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反例1

战争的基本原则分析

本节通过使用广义动量定理及系统思考来分析兰切斯特法则,游击战,《五轮书》,世界十大兵书(《战争论》,《孙子兵法》,《战略论:间接路线》,《战争艺术概论》,《论持久战》,《制胜的科学》,《装甲战》,《制空权》,《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绝对武器》),精确打击和经济瘫痪理论,信息战这些军事理论,得到战争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F使用正奇作战方式(方向α)在同一时间t,打击敌人的关键点(作用点),从而兵力的对比优势逐渐扩大,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如果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F,那么就应该避免会战,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积累兵力优势到绝对兵力反转再进行会战;使用奇袭α,可以出其不意,达到增加打击的效果;尽可能增加自己准备和打击的时间t,而减少敌人准备和打击的时间,创造时间优势,增大打击成果;如果敌人没有弱点,则通过队形变换,利益引诱,间谍,情报等诡诈(方向α)手段,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暴露自己的弱点,然后对弱点(作用点)进行打击,弱点越关键,打击的成果越大。

2.1 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在兰切斯特法则中的分析

兰切斯特法则有两个,是兵法的基础原理,分别为:

第一法则,远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即E=mv

第二发则,近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

这里E表示攻击力,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兵力数。战斗力越强,胜利的可能性越大。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的本质是动量定理,描述逐次投入兵力战斗的情况,是恒力F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描述同时将所有兵力投入同一地点战斗的情况,是力量F在空间s上的积累效应;第二法则阐述的是力量F在以每一轮战斗来衡量的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战斗有逐次投入兵力和同时投入兵力作战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他形式的战斗都是这两种基本战斗形式的不同比例组合。

兰切斯特法则的结论为:

1)在武器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的兵力越大,胜利的可能性越大。远距离作战时,3倍于敌人兵力时,敌人反败为胜已不可能;远距离作战时,倍于敌人兵力时,敌人反败为胜已不可能。远距离作战时,A队剩余兵力为

近距离作战时,A队剩余兵力约为

2)战斗越接近第二法则,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分割敌人兵力从而形成更大的局部兵力优势,可以以更小的伤亡获得更大的胜利。

3)双方士兵的可承受子弹数量越多,战斗越趋近于第二法则。当可承受的子弹数量为无穷大时,系统思考框图计算结果与第二法则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2.1.1 兰切斯特法则的介绍

军事上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法则叫做兰切斯特法则,兰切斯特法则又称兰切斯特战斗理论或战斗动态理论,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敌对双方在战斗中的武器、兵力消灭过程的运筹学分支。在1915年,英国工程师F.W.兰切斯特(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1868-1948)在《战斗中的飞机》一文中,首先提出用常微分方程组描述敌对双方兵力消灭过程,定性地说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1945年,J.H.恩格尔撰文肯定了兰切斯特定律的实践意义。他曾经根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攻占日军防守的琉璜岛之役的作战数据,计算了各方的消灭率系数,且用这两个系数结合美军的兵力增补率构成一个特殊的兰切斯特方程。它的数值解相当准确地与该次作战中的实际兵力变化进程相吻合。从此,这门理论得到不断发展。

2.1.2 兰切斯特第一法则与动量定理

首先来解释第一法则: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A队和B队远距离作战时,优势兵力A队的剩余人数vΔ为:

其中,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人数。

运用此法则的关键是完全没有协同作用,所有敌对士兵都是1对1作战,而数量多的一组的其他士兵并未真正参加战斗,即多出的士兵对敌方的士兵无杀伤。而当己方的士兵被杀死后,多余的士兵才开始参加战斗,形成新的1对1状态。

第一法则如下图所示

第一法则描述的是双方逐次投入兵力,当有伤亡的士兵时,派上新的士兵顶替死亡士兵的位置,可以看作为输出火力保持恒定。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兰切斯特法则是保持输出恒定的系统,即是一个负反馈系统。

A队和B队逐次投入兵力,每次补充的兵力等于自己的伤亡人数,从而保证参战的兵力数量恒定,从而战斗力保持恒定。对于A队来说,A队每次投入的兵力An等于B队杀死人数E,从而保证A队的战斗人数Xn+1恒定,是一个系统稳定的负反馈系统。

