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突击《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根据老师上课的课件以及提到的重点,我把重要的知识点提取出来整理成了本篇博客。参考性不大,仅用来应付通过考试~
参考教材:任向民的《微机接口技术实用教程》
最重要的还得是根据自己老师所给的 “情报” 进行针对性复习
祝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第一、二章 接口技术概述
1. 接口的定义*
接口是微处理器(CPU)与外界的连接部分,是 CPU 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中转站。
接口技术是研究 CPU 如何与外部世界进行最佳耦合与匹配,以实现双方高速、可靠地交换信息的一门技术。
2. 接口功能特点*
功能 | 说明 |
---|---|
寻址功能 | 确定数据应发送到哪个特定设备或内存位置的功能 |
输入/输出功能 | 可以从一个设备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另一个设备 |
数据缓冲功能 | 平衡两个不同速度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
设备选择功能 | 允许接口选择与其通信的设备,比如在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个接口时 |
信号转换功能 | 将一种类型的信号转换为另一种类型的信号(模数转换) |
接受、解释并执行 CPU 命令功能 | 接口可以理解响应 CPU 的指令,从而执行特定的任务或操作 |
中断管理功能 | 当一个设备需要 CPU 的注意时,接口可以生成一个中断,从而通知 CPU |
可编程功能 | 允许接口的行为或操作根据特定的需要或应用程序进行定制 |
错误检测及复位功能 | 可以检查数据传输中的错误,允许接口返回到其初始状态 |
3. 接口的分类*
- 通用性:
- 专用接口
- 通用接口
- 可编程性:
- 可编程接口
- 不可编程接口
- 数据传输方式:
- 并行接口:按字节/字为单位进行传送
- 串行接口:按位进行传送
- 工作对象:
- 面向 CPU 的外围接口
- 面向外设的 I/O 接口
4. 接口中的传输信息及其组成
- 数据信息:数字量、模拟量、开关量
- 状态信息:用于表示外设工作状态的信号叫状态信息
- 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是 CPU 通过接口传送给外设的
5. 接口的编址与译码*
编址:指为每个设备或内存位置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通常称为 “地址”,以便 CPU 或其他硬件组件可以准确地访问它。
译码:指将来自 CPU 或其他硬件组件的地址信号转换为实际的硬件控制信号,以便正确地访问目标设备或内存位置。
寄存器与端口:接口电路通常包含若干个寄存器,数据传送时,不同的信息送入不同的寄存器。能够用 IN/OUT 指令对其进行读写操作的寄存器称为端口寄存器,即能被 CPU 直接访问的寄存器,简称 “端口” 。
端口分类:
- 数据端口:数据端口存放数据信息
- 状态端口:状态端口存放状态信息,表示外设当前工作状态的信息
- 控制端口:控制端口存放控制信息,控制信息是 CPU 通过接口传送给外设的,以控制外设的工作
I/O 端口的编址方法:
- 采用存储器映像方式(统一编址):将存储空间划出一部分给 I/O 端口。I/O 操作能使用对存储器操作的所有指令,不需要专门的 I/O 指令,它使 CPU 访问 I/O 端口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有利于提高端口数据处理速度,但 I/O 端口占用了有效的存储器空间。
- I/O 映像方式(独立编址):I/O 端口地址不占用存储空间,所有的 I/O 端口地址单独构成一个 I/O 空间,特点是取周期较短,效率较高,寻址范围大,是微机系统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编址方式,但需要专门的信号区分是访问存储器还是 I/O 端口。
I/O 端口地址的译码方法:
- 固定式地址译码:逻辑门译码、译码器地址译码
- 可选式地址译码:允许用户或系统设计者根据需要选择或更改接口电路的端口地址
CPU 的 I/O 指令:
-
直接寻址:
IN AL,n ;8 位端口地址,输入一个字节
