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注释

第一章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名是万物的起源。
  •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因此,常保无欲,可以观察道的奥妙;常有欲望,可以观察道的边界。
  •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是同源的,虽然名字不同但实质相同,这是非常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全世界都知道什么是美,因为有了美的概念,恶就随之产生。
  • 皆知善,斯不善矣。 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
  • 有,无之相生也。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
  • 难,易之相成也。 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
  • 长,短之相形也。 长和短是相互对照的。
  • 高,下之相盈也。 高和下是相互补充的。
  • 音,声之相和也。 音和声是相互和谐的。
  • 先,后之相随,恒也。 先和后是相互跟随的,这是常态。
  •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从事无为的事业,实行无言的教导。
  •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强加开始,行动而不依赖,成功而不自居。
  •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只有不自居,才不会失去。

第三章

  •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推崇贤能,使人民不争斗。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珍视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偷盗。
  •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展示可欲之物,使人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人民心灵空虚,生活充实,意志薄弱,身体强健。
  •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总是使人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妄为。
  •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采取行动,就没有不能治理的。

第四章

  •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道像一个空的容器,使用它却永远装不满。
  • 渊呵,似万物之宗。 它深邃,像是万物的起源。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它消磨锐气,解开纷扰,调和光辉,与尘土同在。
  • 湛呵,似或存。 它清澈,似乎存在而又难以捉摸。
  •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它好像存在于上帝之前。

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偏爱,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没有偏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
  •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空虚却不会穷尽,越动风就越多。
  •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知识广博但最终会穷尽,不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六章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中的神灵永恒不灭,这就是所说的玄妙的母性。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这玄妙母性的门户,是天地的根本。
  •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它绵绵不断,似乎永远存在,使用它却不会耗尽。

第七章

  • 天长地久。 天地长久存在。
  •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因此能够长存。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却能领先;把自己置于外,却能存在。
  •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是因为他无私,而是这样他才能成就自己。

第八章

  • 上善若水。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
  •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又保持平静,它停留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接近道。
  •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心态要像深渊一样,给予要像天一样慷慨,说话要诚实可信,治理要有序有效,行动要抓住时机。
  • 夫唯不争,故无尤。 只有不争斗,才不会有过失。

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续追求满足,不如知道何时停止。
  •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磨得锋利,但不能长久保持。
  •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金银财宝堆满房间,没有人能守护它们;因富贵而骄傲,是自己招致祸害。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完成了功业就隐退,这是天道。

第十章

  •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
  •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凝聚气息使之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
  • 涤除玄鉴,能毋疵乎? 清除内心深处的杂念,能够没有瑕疵吗?
  • 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不使用智巧吗?
  •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合,能够保持柔和吗?
  •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对四周的事物都明白,能够不使用知识吗?
  •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引导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妙的德。

第十一章

  •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车才能使用。
  •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当用也。 揉泥制作陶器,正因为中间是空的,陶器才能使用。
  •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凿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房屋才能使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此,有形的东西带来利益,而无形的东西才真正发挥作用。

第十二章

  •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繁复使人耳聋,五味杂陈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狩猎使人心神不宁,稀有之物使人行为不端。
  •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因此,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满足基本需要而不是追求感官享受,所以舍弃物质诱惑而选择简朴生活。

第十三章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
  •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什么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因为宠是低下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为什么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自己的身体?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所以说,如果能够像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珍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能够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第十四章

  •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看它却看不见,称之为"微";听它却听不到,称之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之为"夷"。
  •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三者无法深究,因此它们混合为一。
  •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这个"一",既不高也不低,难以用言语描述,最终归于无物,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象,这叫做"沕望"。
  •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跟随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前面。把握现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事物,了解古代的起源,这就是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古代善于遵循道的人,精微深远,难以理解。
  •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勉强形容它,比如:谨慎如同冬天过河;警惕如同害怕邻居;庄重如同作客;涣散如同冰将融化;纯朴如同未经雕琢的木头;浑浊如同混水;空旷如同山谷。
  •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混浊的水静下来会慢慢变清,安静的东西动起来会慢慢活化。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够包容而不完成。

第十六章

  •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 达到极度的虚无,保持内心的平静。
  •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万物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万物纷繁复杂,最终都回归到它们的根源。
  • 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 回归根源称为静,静就是回归生命的本质。
  •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回归生命的本质是常态,了解常态是明智的。不了解常态,就会迷失。迷失而行动,会带来不幸。
  •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了解常态就能包容一切,包容就会公正,公正才能统治,统治符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完颜振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