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和WAP协议结构的比较

TCP/IPWAP协议结构的比较

北京邮电大学 常卫国

——眼下数据业务的爆炸性增长趋势仍在继续,与此同时,移动业务也在全球蓬勃发展。由此,将两者结合为一的移动数据是最被业界看好的业务。但是当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建设移动数据网络和服务时,所遇到的问题显然比当初的设想要复杂得多。首先是标准问题,因为数据业务成功的关键是其TCP/IP标准所支持的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应用和服务的关键又是用户界面,即实时性的浏览器标准界面。另一方面,移动话音服务成功的关键也是标准, CSM和CDMA标准的存在为移动业界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当两种潮流融合在一起时,马上就有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移动数据业务是否需要一个新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WAP(无线应用协议) 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什么要将它与TCP/IP比较的原因。

——其实,TCP/IP和WAP都是高层协议,因此,在全面认识无线数据方面还应该考虑低层协议的问题,譬如GPRS和3G。但这将是其它文章的内容,这里仅把最靠近客户的高层协议进行一些比较。

结构比较

——现在的任何协议都来源于OSI的分层体系结构, 因此,作者希望借用七层协议模型作为参考,分析和比较TCP/IP和WAP协议。

——在比较之前, 我们还必须明确一点,TCP/IP协议和WAP协议的定位不同, 那就是TCP/IP协议是一种涉及骨干网和边缘网的协议, 而WAP网协议则是一种边缘和接入协议,只适用于无线移动网络的外围。这种协议的定位差异导致TCP/IP协议栈包含传统分层结构中的3/4/5/6/7层协议功能,而WAP协议栈则只包含4/5/6/7层的功能。由于在WAP中缺乏第三层,即网络层功能,因此WAP就不适合做骨干网协议。

——现在比较TCP/IP和WAP协议栈,参看图1a和图1b。图1a是OSI协议栈和TCP/IP协议栈的比较,图1b是OSI协议栈和WAP协议栈的比较。其中,WAE是无线应用环境,WSP是无线会话协议,WTP是无线交易协议,WDP是无线数据报协议。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

——(1)TCP/IP的应用层实际上含盖了OSI协议模型的高三层的功能, 这在Internet发展初期是有益的,但是当IP电话、视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出现,并逐步成为主流IP业务时,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协议结构模型。

——(2)WAP协议栈实际上部分恢复了OSI的高三层业务,这对日趋复杂的数据应用和服务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无线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更是如此。

——(3)在传送层,TCP/IP和WAP协议栈的差异巨大,面向连接的TCP是Internet的主体,但在WAP中,无连接的WDP才是广域无线移动数据网的关键。

——(4)WAP协议栈还可以提供安全协议, 即无线传送层安全 (WTLS)协议, 它实际上是来自TCP/IP体系的TLS/SS协议。在图1中有意淡化该层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突出TCP/IP和WAP协议栈结构的比较, 实际应用中这样的处理是不安全的。

——为了全面细致地比较TCP/IP和WAP协议栈的结构, 我们可以采用图2进行两者的直接比较。
这里WAE包括WML(无线标记语言) ,WMLS(WMLScript)和WTA(无线电话应用),而TCP/IP的应用层则包括HTML、JavaScript、HTTP、SSL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来自IETF和WAP论坛的两类协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而这种相关性对于了解WAP以及发展TCP/IP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表1给出了相应协议的对应关系。

表1

Internet

WAP

HTMLWML
JavaScriptWMLScript
HTTPWSP
SSLWTLS
TCPWTP
UDPWDP

展   望

——从标准的角度看,WAP已经从1.0版本进步到1.2版本,因此WAP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好。在考虑WAP时,我们必须注意WAP是TCP/IP协议栈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实际上是针对广域无线移动环境的一种优化协议。虽然TCP/IP协议族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它仍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它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继承和发展。如果人们在有线领域能够接受X over IP/IP over X,那么在无线领域就有可能发生X over WAP/WAP over X, 或更具体地说发生X over WDP/WDPover X。