远距离作战时,军队经常平行的排开,即2个军队形成2条平行线,而由于距离较远,射击具有盲目性,士兵不能将枪瞄准到对方的士兵,只是向前方射击,形成1对1的状态。而当身边的士兵阵亡时,旁边的士兵会补充过来,或者对方的士兵根据前方的枪响,寻找下一个射击的目标。这样,每次的战斗都是线性状态的,和第二法则的平方状态不同,这两个法则的本质区别就是第一法则完全没有协同作用,都是1对1的单兵作战;而第二法则具有最大的协同作用,每一个士兵都能找到瞄准的目标,尽量保证每一枪都是有效杀伤的。

日本兵法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写道"无论何时,尽量设法使敌人排成直线,就象一条带鱼,之后将其各个击破,不给他们重整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一个敌人,两个敌人,还是二十个敌人,击败他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五轮书》所阐释的道理就是面对多人攻击时,要防止对方多人形成协同效应,要让对方排成带鱼状,然后各个击破。这和兰切斯特第一法则所阐释的道理是一样的。白刃战也较接近于第一法则。

如A和B两队进行远距离作战,则可使用兰切斯特第一法则进行分析。A队的战斗力为,B队的战斗力为。两队进行战斗,A队人数比B队人数多,最后剩余的战斗力,将这个公式称为第一法则战斗公式。而最后可以求出A队剩余的人数为:


假如A队有9名士兵,B队有6名士兵,B队的武器能力是A队的3倍,双方每人中3颗子弹便死亡,双方都是以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为目的。

当A队与B队进行远距离作战,即线性作战时,两队各出6名队员进行1对1对抗,当有队友牺牲后,剩余的队员再依次补上。

第一次交火后,A队的6名队员打出6发子弹,B队的6名队员每人中1发子弹,剩2/3生命;B队的队员每人打出3发子弹,A队的6人阵亡。

第二轮A队出剩余3人,B队出3人进行1对1作战。A队的3名队员每人打出1发子弹,B队的3人每人又多中1发子弹,这三人每人中2发子弹,剩1/3生命。B队队员每人打出3发子弹,打死A队剩余3名队员。

最后B队6人中,有3人剩2/3战斗生命,有3人剩1/3战斗生命。相当于B队剩余3×2/3+3×1/3=3人的生命。如果这6人再与武器性能相同的3人战斗,最后双方全军覆灭。即B队剩余相当于3人的战斗力。

利用兰切斯特第一法则求B队的剩余人数为

利用兰切斯特法则计算出的剩余人数与现实的推算完全相同。证明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在计算远距离作战时,结果是正确的。

2.1.3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与动能定理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对近距离战斗的指导结论:

1)投入的兵力优势越大,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利益。投入敌人倍的兵力就足以赢得胜利。

2)分割敌人的兵力,并且集中自己的兵力,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各个击破敌军。

3)士兵可以承受的能力越强,近距离作战的形式越趋近于兰切斯特第二法则。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为,近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兰切斯特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Fs=1/2Δmv2,表示双方火力的合外力F在空间s的大小上所做的功,是合外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兰切斯特第二法则是正反馈,一方的兵力优势可以增加这一轮消灭敌人的人数,从而增加对比优势,使这一优势扩大,增加下一轮敌人的伤亡人数,而减小自己的伤亡人数,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消灭更多的敌人。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使用兰切斯特第二法则,优势兵力A方最后剩余的兵力人数vΔ约为:

其中,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人数。

第二法则的核心就是协同效应。由于距离近,每一个士兵都能有效的将枪口瞄准敌人,进行射击。第二发的本质是动能定理。

第二法则如下图所示

 

2.1.3.1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的动能定理阐释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这里E表示攻击力,m表示武器性能,v表示兵力数。

而动能的公式为,你会发现这两个公式很相似,只是差了个1/2,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呢?

