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EQ与IQ的大模型将在未来2-3年内打开人机陪伴市场。基于最新的AI模型如GPT-4o和Gemini 1.5 Pro,未来AI陪伴将通过流式语音识别、多模态AI和情感计算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互动体验。
AIGC出现后,一直有陪伴应用问世,比如陪伴孤独症患者的大模型机器人。当然,孤独症,并不是“孤独”那么简单,也不是轻易患者的监护人,敢于去试验的。但是人类需要陪伴,是普遍的需求。
很多数字人分身,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的IP和情绪特征,甚至AIGC可以模仿你女朋友发脾气的语气、爆发节点,这都是很让人着迷的地方。
由于大模型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大模型的具体运作机制,我们并不是能完全掌握,这导致这种陪伴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监控,你很难保证,大模型不会通过联网学习,改变性格、知识范围,交流方式,甚至出现难以预料的叛逆。有人说大模型就象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也确实如此。所以伦理、安全,都一直伴随着大模型的左右。
大模型需要记忆也需要回忆,方可实现陪伴。
在探讨高质量陪伴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便是人机共创的互动内容。这种共创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把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上下文环境,让AI与用户能够共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是一个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广阔无垠、充满无限探索可能的世界,甚至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需要用户不断挖掘与深入了解的角色。无论哪种形态,它们都旨在深化用户与AI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一次难忘的共同创作之旅。
从表现形式上看,这种人机共创的内容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游戏,或是这些模态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偏好和需求。例如,有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文字与AI进行深度对话,共同编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而另一些用户则可能偏爱通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与AI一同探索未知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这种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不仅丰富了陪伴产品的内涵,也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场景和受众群体。
当前的AI陪伴产品已经开始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来生成高质量的创意内容,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共创体验。以Replika为例,用户可以与AI一起编写小说或剧本,享受创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用户的行为能够真实地影响产品中的虚拟世界,这种影响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知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游戏产品中的抽卡环节,用户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改变游戏的走向,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未来,随着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整合技术的不断进步,AI陪伴产品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与AI共同创作的体验。特别是流式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AI能够实时理解和回应用户的语音输入,极大地提高了创作的效率和便捷性。这意味着,用户将能够更加自由地与AI进行沟通,无论是构思故事情节、设计游戏关卡,还是进行音乐创作,都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流畅与高效。这种技术进步不仅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也让更多非专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到创意项目中来,与AI携手共创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人机共创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它正逐步改变我们与技术的互动方式。试想一下,比如一个美丽的娃娃,具有你喜欢的性格,可以和你自由的沟通对话,懂你,赞赏你,鼓励你,给你提供无限的情绪价值,这倒是个美妙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