——另一方面,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目前WAP还不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也不是一个国家标准,事实上它只是一个论坛标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在目前无线移动数据方面的权威性。如果我们能大胆想象,也许有一天WAP会向TCP/IP一样的成功,以至最终进入有线领域,经过自身的不断继承和发展,替代现有的TCP/IP协议栈。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对无线优化的协议就不适应有线环境,也许在网络业务更趋复杂,网络状态纷繁多变的将来,对无线优化的网络协议同样也是对有线网络优化的协议。(《通讯世界》2000.05)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移动通信(第二版 中文版)》 作  者: JOCHEN SCHILLER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应用 1.1.1车辆 1.1.2应急通信 1.1.3商用通信 1.1.4替代有线网络 1.1.5信息娱乐及其他 1.1.6与位置相关的业务 1.1.7移动与无线设备 1.2无线通信简史 1.3移动通信市场 1.4一些公开的研究课题 1.5一个简化的参考模型 1.6综述 1.7复习题 1.8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线传输 2.1无线传输频率 2.1.1规划 2.2信号 2.3天线 2.4信号传播 2.4.1无线信号的路径损耗 2.4.2其他信号传播效应 2.4.3多径传播 2.5多路复用 2.5.1空分多路复用 2.5.2频分多路复用 2.5.3时分多路复用 2.5.4码分多路复用 2.6调制 2.6.1幅移键控 2.6.2频移键控 2.6.3相移键控 2.6.4一级频移键控 2.6.5一级相移键控 2.6.6多载波调制 2.7扩频 2.7.1直接序列扩频 2.7.2跳频扩频 2.8蜂窝系统 2.9小结 2.10复习题 2.11参考文献 第三章 媒质接入控制 3.1专用MAC:机制的由来 3.1.1隐藏的终端和暴露的终端 3.1.2近的终端和远的终端 3.2 SDMA 3.3 FDMA 3.4 TDMA 3.4.1固定TDM 3.4.2传统A1oha 3.4.3分隙A1oha 3.4.4载波侦听多址接入 3.4.5按需分配多址接入 3.4.6 PRMA分组预留多址接入 3.4.7预留TDMA 3.4.8带冲突避免的多址接入 3.4.9轮询 3.4.10禁音侦听多址接入 3.5 CDMA 3.5.1扩展A1oha多址接入 3.6 Sf17F/CDMA的比较 3.7复习题 3.8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信系统 4.1 GSM 4.1.1移动业务 4.1.2系统体系结构 4.1.3无线接口 4.1.4协议 4.1.5定位与呼叫 4.1.6越区切换 4.1.7安全性 4.1.8新型数据业务 4.2 DECT 4.2.1系统体系结构 4.2.2协议体系结构 4.3 TETRA 4.4 UMTS与IMT.2000 4.4.1 UMTS的版本和标准化 4.4.2 uMTs系统体系结构 4.4.4 UTRAN 4.4.5核心网 4.4.6越区切换 4.5小结 4.6复习题 4.7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卫星系统 5.1历史 5.2应用 5.3基础知识 5.3.1 GEO 5.3.2 1Eo 5.3.3 MEO 5.4路由选择 5.5定位 5.6越区切换 5.7示例 5.8小结 5.9复习题 5.10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广播系统 6.1概述 6.2数据的循环重发 6.3数字音频广播 6.3.1多媒体目标传输协议 6.4数字视频广播 6.4.1 DVB数字广播 6.4.2用于高速因特网接入的DVB 6.5广播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6.6小结 6.7复习题 6.8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无线局域网 7.1红外线与无线传输 7.2基础架构网和自组网 7.3 IEEE 802.1 1 7.3.1系统体系结构 7.3.2协议体系结构 7.3.3物理层 7.3.4媒质访问控制层 7.3.5 MAC管理 7.3.6 802.11b 7.3.7 802.1 1a 7.4 HIPER1AN 7.4.1历史上的HIPER1AN 7.4.2 WATM 7.4.3 BRAN 7.4.4 Hiper1AN2 7.5 蓝牙 7.5.1用户环境 7.5.2体系结构 7.5.3射频层 7.5.4基带层 7.5.5链路管理器协议 7.5.6 12CAP 7.5.7安全性 7.5.8 SDP 7.5.9应用规范 7.5.10 IEEE 802.15 7.6小结 7.7复习题 7.8参考文献 第八章 移动网络层 8.1移动IP 8.1.1目标、设想和要求 8.1.2实体和术语 8.1.3 IP分组传递 8.1.4代理发现 8.1.5注册 8.1.6隧道化和封装 8.1.7优化 8.1.8反向隧道化 8.1.9 IPv6 8.1.10 IP微移动性支持 8.