有多高就需要检索多少次,每个节点的读取,都对应一次磁盘 IO 操作。树的高度就等于每次查询数据时磁盘 IO 操作的次数。磁盘每次寻道时间为10ms,在表数据量大时,查询性能就会很差。(1百万的数据量,log2n约等于20次磁盘IO,时间20*10=0.2s)

平衡二叉树不支持范围查询快速查找,范围查询时需要从根节点多次遍历,查询效率不高。

B树:改造二叉平衡树

对于二叉平衡树,我们更希望出现‘矮胖’树而不是‘瘦高’树,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查询时的IO操作次数,增加查询效率。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降低树的高度呢?

假如key为bigint=8字节,每个节点有两个指针,每个指针为4个字节,一个节点占用的空间16个字节(8+4*2=16)

因为在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一次IO会读取的一页(默认一页16K)的数据量,而二叉树一次IO有效数据量只有16字节,空间利用率极低。为了最大化利用一次IO空间,一个简单的想法是在每个节点存储多个元素,在每个节点尽可能多的存储数据。每个节点可以存储1000个索引(16k/16=1000),这样就将二叉树改造成了多叉树,通过增加树的叉树,将树从高瘦变为矮胖。构建1百万条数据,树的高度只需要2层就可以(1000*1000=1百万),也就是说只需要2次磁盘IO就可以查询到数据。磁盘IO次数变少了,查询数据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数据结构我们称为B树,B树是一种多叉平衡查找树,主要特点如下:

    B树的节点中存储着多个元素,每个内节点有多个分叉。

    节点中的元素包含键值和数据,节点中的键值从大到小排列。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节点都储存数据。

    父节点当中的元素不会出现在子节点中。

    所有的叶子结点都位于同一层,叶节点具有相同的深度,叶节点之间没有指针连接。

到这里,B树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了,但我们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B树不支持范围查询的快速查找,你想想这么一个情况如果我们想要查找10和35之间的数据,查找到15之后,需要回到根节点重新遍历查找,需要从根节点进行多次遍历,查询效率有待提高。

如果data存储的是行记录,行的大小随着列数的增多,所占空间会变大。这时,一个页中可存储的数据量就会变少,树相应就会变高,磁盘IO次数就会变大。

B+树:改造B树

B+树,作为B树的升级版,在B树基础上,MySQL在B树的基础上继续改造,使用B+树构建索引。B+树和B树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非叶子节点是否存储数据的问题

    B树:非叶子节点和叶子节点都会存储数据。
    B+树:只有叶子节点才会存储数据,非叶子节点至存储键值。叶子节点之间使用双向指针连接,最底层的叶子节点形成了一个双向有序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树的最底层叶子节点包含了所有的索引项。从图上可以看到,B+树在查找数据的时候,由于数据都存放在最底层的叶子节点上,所以每次查找都需要检索到叶子节点才能查询到数据。所以在需要查询数据的情况下每次的磁盘的IO跟树高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数据都被放到了叶子节点,所以放索引的磁盘块锁存放的索引数量是会跟这增加的,所以相对于B树来说,B+树的树高理论上情况下是比B树要矮的。也存在索引覆盖查询的情况,在索引中数据满足了当前查询语句所需要的全部数据,此时只需要找到索引即可立刻返回,不需要检索到最底层的叶子节点。

关于索引数据结构中b+树由来,学习了https://blog.csdn.net/weixin_52967653/article/details/125229129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