OUT n,AL ;8 位端口地址,输出一个字节
-
间接寻址:
IN AL,DX;16 位端口地址,输入一个字节
OUT DX,AL;16 位端口地址,输出一个字节
6. CPU 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 无条件传送方式(同步传送方式):数据的传输是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或时钟周期进行的,不考虑接收设备的状态。优点是传输速度快;缺点是如果接收设备不准备好接收数据,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
- 条件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数据的传输是基于接收设备的状态或请求的。优点是它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传输,缺点是传输速度可能会比同步传送方式慢。
- 中断传送方式:计算机在执行正常程序的过程中,当出现某些紧急情况、异常事件或其他请求时,处理器会暂时中断正在运行的程序,转去执行对紧急情况或其他请求的操作处理。处理完成后,CPU 回到被中断程序的断点处接着继续执行,这个过程称为中断。
- DMA 传送方式(存储器直接存取方式):指外设与存储器或者存储器与存储器之间直接传输数据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外设与存储器或者存储器与存储器之间直接由专用接口芯片 DMA 控制器来管理直接数据的传输,提高了传送速度和 CPU 的效率。
第三章 总线
1. 总线(BUS)的定义*
一组能为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公共信息传送线路,是系统之间、模块之间、芯片内部用来传递信息的信号线的集合。
分时:指在同一时刻总线上只能传递一个部件的信息。
共享:指总线上可以连接多个部件,各个部件之间相互交换信息都可以通过总线来传送。
2. 总线的标准
机械结构规范:规定插件的尺寸大小、插槽、总线插头等的规格
时序规范:规定总线的定时、应答时序和周期及各种操作的时间参数
功能结构规范:规定信号的分类,数据传送方式、注射、位数,控制信号的功能等
电气规范:规定信号的逻辑电平、驱动类型、负载能力、交流与直流特性等
总线的分类:
片内总线、片总线、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外部总线(通信总线)
3. 采用标准总线的优点*
- 简化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可靠性、可维护性;
- 便于系统的扩充;
- 便于系统的更新
4. 总线的操作过程*
-
总线请求和仲裁阶段:
当系统总线上接有多个总线主模块时,需要使用总线的主模块提出总线申请。由总线仲裁机构确定后把下一个传输周期的总线使用权分配给哪一个申请者,如果系统总线上只有一个总线主模块,就不需要这一阶段。
-
寻址阶段:
获得总线使用权的主模块通过总线发出本次需要访问的从模块的存储地址或 I/O 端口地址及有关操作命令,以启动参与本次传输的从模块。
-
数据传送阶段:
主模块和从模块进行数据交换,数据由源模块发出经数据总线传送到目的模块。
-
结束阶段:主从模块的有关信息均从系统总线上撤除,让出总线,以便其他主模块使用总线。
5. 总线的通信方式*
传输:通常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确认机制,只关注数据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
通信:通常是双向的,涉及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反馈和确认。强调交互、解释和控制数据的过程。
同步通信方式:
总线上的各个部件(模块)使用总线进行信息传输时都是在统一的时钟信号控制下步调一致地进行,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工作的同步。
实现同步的统一时钟信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 CPU 总线控制部件发送到每个部件(模块)为所有部件共享;二是由每个部件(模块)自带时钟脉冲,但都必须由系统时钟同步。
特点:同步传输速率较高,总线所连各部件工作速度比较接近的场合。采用同步方式的总线也称为同步总线。
异步通信方式:
总线上的部件(模块)使用总线进行信息传送时不在统一的时钟信号控制下,通信双方(主、从模块间)采用 “请求” 和 “应答” 方式进行传输,不依赖于公共时钟。当源部件发出信息时,待收到目的部件确认信号后,才能进行通信,在通信的每个进程都有应答,彼此进行确认。
特点:异步通信方式的数据传输效率低于同步通信,对收发时钟要求不高。
第四章 并行接口
1. 并行接口
概念:同时在多根传输线上,数据以字节(字)为单位进行传送。在并行传送方式下,外设(或被控对象)必须通过并行接口与系统总线相连接,如打印机、A/D、D/A 转换器等都通过并行接口与主机相连。
特点:
-
以字节(字)为单位传送数据。
-
传送速度快、成本高,适用于近距离、传送速度要求高的场合。
-
从功能上可分为不可编程并行接口(简单并行接口)和可编程并行接口两种。
2. 并行 I/O 接口芯片 8255A*
基本特性:
- 8255A 是一个具有两个 8 位(A 和 B 口)和两个 4 位(C 口高/低四位),最多可达 24 位的并行输入输出端口的接口芯片。
- 8255A 能适应 CPU 与 I/O 接口之间的多种数据传送方式的要求,如无条件传送,应答方式(查询)传送,中断方式传送。
- 8255A 可执行功能很强,内容丰富的两条命令(方式字和控制字)为用户如何根据外界条件(I/O 设备需要哪些信号线以及它能提供哪些状态线)来使用 8255A 构成多种接口电路,为组建微机应用系统提供了灵活方便的编程环境。
- 8255A芯片内部主要由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组成,编程主要是对这三类寄存器进行访问。
内部结构:
- 数据总线缓冲器
- 读写控制逻辑
- A 组和 B 组控制电路
- 数据端口 A、B、C
控制字:
方式字:定义了设备的工作模式或状态
控制字:用于指定设备应该执行的特定操作
初始化编程:
前置知识:
- MOV:这是一个汇编指令,用于将数据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 OUT:这是一个汇编指令,用于将数据从 CPU 发送到外部设备或端口。
- IN:与 OUT 指令相反,IN 指令用于从外部设备或端口读取数据到 CPU。
- LOP:这不是一个标准的汇编指令,它可能是一个用户定义的标签,用作代码的跳转点。
- AH:是累加器(AX)的高 8 位。x86 架构的 CPU 有多个 16 位的寄存器,如 AX、BX、CX、DX 等。每个 16 位寄存器都可以分为两个 8 位的部分,高 8 位和低 8 位。对于 AX 寄存器,AH 代表高 8 位,而 AL 代表低 8 位。
- JMP:是一个无条件跳转指令。它会导致程序跳转到指定的标签或地址,不考虑任何条件。例如,JMP LABEL 会导致程序跳转到名为 LABEL 的标签位置。
- JNZ:是一个条件跳转指令,它的全称是 “Jump if Not Zero” 。当前一个指令的结果不为零(即 ZF,零标志位为 0)时,它会导致程序跳转到指定的标签或地址。如果结果为零,程序将继续顺序执行。
- JZ:是另一个条件跳转指令,它的全称是 “Jump if Zero” 。当前一个指令的结果为零(即 ZF,零标志位为 1)时,它会导致程序跳转到指定的标签或地址。如果结果不为零,程序将继续顺序执行。
- DEC:它的全称是 “decrement” 。该指令用于将指定寄存器或内存位置的值减少 1。例如,DEC AX 会将 AX 寄存器的值减少 1。
- INC :它表示 “increment”(增加)。INC 指令用于将指定寄存器或内存位置的值增加 1。
第五章 串行接口
1. 串行接口
串行通信(“串行” 是指外设与接口电路之间的信息传送方式,CPU 与接口之间仍按并行方式工作)
概念:指外设和计算机间使用一根数据信号线一位一位地传输数据,每一位数据都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
传输速率:在并行通信中,以每秒钟传送多少字节来表示的;在串行通信中,是以每秒钟传送数据的位数来表示的。
数据传输模式:
单工通信(广播)、半双工通信(对讲机)、全双工通信(手机)
串行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信的差异:
- 传输速度:串行慢,并行快
- 传输距离:串行远,并行近
- 有无校验: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
2. 串行 I/O 接口芯片 8251A*
微型计算机内部是并行系统,若在传输线路上采用串行传输,其串行接口的功能就是要进行串行和并行数据之间的切换,同时要完成串行数据的格式转换,如在异步通信方式时添加起始位/停止位,同步通信方式时添加同步字符,添加校验位以及出错检测电路等。
