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罗静
一、选题背景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能源车在国内家用汽车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能源车,作为通勤代步的首选,提供低廉的出行成本。这种趋势的兴起带来了对新能源车充电安全的更高要求,促使了新能源车安全监护领域的不断创新。在这个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崭露头角,能够为充电环境的智能化提供很好的帮助。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性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凸显。由于车主日常工作、出差等因素,车辆可能需要长时间停放并进行充电,而充电桩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充电效率和车主的财产安全。然而,市场上充电桩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使得车主难以安心使用,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因此,确保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几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和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都在不断完善。如图1所示,在新能源汽车保有情况方面,从2019至2024年纯电新能源汽车数量稳定增加,至2024年数量已达1739万辆。如图2所示在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方面,从2021年至2024年纯电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增长已达100%,预计至2025超过120%。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案例给消防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地下停车场所停放的新能源车,一旦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很大[1]。充电桩电气火灾主要与充电桩自身质量问题、管理维护不到位及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等因素有关。传统火灾预警系统在应对充电桩安全问题时存在预警准确率不高、响应迟缓等,难以满足现代充电桩安全管理的要求[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全监护系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该系统结合了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充电桩的工作状态及安全性能,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过程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鉴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和车主对充电安全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投入研发,推出更加先进、智能的安全监护系统。从远程监控到故障预警,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全监护系统品牌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安全需求。总体而言,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全监护系统,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设计结合了STM32开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充电桩上的传感器模块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护监测与控制。同时,设计了通过光电传感器,实现对进场充电车辆个数的集中统计。系统能够根据传感器识别车辆个数,为确保在有限充电桩个数的前提下,确保充电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另外,通过集成温度、湿度、CO浓度、明火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充电桩充电环境的全面监控。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上传至物联平台和手机移动端APP或小程序,实现与系统间远程通信与控制,切实解决实时安全监护的问题。通过本次的设计将使本人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运用,对物联网技术和硬件设计等技能有更深刻的掌握,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现状
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核心战略产业之一,强调了其在各行业中推动城市建设和市政公共设置智能化改造的全面发展。物联网作为基于互联网与嵌入式系统的领域,构建了能够实时连接各物理对象的互联网,即“物与物之间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中的双向通信技术能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其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中,能够提高充电设备与设施间的信息传输能力、用户及运维人员与充电桩的交互能力、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效率。当充电站中的充电桩出现问题时,充电桩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对充电桩运行数据的变化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判断出问题的发生位置和类型,再由系统进行判定,并将具体的问题进行报送。运维人员收到告警信息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处理[3]。其核心基于微处理器,实现了各网络节点、终端和服务器的连接,进而实现了物联网状态下各物理对象的实时交互[4]。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云平台、数据接口及传感器技术的持续演进,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迅猛的发展与广泛的渗透。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智能建筑、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森林防火、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深入应用,展现出强大的跨界融合与创新能力。而本设计以STM32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全监护系统,在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针对充电桩电气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设计在当前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STM32为基础,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充电桩引发的火灾隐患。为充电桩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提升电气火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降低火灾风险,保障公共安全。
