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in Java》学习笔记(一)
————对象导论
作者:孤独萤火虫
Smalltalk的五大基本特制,也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最为纯净的一面:
1. 万事万物皆对象。
2. 程序便是成堆的对象,彼此通过消息传递,请求其他对象进行工作。
3. 每个对象都拥有由其他对象所构成的记忆。
4. 每个对象皆有其型别。
5. 同一型别的所有对象接受的消息皆相同。
程序开发人员分为:开发新数据型别的所谓class创造者,以及在应用程序中使用他人所开发classes的所谓客户端程序员(client programmers)。Class创造者设置“访问权限控管机制”的两个原因:
1. 让客户端程序员无法碰触他们不应该碰触的事物——这些部分应该仅供data type内部使用,也使使用者可以轻易看出哪些事物对他们很重要,哪些可以忽略。
2. 让library设计者得以改变class内部运作方式而不担心影响客户端程序。
继承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很重要,但过度的强调往往会使新手以为“应该处处使用继承”,结果造成误用,导致过于复杂的设计。建立新class时应先考虑组合,因为它既简单又具有弹性,有了一些经验之后,便能看透继承的必要运用时机。
后期绑定(late binding):当你发送消息给对象,“应该唤起的程序代码”会一直到执行期才决定下来。但编译器还是有责任确定函数的存在,并对引数和返回值进行型别检验(无法对此提供保证者,即所谓“弱型别(weakly typed)”语言),但编译器仍旧无法得知究竟会执行哪一段程序代码。
C++中所有member functions的绑定动作缺省为“非动态”,必须明确指出是否希望某个函数具备后期绑定的弹性;而JAVA中缺省为动态绑定。
向上转型:将derived class 视为其base class的过程。
由于执行期对存储空间的管理方式是动态的,所以从heap分配空间所耗用的时间远大于从stack产生存储空间所需的时间。在那些“允许对象诞生于stack内”的程序语言中,编译器会判断对象应该存活多久,并可自动毁灭之。但如果在heap之中生成对象,编译器对其寿命将一无所知。
迭代器使我们可以走访整个序列,而无需烦恼底层结构究竟是ArrayList或LinkedList或Stack或其他。
如果缺乏“单根继承体系”及“完全通过reference来操作对象”的系统特性,垃圾回收器的实现就会十分困难。
虽然面向对象语言常以一个对象表现一个异常,但异常处理机制并非面向对象的特性。
可独立执行的片段便是所谓的线程。通过关键字synchronized可以锁定任何对象所用的内存,使得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线程可使用这个对象。
在Java的设计理念中,也将applet的执行局限于受保护的砂盒(sandbox)内。在砂盒里头,applet无法对磁盘写入数据,也无法访问砂盒外的内存内容。“公共密钥加密”可以让我们检验applet是否真的出自他所宣称的来源。Java为数字签名提供了完整的架构,所以你还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让applet踏出砂盒的牢笼。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开发速度是以执行速度为代价。
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阶段0:策划
为整个路程订定一些里程碑,能够帮助人们聚集工作的焦点,并在一个个里程碑之间激起对工作的努力,而不至于只是承担“完成项目”的唯一目标。
阶段1:建立什么
Use case图。
阶段2:如何建立
对象设计的五大阶段:
1. 对象的发掘
2. 对象的组合
3. 系统的建构
4. 系统的延伸
5. 对象的重复运用
阶段3:打造核心
所产生的正是日后赖以为根基的框架。
阶段4:use cases的迭代
在所谓“迭代”过程中将功能组加入。
阶段5:演化
不仅要让程序根据客户需求和use cases来运作,同时应该让程序代码的内部结构饶富意义,没有难搞的语法、过大的对象、也没有任何丑陋的代码。
OOP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将题域中的元素视为对象,将题域中的活动视为对象之间传递的消息,如此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程序代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