基本特性:
- 可用于同步和异步 2 种通信模式的数据传送
- 可产生中止字符,可产生 1,1.5,2 位停止位。可检查假启动位,自动检测和处理中止字符
- 波特率:DC-19.2Kbps(异步);DC-64Kbps(同步)
- 完全双工,双缓冲发送器和接收器
- 具有奇偶、帧、溢出出错检测电路
内部结构:
- 数据总线缓冲器
- 读写控制逻辑
- 发送器
- 接收器
- 调制解调控制
传送方式 | 发送器 | 接收器 |
---|---|---|
异步传送 | 发送器先在串行数据字符前加上起始位,并根据约定的要求加上校验位和停止位,然后在 TxC 作用下,由 TxD 线一位一位地串行发送出去。 | 1. 若允许接收和准备好接收数据时,8251 监视 RxD 线。 2. 在无字符传送时,RxD 线上为高电平,当发现 RxD 线上出现低电平时,即认为它是起始位,就启动一个内部计数器,当计数器计到一个数据位宽度的一半(若时钟脉冲频率为波特率的 16 倍时,则为计数到第 8 个脉冲)时,又重新采样 RxD 线,若其仍为低电平,则确认它为起始位。 3. 此后在 RxC 作用下(若频率为波特率的 16 倍时,则每隔 16 个采样一次 RxD 线),把 RxD 线上的数据送至移位寄存器,经过移位,又经过奇偶校验和去掉停止位后,就得到了转换的并行数据,再传送给接收数据缓冲器,同时输出 RxRDY 有效信号,通知 CPU 取走字符。 |
同步传送 | 发送器在准备发送的数据前面先插入一个或两个同步字符(在初始化时,由程序设定)。在数据块的每个字符后,插入奇偶校验位,然后在 TxC 作用下,将数据一位一位地由 TxD 线发送出去。 | 1.接收器监视 RxD 线,每出现一个接收时钟,采样一位数据到接收数据移位寄存器中,构成并行字节,并送到接收数据缓冲器中,再与含有同步字符(由程序设定)的寄存器相比较,看是否相等,若不等,重复上述过程。 2.当找到同步字符后(若同步字符规定为两个字符,则出现在 RxD 线的两个相邻字符必须与规定的字符相同),则置 SYNDET 信号,表示已找到同步字符,启动接收。 3.在找到同步字符后,每隔一个接收时钟采样一次 RxD 线上的数据位,送到接收数据移位寄存器中,经移位并按规定的位数转换成并行字节数据,再把它并行送至接收数据缓冲器中,同时输出 RxRDY 有效信号,通知 CPU 取走字符。 |
控制字和状态字:
初始化编程:
第六章 定时/计数技术
1. 定时/计数技术
背景:计算机是一种严格按照时序进行工作的工具,离不开定时与计数。一方面计算机系统本身需要一时间基准,使计算机能够在确定时刻完成规定工作,如存储器的定时刷新;另一方面,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提供定时和计数功能,如定时中断、定时检测、定时扫描、定时传送数据、定时处理以及所需要的某种延时等。
定时器和计数器的组成部分:
- 时钟源:提供周期性的时钟信号
- 计数寄存器:用于存储计数值
- 控制逻辑:用于启动、停止计数,以及在达到特定计数值时触发事件
系统定时的分类:
-
软件定时:利用 CPU 每执行一条指令都需要几个固定的指令周期的原理,运用软件编程的方式进行定时。软件定时是实现系统定时或延时控制最简单的方法。
优点:不需要外加硬件电路。
缺点:软件定时会占用 CPU 的时间;在定时期间,CPU 不能执行其他任务,导致系统的响应时间变慢;定时时间越长,CPU 的开销越大,而且不能响应中断,定时就会变得越不准确。
-
硬件定时:是利用专门的定时电路实现精确定时,一般用硬件电路来完成,以减轻 CPU 的负担。硬件定时又分为不可编程的和可编程的两种。
- 不可编程定时:如 555 时基电路、单稳延时电路成计数电路等。缺点是它们的元件参数一经设定就不能改变,而且时间一长,电阻电容器件老化,电路工作不稳定,会严重影响定时准确度和稳定性。
- 可编程定时:8253 芯片。这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定时方法,它克服了单独的软件定时和硬件定时的缺点,可以直接对系统时钟进行计数,通过写入不同的计数初值,可方便地改变定时时间,且定时期间不需要 CPU 管理。
2.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 8253*
主要特性:
- 片内具有 3 个独立的 16 位计数通道,每个计数器又可分成两个 8 位的计数器
- 计数频率为 0~2.6MHz(1/2.6 微秒)
- 每个计数通道可按二进制计数或 BCD 方式计数
- 每个计数通道有 6 种工作方式,可由程序设置和改变
- 可由软件或硬件控制开始计数或停止计数
内部结构:
- 数据总线缓冲器
- 读写逻辑电路