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3移动自组网 8.3.1路由选择 8.3.2目标序列距离向量 8.3.3动态源路由选择 8.3.4另一种度量 8.3.5自组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8.4小结 8.5复习题 8.6参考文献 第九章 移动传输层 9.1传统TCP 9.1.1拥塞控制 9.1.2慢启动 9.1.3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1.4移动性的含义 9.2传统的TCP改进方法 9.2.1间接TCP 9.2.2窥探TCP 9.2.3移动TCP 9.2.4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2.5传输/超时冻结 9.2.6选择性重传 9.2.7面向事务处理的TCP 9.3 2.5G/3G无线网络上的TCP 9.4性能增强Proxy代理 9.5小结 9.6复习题 9.7参考文献 第十章 移动性支撑 10.1文件系统 10.1.1一致性 10.1.2 Coda 10.1.3 1itt1e Work 10.1.4 Ficus 10.1.5 MIo-NFS 10.1.6 Rover 10.2万维网 10.2.1超文本传输协议 10.2.2超文本标记语言 10.2.3有助于无线接入的一些方法 10.2.4系统体系结构 10.3无线应用协议(版本1.X) 10.3.1体系结构 10.3.2无线数据报协议 10.3.3无线传输层安全 10.3.4无线事务处理协议 10.3.5无线会话协议 10.3.6无线应用环境 10.3.7无线标记语言 10.3.8 WM1Script 10.3.9无线电话应用 10.3.10推送体系结构 10.3.1 1推送/提取业务 10.3.12 WAP 1.X的协议栈举例 10.4 i-mode 10.5 SyncM1 10.6 WAP 2.0 10.7小结 10.8复习题 10.9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展望 11.1未来网络的架构 11.2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附录2 名词解释 英汉对照表 简 介: 本书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导论,主要讨论数字数据传输。适用于选修计算机网络或通信课程的电子工程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书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涵盖移动通信的各个方面,还指出了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的共同属性,并阐明众所周知的从固定网络到支持终端移动性和无线接入网络的各种业务和应用的集成。本书主要内容有:移动和无线通信概述;通信系统信号的传播、复用和调制;通信介质接入方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绳电话技术等。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7.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net概述  7.2.1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net的特点  7.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net的主要服务  7.4 Internet结构  7.4.1 Internet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net协议结构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net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net接入技术  8.1 Internet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net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net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net的应用  9.1 Internet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net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net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net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net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net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net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net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net  10.2.2 第三代Internet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WWW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由于上传限制,分为两个分卷上传. 