在现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下,国内外已有众多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综合管理相关的系统研发。这些研究通过在充电设施中嵌入传感器网络,能够实时采集充电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运行参数。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实现对充电设施全方位、不间断的状态监测[5] 。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对于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至关重要。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使得充电设施能够与电网、运营管理平台等进行有效的数据交互。同时,要考虑协议的兼容性,确保新建设施能够与已有的充电设施和相关系统兼容。例如,采用开放式通信协议,允许不同厂商的设备接入,促进充电设施市场的竞争和发展,避免形成技术垄断,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6]。同时通过相关模块,基于实时的充电需求、电网负荷、充电设施状态等信息,优化调度算法可以合理安排车辆的充电顺序,统筹充电场车辆实时个数信息等,保障充电过程的安全与秩序。
此外,对物联网充电桩监护系统的研究并非仅仅注重单一功能的实现,更加关注整合性和扩展性。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通过将此系统与云平台相融合,实现了远程监控与控制功能,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对充电桩监护管理进行便捷的管理与控制。而其中充电桩的充电设备控制器是其硬件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显示数字出入量显示的检测管控[7]。在以往的物联网实践中,很多研究人员分别以ESP32、STM32为核心结合物联网云平台与MQTT协议,成功实现了监测与调控的功能。MQTT是一种轻量级通信协议,采用发布-订阅模式。消息发布者(Publisher)通过消息代理(Broker)将消息发布到特定主题(Topic),订阅者(Subscriber)通过订阅主题接收消息。它的推送机制效率高,功耗低,可以稳定用于Android平台上的应用[8]。这使得此设计可以与手机app——设备方实现通信,旨在提高设备方监控的便捷性。
三、主要内容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新能源车充电桩的安全化管理成为关键议题。为了提升充电桩的安全性和用户管理体验,和达到排除险情和设备维护保障等目的,在新能源车充电桩的安全化管理中,为用户和运营商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充电体验。因此设计新能源车充电桩安全监测系统。
- 基于STM32核心构建高效稳定的控制平台。其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设接口,为充电桩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通过集成温度、湿度、CO浓度、明火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充电桩充电环境的全面监控。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防止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 双重火灾预警系统结合明火检测与CO浓度监测,实现精准预警。明火检测传感器能够及时发现火源,而CO浓度监测则能够在火灾初期提供预警,双重保障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
- 实时电流电压监测,采用高精度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充电桩的电流和电压。管理者可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电路中的异常情况,确保充电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此功能为检修和排除故障提供有力信息。
- 通过光电传感器,实现对进场充电车辆个数的集中统计。系统能够根据传感器识别车辆个数,为确保在有限充电桩个数的前提下,确保充电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 设计配备OLED可视化显示屏,实时展示充电桩的运行状态、已在场车辆个数、充电环境等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直观的界面了解充电桩的工作情况,提高使用便捷性。
- 远程监控与共享数据,充电桩、手机APP和云平台三方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远程监控和实时共享。管理人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充电桩的运行数据,也可以更改监控阈值,旨在进行远程管理和维护,提高运营效率。
- 系统内置蜂鸣器,能够在检测到故障或者险情时及时发出警报。通过阿里云云平台长期存储充电桩的运行数据,为故障排查和预防性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四、方案与计划
(一)方案:
1、学习相关学习STM32系列和相关模块功能的原理与开发,掌握物联网传输协议和各模块知识。
2、根据现实情况对相应产品反馈和调查相关使用者的需求,深入了解此设计需要涉及到的安全风险以及相关法律规定风险范围。
3、采用光电传感器记录进出入个数据采集,通过车辆进出入遮挡模块发出的光线,精确记录进出充电桩的车辆数量。
4、用温湿度模块采集环境温湿度、co气敏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分别通过监测充电桩周围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危险气体含量指标和是否有明火来确保设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5、针对充电系统的安全监测与防护保障,对电流电压过载的监测与报警,防止电压过大或电流过大导致的火灾、爆炸等。
6、采用OLED显示屏实时显示进出充电桩的车辆数量、环境温湿度等关键信息。同时本设计还使用蜂鸣器对危险状态进行报警当系统检测到危险状态,蜂鸣器将发出警报声,提醒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7、通过WI-FI连接手机端app实现远程数据监视,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充电桩周围环境的多项实时数据,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端APP设置和调整各传感器的报警阈值。
8、系统配备阿里云平台数据库,用于存储充电桩的历史数据,为长期监测数据在可支撑新技术的同时还可以为后续继续开发预留可发展的空间。
9、通过反复测试,查找系统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分析和评价项目对社会、安全、法律的潜在影响,并判断该项目对人类、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0、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本设计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物联网行业的未来进行展望,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
(二)计划:
第1周: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
第2-3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前沿技术、相关核心模块开发学习
第4-5周:购买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并学习相关软件开发;
第6-7周:开始STM32开发板搭建与相关软件开发;
第8-9周:阿里云平台数据库和手机端APP的搭建;
第10周:完成搭建充电桩监护系统开发板模块全部功能;
第11周:开发板与手机APP实现通信;
第12周:完成开发板与阿里云平台数据库数据通信;
第13周:进行单项模块功能全面测试和故障排除;
第14周:准备答辩相关视频材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15-16周:进行论文撰写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