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顶向下-note1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TCP:传输控制协议
IP:网际协议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端系统: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和其它设备
主机:与端系统无差异


物理媒体划分为两类:
1.导引性媒体
2.非导引性媒体

UTP:无屏蔽双绞线,常用于局域网(LAN)中。所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率取决于线的粗细以及传输方和接收方之间的距离。


FDM:频分复用
TDM:时分复用
IXP:因特网交换点

分组交换总时延包括结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


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的区别
传输时延假定分组以先到先服务的方式传输——这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是常见的方式,仅当所有已经到达的分组被传输后,才能传输我们的分组。用L比特表示分组的长度,用R bps表示从路由器A到路由器B的链路传输速率。传输时延是L/R。这是将所有分组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实际的传输时延通常在毫秒到微秒级。传播时延一旦一个比特被推向链路,该比特需要向路由器B传播,从该链路的起点到路由器B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是传播时延。该比特以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传播,该传播速率取决于该链路的物理媒介,其速率范围是 m/s,这等于或略小于光速。传播时延等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除以传播速率,即传播时延是d/s,期中d是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s是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传播时延在毫秒级。传播时延和传输时延的比较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新手有时难以理解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之间的差异,该差异虽说细小但是很重要。传输时延是路由器将分组推出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分组长度和链路传输速率的函数,而与两台路由器之间的距离无关。传播时延是一个比特从一台路由器向另一台路由器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它是两台路由器之间距离的函数,但与分组的长度或链路的传输速率无关。


协议栈:综合所有层次中的协议,就为协议栈

五层模型: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

应用层协议:
HTTP:提供了web文档的请求和传送
SMTP:提供了电子邮件报文的传输
FTP:提供里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文件传送
应用层中的信息分组称为报文

运输层协议:
TCP:向它的应用程序提供了面向连接的服务。确保传递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UDP:向它的应用程序提供无连接的服务。无可靠性、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运输层中的信息分组称为报文段

网络层协议:
IP协议
路由选择协议
网络层中的信息分组称为数据报

链路层中的信息分组称为

物理层中的信息分组称为比特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中的七层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表示层的作用是使通信的应用程序能够解释交换数据的含义。
会话层提供了数据交换定界和同步功能。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