《移动通信(第二版 中文版)》 作  者: JOCHEN SCHILLER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应用 1.1.1车辆 1.1.2应急通信 1.1.3商用通信 1.1.4替代有线网络 1.1.5信息娱乐及其他 1.1.6与位置相关的业务 1.1.7移动与无线设备 1.2无线通信简史 1.3移动通信市场 1.4一些公开的研究课题 1.5一个简化的参考模型 1.6综述 1.7复习题 1.8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线传输 2.1无线传输频率 2.1.1规划 2.2信号 2.3天线 2.4信号传播 2.4.1无线信号的路径损耗 2.4.2其他信号传播效应 2.4.3多径传播 2.5多路复用 2.5.1空分多路复用 2.5.2频分多路复用 2.5.3时分多路复用 2.5.4码分多路复用 2.6调制 2.6.1幅移键控 2.6.2频移键控 2.6.3相移键控 2.6.4一级频移键控 2.6.5一级相移键控 2.6.6多载波调制 2.7扩频 2.7.1直接序列扩频 2.7.2跳频扩频 2.8蜂窝系统 2.9小结 2.10复习题 2.11参考文献 第三章 媒质接入控制 3.1专用MAC:机制的由来 3.1.1隐藏的终端和暴露的终端 3.1.2近的终端和远的终端 3.2 SDMA 3.3 FDMA 3.4 TDMA 3.4.1固定TDM 3.4.2传统A1oha 3.4.3分隙A1oha 3.4.4载波侦听多址接入 3.4.5按需分配多址接入 3.4.6 PRMA分组预留多址接入 3.4.7预留TDMA 3.4.8带冲突避免的多址接入 3.4.9轮询 3.4.10禁音侦听多址接入 3.5 CDMA 3.5.1扩展A1oha多址接入 3.6 Sf17F/CDMA的比较 3.7复习题 3.8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信系统 4.1 GSM 4.1.1移动业务 4.1.2系统体系结构 4.1.3无线接口 4.1.4协议 4.1.5定位与呼叫 4.1.6越区切换 4.1.7安全性 4.1.8新型数据业务 4.2 DECT 4.2.1系统体系结构 4.2.2协议体系结构 4.3 TETRA 4.4 UMTS与IMT.2000 4.4.1 UMTS的版本和标准化 4.4.2 uMTs系统体系结构 4.4.4 UTRAN 4.4.5核心网 4.4.6越区切换 4.5小结 4.6复习题 4.7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卫星系统 5.1历史 5.2应用 5.3基础知识 5.3.1 GEO 5.3.2 1Eo 5.3.3 MEO 5.4路由选择 5.5定位 5.6越区切换 5.7示例 5.8小结 5.9复习题 5.10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广播系统 6.1概述 6.2数据的循环重发 6.3数字音频广播 6.3.1多媒体目标传输协议 6.4数字视频广播 6.4.1 DVB数字广播 6.4.2用于高速因特网接入的DVB 6.5广播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6.6小结 6.7复习题 6.8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无线局域网 7.1红外线与无线传输 7.2基础架构网和自组网 7.3 IEEE 802.1 1 7.3.1系统体系结构 7.3.2协议体系结构 7.3.3物理层 7.3.4媒质访问控制层 7.3.5 MAC管理 7.3.6 802.11b 7.3.7 802.1 1a 7.4 HIPER1AN 7.4.1历史上的HIPER1AN 7.4.2 WATM 7.4.3 BRAN 7.4.4 Hiper1AN2 7.5 蓝牙 7.5.1用户环境 7.5.2体系结构 7.5.3射频层 7.5.4基带层 7.5.5链路管理器协议 7.5.6 12CAP 7.5.7安全性 7.5.8 SDP 7.5.9应用规范 7.5.10 IEEE 802.15 7.6小结 7.7复习题 7.8参考文献 第八章 移动网络层 8.1移动IP 8.1.1目标、设想和要求 8.1.2实体和术语 8.1.3 IP分组传递 8.1.4代理发现 8.1.5注册 8.1.6隧道化和封装 8.1.7优化 8.1.8反向隧道化 8.1.9 IPv6 8.1.10 IP微移动性支持 8.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3移动自组网 8.3.1路由选择 8.3.2目标序列距离向量 8.3.3动态源路由选择 8.3.4另一种度量 8.3.5自组路由选择协议概述 8.4小结 8.5复习题 8.6参考文献 第九章 移动传输层 9.1传统TCP 9.1.1拥塞控制 9.1.2慢启动 9.1.3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1.4移动性的含义 9.2传统的TCP改进方法 9.2.1间接TCP 9.2.2窥探TCP 9.2.3移动TCP 9.2.4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9.2.5传输/超时
