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005-JVM-清除阶段:单纯的讨论垃圾回收算法 https://blog.csdn.net/fsjwin/article/details/111326292
先给出他的特点:位置不连续 产生碎片
1.产生背景
是一种非常基础和常见的垃圾收集算法,该算法被J.McCarthy等人在1960 提出并应用于Lisp 语言。
2.执行过程
- 当堆中的有效内存空间(available memory) 被耗尽的时候, 就会停止整个程序( 也被称为stop the world:STW) , 然后进行两项工作:
第一项则是标记
第二项则是清除
标记: Collector从引用根节点开始遍历, 标记所有被引用
的对象。一般是在对象的Header 中记录为可达对象。(对象的header中有个位置记录哦!),给免死金牌。
清除: Collector对堆内存从头到尾进行线性的遍历, 如果发现某个对象在其Header 中没有标记为可达对象, 则将其回收。
3.缺点
- 效率不算高(相交于复制算法)
- 在进行GC 的时候, 需要停止整个应用程序, 导致用户体验差
- 这种方式清理出来的空闲内存是不连续的, 产生内存碎片。需要维护一个空闲列表 (便于其他对象使用空下来的地址)从上图应该能很直观的看出来吧!
4.何为清除(kill)(本质)
这里所谓的清除并不是真的置空, 而是把需要清除的对象地址保存在空闲的地址列表
里。下次有新对象需要加载时, 判断垃圾的位置空间是否够,如果够, 就存放。
想一想:数据被删除后不要动磁盘可以数据恢复(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下图为指针碰撞和空闲列表的宏观布局
! 管理内存的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