动能定理的公式为,如果将第二法则战斗公式乘以1/2,即,你会发现这两个公式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即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描述双方火力的合力F在空间S上的累积效应。

2.1.3.2 V代表的不是兵力数,而是武器的战斗寿命

假如近距离作战时,一个人同时使用2把枪,相当于他的武器质量是以前的2倍,所以他的战斗力是以前的2倍。但这不代表他的战斗力与2个人都使用单枪的战斗力相同,因为武器数量的增加是与战斗力成正比的,而人数的增加与战斗力的平方成正比。

举例1)为:一个持双枪的人与2个持单枪的人战斗,每人被射中4枪阵亡,假设所有的射击都是有效击中对手的。持单枪的2人每人只需2枪,持双枪的人阵亡,而此时持双枪的人一共射出4枪,最多只能杀死一名对手。持双枪的人的战斗力与2个持单枪人的战斗力相同,但可使用的生命只有一条。即持双枪人的胜算大于单个持单枪的人而小于2个持单枪的人。日本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说道:"既有双刀,为何不用双刀,武器尽出,胜算大矣。"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宫本武藏称武士同时使用双刀的技术为"二天一流",这是《五轮书》的核心原则。在以前的战争中,因为双枪不易控制,才有了枪与士兵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正好可以用v来代替人数进行计算。这给我们的启示为:在不增加兵力数的情况下,每人使用两只枪,战斗力变成了原来的2倍。对于管理学的启示是一样的,精益生产中的多能工和这个原理类似。

举例2):假如一个人(A)被打9枪才阵亡,而他的对手(B队)被打3枪即阵亡,他们使用的武器相同。此人与3人对战,最后双方全部覆灭。即甲打出9发子弹,打死3人;同时,对手每人射出3发子弹,共9发子弹,A亦阵亡。B队3人的战斗力为,而A军的战斗力应与B军相同,即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v代表的不是兵力数,而是武器的战斗寿命。这我们的启示为,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增加武器的战斗寿命,即使用者的生存作战时间,即可有效增加战斗力。

2.1.3.3 近距离作战时,比拼的是火力所做的有效功

A,B两军开始近距离火力战,直到一方士兵全部阵亡后停止交战。而此处假设双方使用的枪支相同,即相同。战争刚开始时,甲和乙的枪支分别为;甲和乙的战斗力分别为;则开始时A的战斗力,B的战斗力;结束时双方火力战均停止,所以。而此时A军火力所做的功,B军火力所做的功

A军比B军火力多做的功为

而由动能定理有。其中F在此表示火力。由于A军到B军的距离与B军到A军的距离相同,即。则A比B火力多做的功。动能定理的实质是力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功),其增量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所以兰切斯特的近距离作战法则就是双方火力的合力(F)在火力覆盖区(s)所做的功。

 

近距离作战是一种战术包围。所以近距离作战时,在武器既定的情况下有3条原则来增加胜算。

1)尽可能的增加火力;包括提高武器性能和武器使用数量。

2)强调火力覆盖,增加对方被击中的概率。

3)减少自身被击中的概率。

当武器质量相同时,具有武器数量优势的火力覆盖会有效增加对方的损伤,减少自身的损伤。

关于第2条,在后边会讲战术包围与战略包围的区别。

2.1.3.4 武器能力m和火力覆盖

在公式中,战斗力(动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武器的数量v,还取决与武器的质量(质量表能力)m。而当武器的质量有数量级上的进步时,数量的优势已不再明显。比如向一个方圆一英里的城市中心投下一颗百万吨级的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足以杀死所有人。而如果再向这个城市中心投下10颗原子弹,他们的杀伤力并没有实际效果。对一个死人再开几枪,不会让死人再多死一次。武器质量有数量级的进步时,会有效弥补武器数量的劣势,甚至于可以忽略武器数量(人数)的对比。

由于武器射程的发展,近距离作战的"近(s)"的范围也在迅速缩小,而当武器射程可以达到地球的任何地方时,则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形成近距离作战,从而使用兰切斯特的第二法则。

当武器的质量和射程都有了数量级的发展时,即你的能力足以毁灭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任何对手时,从绝对战争的角度来讲,多建设许多军事基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前提是保证你即使在后发与对手的情况下,武器不被完全摧毁,仍有足够的可用武器。对于绝对战争来说,全球军事基地的建立的象征意义多与实际意义,而军事基地还受许多政治,心理,经济等因素影响。并且,没有任何人希望发生核战争,它的威慑作用大于实际作用。核战争中没有赢家,有的只是毁灭整个人类。(核能量应该使用来衡量,我们只是定性分析,所以依旧使用。)

从相对战争(理性战争)的角度来说,你不能因为与对手发生一点矛盾,就企图发动核战争来彻底毁灭对方。理性的战争是逐步升级,因为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战后有一个更好的和平与发展。所以在逐步战争的情况下,常规军事基地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