- 控制字寄存器
- 计数器
- 控制单元:用以控制该计数器的工作方式
- 计数初值寄存器:分为高 8 位和低 8 位,只能写入,不能读出。使计数器能从某个设定的初值开始计数
- 16位的计数单元:这是计数器的核心部分,一般当初值寄存器的内容装入计数单元后,就可启动它以输入时钟速率递减工作
- 输出锁存器:分为高8位和低8位,CPU可从该处读取当前计数值
控制字:
初始化编程:
使用 8253 之前,须先对其进行初始化编程,包括对所使用的计数器写入控制字和计数初值。每个计数器在写入控制字和计数初值后,才能进行工作,计数时还要结合具体工作方式。
第七章 中断技术
1. 概念*
中断:指 CPU 在正常运行程序时,由于内部/外部事件或由程序的预先安排引起 CPU 暂停正在运行的程序,而转去执行为处理引起中断的事件服务的程序,执行完毕后再返回源程序继续执行的行为。即 CPU 在执行现行的程序时,插入了另外一段程序运行。
中断分为硬中断和软中断:由外部硬件引起的中断称为硬件中断;由主机内部产生或者由程序预先安排称为软件中断。
断电地址:在中断过程中,CPU 正在执行的程序被中断的后继指令(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现场:指的是 CPU 执行程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中断源:指将发出中断请求的外部设备或内部原因。当系统有多个中断源同时请求中断时,CPU 根据它们的优先权顺序依次响应。中断源指定优先权的具体方法有软件查法和硬件排队电路。
中断请求:
当中断源要求 CPU 为其服务时,必须先向 CPU 提出申请,这是通过发出中断请求信号实现的。CPU 在执行完每条指令后,自动检测中断请求输入线,以确定是否有外部发来的中断请求信号。
中断屏蔽:
若 CPU 检测到有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还不一定立即为它服务。因为有的程序是不能被打断的,无论中断源级别高低均不响应,即中断是屏蔽的。系统中的大部分中断源是可屏蔽的,称为可屏蔽中断,而个别的中断请求是不能被屏蔽的,例如:电源故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PU都要及时处理,这种中断称为非屏蔽中断(BIOS 中断、硬件故障中断、系统管理中断、安全异常、调试异常、电源中断、系统复位)
可屏蔽中断:
CPU 侧:CPU 内部有一个中断允许标志 IF(InterruptFlag),若其为 “1” ,则允许回应所有中断(即 CPU 开中断,enable interrupt),否则所有中断被屏蔽(即 CPU 关中断,disable interrupt)。因此,IF 相当于总开关,其开关状态用指令实现。
中断源侧:每个中断源自己有单独的中断屏蔽逻辑。如 8255 的 INTE(中断允许信号)
中断服务程序:为完成中断源所期望的功能而编写的程序。例如,有的外设提出中断请求是为了与 CPU 交换数据,则在中断服务程序中,主要是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有的外设提出中断请求,是期望 CPU 给予控制,那么中断服务程序中的主要内容是发出一系列控制信号。这些具体操作构成了中断服务程序的主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堆栈操作,如现场的保护和恢复及中断返回等。
中断隐操作:指 CPU 响应中断时首先执行一系列由硬件安排的处理过程。通过隐操作,把 CPU 引向中断服务程序。在执行任何程序时,CPU 都是通过指令语句所在的地址来找到程序的,而在转向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时也是一样。
中断向量:中断服务程序第一个可执行语句所在的地址。在 CPU 响应中断时,这个中断向量是由中断源硬件提供给 CPU 的。
中断响应过程:
2. 8086/8088 中断系统*
基本功能:
-
要求中断系统能实现中断和返回
-
要求能判断中断的优先级,并按优先权的高低决定中断响应的顺序
-
要求中断系统能实现中断嵌套功能,即高优先级的中断源能中断低优先级的中断源的服务
中断类型与中断向量表:
- 中断类型号:8086/8088 的每一个中断源都被指定了一个编号
- 中断向量:每一个中断服务程序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入口地址
- 中断向量表:把系统中所有的中断向量集中起来,按中断类型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放到存储器的某一个区域内,这个存放中断向量的存储区叫中断向量表