概述    WAP上网所谓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WAP使移动Internet 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其目标是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之中。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可以广泛的运用于GSM、CDMA、TDMA、3G等多种网络。 [编辑本段]应用和原理   用户可以借助无线手持设备,如掌上电脑,手机,呼机,双向广播,智能电话等,通过WAP获取信息。 WAP支持绝大多数无线网络,包括GSM, CDMA, CDPD, PDC, PHS, TDMA, FLEX, ReFLEX, iDen, TETEA, DECT, DataTAC, 和Mobitex。 所有操作系统都支持WAP,其中专门为手持设备设计的有PalmOS, EPOC, Windows CE, FLEXOS, OS/9及JavaOS。 一些手持设备,如掌上电脑,安装微型浏览器后,借助WAP接入Internet。 微型浏览器文件很小,可较好的解决手持设备内存小和无线网络带宽不宽的限制。 虽然WAP能支持HTHL和XML,但WML才是专门为小屏幕和无键盘手持设备 服务的语言。WAP也支持WMLScript。这种脚本语言类似与JavaScript,但对内存和CPU的要求更低,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其他脚本语言所包含的无用功能。 [编辑本段]WAP协议   WAP(无线通讯协议)是在数字移动电话、互联网或其他个人数字助理机(PDA)、计算机应用乃至未来的信息家电之间进行通讯的全球性开放标准。这一标准的诞生是WAP论坛成员努力的结果,WAP论坛是在1997年6月,由诺基亚、爱立信、 摩托罗拉和无线星球(Unwi redPlanet)共同组成的。   通过WAP这种技术,就可以将Internet 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无论你在何地、何时只要你需要信息,你就可以打开你的WAP手机,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信息或者网上资源。   WAP能够运行于各种无线网络之上,如GSM、GPRS、CDMA等。WML是无线注标语言(Wireless Makeup language)的英文缩写。支持WAP技术的手机能浏览由WML描述的Internet内容。   WML是以XML为基础的标记语言,用在规范窄频设备,如手机、呼叫器等如何显示内容和使用者接口的语言。因为窄频使得WML受到部分限制,如较小型的显示器、有限的使用者输入设备、窄频网络联机、有限的内存和资源等。   WML支持文字和图片显示,内容组织上,一个页面为一个Card,而一组Card则构成一个Deck。当使用者向服务器提出浏览要求后,WML会将整个Deck发送至客户端的浏览器,使用者就可以浏览Deck里面所有Card的内容,而不需要从网络上单独下载每个Card。   通过WAP这种技术,就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需要信息,打开WAP手机,用户就可以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信息或者网上资源。如:综合新闻、天气预报、股市动态、商业报道、当前汇率等。电子商务、网上银行也将逐一实现。通过WAP手机用户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体育比赛结果、娱乐圈趣闻等,为生活增添情趣,也可以利用网上预定功能,把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   WAP协议包括以下几种:   1、WirelessApplicationEnvironment(WAE)   2、WirelessSessionLayer(WSL)   3、WirelessTransactionLayer(WTP)   4、WirelessTransportLayerSecurity(WTLS)   5、WirelessTransportLayer(WDP)   其中,WAE层含有微型浏览器、WML、WMLSCRIPT的解释器等等功能。WTLS 层为无线电子商务及无线加密传输数据时提供安全方面的基本功能。   WAP论坛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让WAP尽可能多的与现有的标准一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制造商和应用开发者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现有的WWW编程模型,应用开发人员可以继续使用自己熟悉的编程模型、能够利用现有的工具(如Web 服务器、XML工具)等。