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其实也算是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比较特殊,这款产品并不对商品销售造成直接影响,而是以一种宣传的方式扩大、加深人们对响应产品影响、印象。
我看过很多国内产品的广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基本记不住广告内容,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要宣传什么产品。当然,有一类广告效果也不错,就是重复性洗脑循环广告,虽然说这种广告给人的印象比较深,但是会让人很不舒服,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恶心与反感。
与此相比,一些国外产品的广告就不错,比如说苹果产品的广告,如mac、iphone、ipod、ipad等,还有三星手机的广告,他们的广告给人最直接到感受就是舒服、好看、有灵魂,而这些感觉最终会转嫁到相应的产品上,从而产生巨大的效应。
那么为何这两种广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我个人的观察与理解如下几点:
1. 广告中背景声音的差异,以及言语的数量。
2. 广告与人们真实生活的距离感,代入感,以及花了胡哨的炫技。
3. 画面美感差异。
4. 能否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兴趣感。
5. 被动灌输与主动接受。
接下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几点:
1.广告中背景声音的差异,以及言语的数量。
对比国内国外产品广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国内广告言语数量太多,同时言语中蕴涵太多被动灌输的思考逻辑。而国外的广告,诸如苹果三星的广告,基本没有言语,全程音乐、画面相融合。哪种比较效果好呢?
首先一种优秀的产品就是不需要用户思考。而国内广告就违背了这一点,过多的言语解释同时还有视觉的灌输,观众能否接受?接受之后能否真正理解?人脑是单线程的,音频、视频同时呈现,观众又对产品陌生,所以观众不可能同时接受音频视频的信息。如果背景声音没有言语,基本为音乐时,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完全放在画面上,此时音乐只是更好的衬托视频信息输出,这会让观众很舒服很自然的接受广告信息。这一点很像电影中的无声电影。同时人脑对声音的记忆不如视觉记忆,言语记忆不如音乐记忆,所以好的广告应当遵循这些规律。
2. 广告与人们真实生活的距离感,代入感,以及花了胡哨的炫技。
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国内外都有很多这种广告,也不能完全说这种广告不好,因为一般做出这种广告的公司,都是创意穷尽了,如果不弄些绚烂的东西,很容易与原先的创意雷同,造成观众新鲜感缺失,可以说这是创意公司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这种广告一般有个通病,就是核心内容(也就是关于产品宣传)的东西缺乏创新,更多的是通过外在的东西,比如绚烂的画面,各种明星效应等,侧面唤起观众的兴趣与好奇心。
这种广告乍一看效果不错,但是观众或者说消费者真正去购买相应的产品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因为此时实物与广告介绍不符,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对品牌产生消极的影响,口碑可能会慢慢崩坏。诸如清扬的广告,KFC的广告,麦当劳的广告。对了,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我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哪个是麦当劳的广告,哪个是肯德基的广告,因为他们的产品类似,广告思路也雷同,不知道用的是不是同一个创意公司。
3.画面美感差异。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平时接触的最多。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太极急支糖浆广告(一个女的被豹子追那个),这个广告直到最近又开始出现在荧幕上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虽然勾起我旧时的记忆,但是从画面来说,真的很过时,很粗糙,很生硬,很老套。
苹果的广告一向艺术感爆棚,因为乔布斯本身就是一个很厉害的艺术家,他的产品设计非常简洁却又不失艺术设计,他的广告也是如此,极简,直入主题,充满艺术气息。看完广告的人肯定会想:这广告好有艺术,他的手机(产品)应该也很好看!这一点大家可以从苹果公司各种细节与产品中看出,上到公司大楼、内部设计,下至各种产品,包括周边产品,无一缺少艺术感,有时候他的产品不像是产品,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这时候就会产生价值溢出。
4&5. 能否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兴趣感。& 被动灌输与主动接受。
有些广告很容易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比如宝马i8的广告https://v.autohome.com.cn/v-31809.html#pvareaid=2042227 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这广告是关于什么的,也不知道这个男人后来的下场究竟如何,结局是怎么样的,这就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心理,最后广告结尾阐明产品宝马i8,解开谜底,印象深刻。
好的广告不需要去被动灌输给观众什么东西,不需要在广告中去介绍产品如何如何,而且也根本介绍不过来,广告的目的在于扩大产品/品牌知名度,给观众留有深刻印象,同时勾起好奇心与兴趣,观众会自发的去了解相关内容,这就叫做主动接受。有些广告本末倒置,很难给观众留有印象,基本上都是被动灌输,甚至于洗脑循环。
其实各种广告也好,产品也罢,满足用户需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揣测用户心理也同样重要。只有同时满足这些需求,才会诞生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