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实验九

1.定义视图

stu数据库中完成以下视图定义:

1)定义计算机系学生基本情况视图V_Computer

 

 

2)将学生的学号、姓名、课程号、课程名和成绩定义为视图V_S_C_G

 

3)将各系学生人数、平均年龄定义为视图V_NUM_AVG

 

4)定义一个反映学生出生年份的视图V_YEAR,包括学号、姓名和出生年份。

 

5)将每个学生选修课程的门数及平均成绩定义为视图V_AVG_S_G,包括学号、课程数量和平均成绩。

6)将各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及平均成绩定义为视图V_AVG_C_G,包括课程号、选修人数和平均成绩。

 

2.使用视图

1)查询以上所建的视图结果。

 

 

 

 

 

 

 

  

2)查询平均成绩为90分以上的学生学号、姓名和平均成绩。

 

 

(3)查询各课成绩均大于平均成绩的学生学号、姓名、课程号和成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数据库原理实验四主要是针对数据库的索引和查询优化进行实验操作的。索引是数据库中用于提高查询效率的一种数据结构,它可以加速查找特定数据的速度。而查询优化则是通过优化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来提高查询效率。 在实验四中,我们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1. 创建索引:通过在某个列上创建索引,可以加速特定条件下的查询操作。可以使用CREATE INDEX语句来创建索引,例如CREATE INDEX idx_name ON table_name (column_name);其中idx_name是索引的名称,table_name是表名,column_name是要创建索引的列名。创建索引后,可以通过EXPLAIN语句来查看优化器使用了哪些索引。 2. 查询优化:通过优化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来提高查询效率。可以使用EXPLAIN语句来查看执行计划,通过分析执行计划,我们可以了解到查询的执行顺序、使用的索引等信息。根据执行计划的分析结果,可以考虑是否需要对查询语句进行重写或者增加索引来提高查询效率。 3. 使用合适的索引:在处理大量数据的查询操作时,选择合适的索引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对于经常进行查询的列,可以考虑创建索引。需要注意的是,索引也会增加数据的存储空间和维护成本,因此需要权衡索引的创建和使用。 4. 避免索引失效:在某些情况下,索引可能会失效,导致查询效率降低。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在查询条件中使用了函数或者类型转换,这会导致索引无法使用。为了避免索引失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查询条件中进行函数操作或者类型转换。 综上所述,数据库原理实验四主要涉及到数据库的索引和查询优化。通过对索引的创建、查询语句的优化以及合理使用索引等操作,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这对于提升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