另外,WAP 编程模型还针对无线环境的通信特点, 对原有的 WWW编程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扩展。   在带宽考虑方面,WAP用“轻量级协议栈”优化现在的协议层对话, 将无线手机接入Internet的带宽需求降到最低,保证了现有无线网络能够符合WAP规范。 手机通过使用WAP协议栈可以为无线网络节省大量的无线带宽,例如, 完成一个股票指数的查询操作,如果通过使用HTTP1.0的台式机浏览器来完成要比通过一个WAP浏览器来完成所涉及的包通信量要大一倍以上。 WAP 协议使用的包数量不到标准的 HTTP /TCP/IP协议栈使用的一半。   目前,WAP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是已经足够打开一个新的通讯领域, 为无线网络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标准基础,让互联网能够真正无所不在。   WAP目前主要使用1.2和2.0两个版本,后者是趋势,低端手机只能浏览1.2版本,目前主流的手机都已经支持2.0版本.有了2.0版本使用手机浏览的内容更生动,也可以像电脑站一样有背景音乐,有背景图片,使原本单调的手机网页变得色彩斑斓。 [编辑本段]技术特点   过去,无线Internet接入一直受到手机设备和无线网络的限制。WAP充分利用了诸如XML,UDP和IPInternet 标准,它的许多规程建立在HTTP和TLS等Internet标准之上,但进行了优化,克服了原无线环境下低带宽、高延迟和连接稳定性差的弊病。   原来的Internet标准诸如HTML,HTTP,TLS和TCP用于移动网络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为极大的文本数据信息需要传送。标准的HTML内容已不可能有效地显示在袖珍手机和寻呼机狭小的屏幕上。   WAP采用二进制传输以更大地压缩数据,同时它的优化功能适于更长的等待时间(long latency)和低带宽。WAP的会话系统可以处理间歇覆盖(intermittent coverage),同时可在无线传输的各种变化条件下进行操作。   WML和WML Script用于制作WAP内容,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屏幕显示。WAP的内容可从一个最新式的智能电话或其它通信器的两行文字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也可以转变为一个全图像屏幕显示。   轻巧的WAP规程栈式存储器的设计可使需要的带宽达到最小化,同时使能提供WAP内容的无线网络类型达到最多。它适用于多种网络,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900,GSM1800和GSM1900;过渡性标准(IS)-136;欧洲制式DECT;时分多址接入;个人通信业务,高速寻呼(FLEX)和码分多址等。同时它也支持所有的网络技术和承载业务,包括短消息业务(SMS)、非结构式辅助业务数据(USSD)、电路交换蜂窝移动数据(DSD)、蜂窝移动数字分组数据(CDPD)和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由于WAP建立在可升级的分层结构基础上,每一个分层可独立于其它分层而发展。这就使得在不需要对其它分层改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引进其它承载业务或使用新的传输规程。   WAP使得那些持有小型无线设备诸如可浏览Internet的移动电话和PDA等的用户也能实现移动上网以获取信息。WAP顾及到了那些设备所受的限制并考虑到了这些用户对于灵活性的要求。 手持式WAP设备的局限性 WAP设备与PC相比: 低分辨率的小显示屏 输入装置容量有限,重要的是没有提供定点装置 低功率CPU,内存较少及能量较不稳定 网络带宽较窄且连接较不稳定 WAP带来的灵活性 与HTML-C相比,WAP标准没有规定WAP设备应为何种形态。这对设备制造商极为有利,可使其能够生产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以满足不同需要。在不久的将来,市场对WAP设备的要求会以浏览器的显示屏尺寸、输入装置及内存大小等不同为根据,从而促使WAP设备在新技术及解决方案上得以发展进步。   通过使用移动电话连上互联网不久将成为一种标准,而WAP就是实现这一标准的技术工具。如今,移动电话上网数量的增长速度要比PC上网数量的增长速度更快。这也就意味着不久以后,大多数新的移动电话都将配有WAP浏览器。 持有WAP设备的无线用户可得到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相关服务,网络页面的编制采用HTML格式。 届时对许多甚而是绝大多数用户而言,WAP设备将成为其获取这些服务的常用工具。 [编辑本段]WAP能做什么   WAP能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使不方便使用电脑的你也可以通过WAP上网下载手机图片,手机软件,手机主题,与世界各地的网友进行无线互动,也可上BBS灌水与好友分享自己新拍的照片仍至可以通过WAP购买你需要的东西。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