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1万条网络信息里,快速甄别1条有价值新闻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接收到的信息可能超过千条,这些信息给大众带来了好奇、惊喜、欢乐甚至恐惧。在媒体越发达的年代,大众的判断力就越发下降的厉害。我时常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视越大肆宣扬自由,大众就越容易把信任与思考拱手相让。

在过去,按照常理,人在遭遇突发情况时,首先应该做出理性的自我判断,而非一窝蜂的跑到网上,去看“别人”的解决方案。这种非理性的盲目围观正是个人判断力丢失的最好证明。

当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全能天才,因此才需要不同行业的智慧互补,但在未曾涉及的领域面前,无知和恐惧常常令我们失去了判断力,以至于过度“相信别人”。

在瞧不见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真假新闻,要是我们不能修炼出分辨真假的能力,那就很容易陷入到被设计好的虚假世界里。

我的伯父就因为过度迷信网络上的老年保健品,而在短短9个月内被骗光了14万存款。但更我们错愕的是,即便到了今天,我的伯父仍然对所谓的保健品坚信不疑,甚至不惜跟家人吵架翻脸。

这样的案例着实太多。我的一位朋友,也因为极度渴望财富,而被不法分子威逼利诱一步步带入深渊,至今想起都惋惜不已。

人们对于眼睛看惯的东西,思想会变成经验式的本能反应,尤其是对有了一定信赖度的事物,如本地电视台、权威网站或机构等,当新闻从这些地方传播出来后,个体意志反馈给大脑的信息直接就是信任以及习以为常,这当中便跳过了理性分析和判断力,而这恰好就给了坏人钻空子的机会。

对于“权威”的偏见根深蒂固,大众极易被点燃的情绪或许正中了他人的下怀。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我们在浏览每一条新闻时,为什么不能够好好想一想,为何新闻里带出来的价值观常常自我矛盾,多少昨天他们还奉若真理的信条,到了今天却变成了谎言?

可是对于虚假新闻,我们又能够指责他们什么呢?说他们轻率、卑鄙、无耻,还是居心叵测和另有所图?在现在这个时代,恬不知耻的人多得去了,鲜有人还怀着职业道德与恻隐之心。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个体如何来挑选信息,识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此才有了一些专门教育如何识别假新闻的课程,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公民教育或新闻职业伦理教育的一部分。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里,把“真实”确定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他们将追求真实称为“核实(信息)的技能”和“怀疑性认知法”。

这个认知过程有六个部分组成:一、这是什么内容?二、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三、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四、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五、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六、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他们区分了四种不同的新闻模式:确证式(独立核实消息的报刊)、断言式(发“通稿”的新闻社)、肯定式(统一转载通稿的报纸)、利益集团式(党派报刊)。例如,2002〜2003年布什政府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典型的断言式新闻,它追求的是新闻的快速而不是真实。确证式新闻可以纠正这样的偏误或失实,但很少有人去核实政府提出的证据是否真实,并提供确证式新闻。

坚持真实并不只是个人认知的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道德问题。在社会和公共生活中提倡可靠信息和确实知识,需要有与之一致的公共伦理环境。中小学里为学生开设“信息能力”或“数码公民”这样的教育课程,本身就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真实价值意识。知识公民应该把维护真实看得比选出共和党或民主党籍的总统更加重要,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如此。

互联网的发展将信息从主流媒体手中释放,交给了网民。然而,真实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甚至可能相反,先进的技术被用来掩盖真实,制造假象。这使得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坚持真实。真实就是对不实宣传的抵制和对谎言的揭露,也因此成为一种可贵的道德力量和政治价值。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