第八章 DMA 控制器
1. 概念*
DMA 是用硬件实现不再通过 CPU 的,计算机内存储器与 I/O 设备之间的直接数据传送技术。该硬件称为 DMA 控制器(简称 DMAC),用来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复杂性堪比 CPU
在 DMA 传送期间,CPU 释放系统总线的控制权,由 DMA 控制器接管,数据直接在存储器和 I/O设备之间传送,DMA 方式采用请求-响应方式工作,它的优先权高于中断方式的优先级别。
CPU 响应 DMA 请求是在一个总线周期结束时
DMA 传输与中断传输的区别体现在对 CPU 的干扰程度不同:
中断:不但使 CPU 停下来,而且要 CPU 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为中断请求服务。
DMA:仅仅使 CPU 暂停一下,不需要对断点和现场的处理,并且是由 DMA 控制外设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传送,CPU 只需提供起始和结束地址,不需要全程监控。
2. 可编程 DMA 控制器 8237A*
主要特性:
- 物理特性:使用单一的 +5V 电源,单相时钟,40 条引脚,双列直插式封装
- 具有 4 个独立的通道
- 独立性:每一通道的 DMA 请求都可以分别允许和禁止
- 4 种工作方式:单字节传送方式、数据块传送方式、请求传送方式、级联方式
- 级联能力:可以用级联的方式扩展通道数,最多可达 16 个DMA通道
- 复位:有一条结束 DMA 传送的输入信号 EOP 来结束 DMA 传送或重新初始化
内部结构:
程序设计:略
第九章 A/D 和 D/A 接口
1. 概念*
A/D(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
D/A(数/模转换):将数字信号转换到模拟信号
实现 A/D 转换的电路称为 A/D 转换器,实现 D/A 转换的电路称为 D/A 转换器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CCD 图像传感器
2. D/A 转换及接口*
工作原理:
V
o
=
D
∗
V
R
V_o = D * V_R
Vo=D∗VR
其中, V R V_R VR 为基准电压, D D D = ∑ i = 0 n − 1 D i \sum_{i=0}^{n-1}{D_i} ∑i=0n−1Di * 2 i 2^i 2i, n n n 为输入位数
3. 模拟信号*
采样:模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有无限多个瞬间时值,采样过程将时间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不连续的离散信号。这个过程是通过模拟开关来实现的,模拟开关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 T(称为采样周期)闭合一次,一个连续信号通过这个开关,就形成一系列的脉冲信号,称为采样信号。
量化:采样后的信号虽然时间上不连续,但幅度仍然连续,仍为模拟信号,必须经过量化,给模拟信号选择一个离散值,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送入计算机。
编码:为了方便处理,通常将量化值进行二进制编码,最大量化误差为 1/2LSB,对相同范围的模拟量,编码位数越多,量化误差越小(音频最常用的编码为 8bit)
4. A/D 转换的类型*
按工作原理分为:计数式 A/D 转换、逐次逼近型、双积分型、并行 A/D 转换。
按转换方法分为:直接 A/D 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间接 A/D 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中间量,再将中间量转换成数字量。
按分辨率分为:二进制的 4 位、6 位、8 位、10 位、12 位、14 位、16 位和 BCD 码的 3 位半、4 位半、5 位半等。
按转换速度分为:低速(转换时间 ≥ 1s)、中速(转换时间 ≤ 1ms)、高速(转换时间 ≥ 1μs)和超高速(转换时间 ≤ 1ns)
按输出方式分为:并行、串行、串并行等。
个连续信号通过这个开关,就形成一系列的脉冲信号,称为采样信号。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