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那些被“技术网红”误导的技术趋势

👉 这是一个或许对你有用的社群

🐱 一对一交流/面试小册/简历优化/求职解惑,欢迎加入「芋道快速开发平台」知识星球。下面是星球提供的部分资料: 

979006daf098d89d3b589e6ad0214c83.gif

👉这是一个或许对你有用的开源项目

国产 Star 破 10w+ 的开源项目,前端包括管理后台 + 微信小程序,后端支持单体和微服务架构。

功能涵盖 RBAC 权限、SaaS 多租户、数据权限、商城、支付、工作流、大屏报表、微信公众号、CRM 等等功能:

  • Boot 仓库:https://gitee.com/zhijiantianya/ruoyi-vue-pro

  • Cloud 仓库:https://gitee.com/zhijiantianya/yudao-cloud

  • 视频教程:https://doc.iocoder.cn

【国内首批】支持 JDK 21 + SpringBoot 3.2.2、JDK 8 + Spring Boot 2.7.18 双版本 

来源:头哥侃码


c416cffd538ff4b5b467a2b2d69e87e2.jpeg

关注我的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我之前写的文章,也看过我很多次的直播。说起来,我本人是非常瞧不起网红的一个人,虽然很多人都把我当成网红。但是我做“网红”是属于比较偏正能量,或者说也是一个比较“刚”的人。

我基本把这些分享当作一个休闲的模式来看待,所以我不会在这个途径上去做标题党相关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我的分享不会刻意去带任何的商业利益价值。相对来说,我不会去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些事情去发表意见,或者是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措施等等,我只会去剖析它的一些真实性。

其次对于我来说,我个人是不太愿意去讲一些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也很少对一些事件和观点进行评头论足,我分享的故事也基本是我原先经历过的事情或者身边朋友的故事,所以它更多是一种经验的分享。

但是很多活跃在互联网的「头部博主」或者大V等等,他们就喜欢拿某个东西去做定性,尤其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而像大部分的网红,其实就是通过「制造话题」来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因为他需要的就是流量,流量的背后是变现,所以这个是网红的一个正常「输出」途径。

说了这么多,其实今天就想跟大家唠唠过去这一年发生的事情。2023年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时代节点故事,比如AI大语言模型的诞生与爆火。大模型出来了以后,面对这种风口网红们自然不会放过。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AI话题的讨论,各种「理论」也开始被鼓吹得越发厉害。

其实去年也有很多的小伙伴咨询我,问我说这些言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啊。其实我们私下也对这些话题有所探讨,所以今天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跟大家聊聊过去一年,在我个人眼中,过去一年那些被“技术网红”误导的四个技术趋势。

6ba8d213316279a8b323cf5c09fbcddf.jpeg

误导1:三年后, AI将全面取代前端开发

首先,对于类似「三年后, AI将全面取代前端开发」这种话题,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可能过于激进,这实际上就是一些网红在制造舆论。

之前我邀请了很多嘉宾来我的直播间,一起探讨与大型语言模型、未来趋势等相关的话题。基本上很多人都认为,目前在AI领域,尤其是像GPT-3.5和GPT-4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这项技术确实是掀起了新的时代浪潮,但实际上它们目前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局限性,或者说是能够完成的任务还是相对有限的。

所以,即便在未来三年,尽管它们可能有所改进,我还是认为AI的实际应用范围仍然相对狭窄。比如,前段时间我讨论了一个话题,关于AI是否会取代程序员。我举了一个实际例子,我们曾经使用Eclipse编写Java代码,然后发现现在有了更好用的工具可以直接使用等等。虽然工具可以让操作流程变得更方便,但如果你只是关注代码是否能够运行得通,对于后面的方式、方法、构造器等了解不深的话,你就可能会被淘汰。

所以对于AI在前端开发中的应用,我自始至终认为它还是一个辅助工具。从技术角度来看,AI在前端开发中的实践场景主要体现在提高工作效率层面。例如,AI可以辅助PRD到代码、设计到代码的流程,也能像Github Copilot、Vercel的v0一样,为开发提供便利。这些工具确实能够在开发中带来一些便捷,但并不意味着AI会完全取代前端开发人员。

具体来说,在需求分析、交互设计以及软件硬编码等方面的工作,AI为整个流程带来了实时在线和动态化的可能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前端工程师的角色会被淘汰。前端工程师的价值在于对业务的深入了解,这是AI所无法替代的。

我曾经有过一个经历,刚开始工作时我从事美工和3D建模,后来学习了编程,因为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新技能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建议大家多往业务方向发展,而不是过分关注技术。前端工程师需要更深刻地了解业务,因为他们是最接近业务的人之一。

所以,对于误导1的看法,总结来说就是太极端了。AI是一个辅助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前端工程师的设计和业务理解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可能在某些公司和业务场景中,产品经理和前端工程师的职责会有所交叠,但前端工程师永远不会被全面取代。工具的升级只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前端开发,而不是取代它。

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前端工程师越来越与产品经理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前端工程师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前端工程师不要成为一个只会使用工具而不关注业务的人。如果你变成了一个只会撸代码的前端工具,你的存在意义将会变得模糊,可能最终被产品经理所替代。

最后,我提醒大家,很多自媒体,尤其是依赖流量变现的自媒体,在写关于AI和AIGC的文章时,往往倾向于制造焦虑。我告诉大家,焦虑的核心是增加焦虑。我们应该理性看待AI的发展,不要被过度渲染的言论所左右。

你瞧,这说着说着就绕进了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和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其它学科挂上钩了。

2c8f53d3947edb518eb7e9c78e1d0198.png

基于 Spring Boot + MyBatis Plus + Vue & Element 实现的后台管理系统 + 用户小程序,支持 RBAC 动态权限、多租户、数据权限、工作流、三方登录、支付、短信、商城等功能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YunaiV/ruoyi-vue-pro

  • 视频教程:https://doc.iocoder.cn/video/

误导2:玩什么监控,今后都是用大模型来精准定位了

我之前阅读过很多关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文章,这些文章声称这些模型具备精准的分析和定位能力。很多人,尤其是在运维领域的从业者,将大型语言模型与我们的监控、APM以及AIOps联系起来。

在我之前的一场直播里我与某公司的一位运维总监进行了对话。我们一同讨论了与大型语言模型、运维和AIOps相关的话题。然而,我个人和他都不认同大型语言模型与运维和AIOps有所关联。我坚信这种关联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发现在我们的圈子里,一些技术网红写了一些文章,将大型语言模型和AIOps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一堆理论。首先,我想说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成立。

为什么呢?因为它存在以下几个矛盾点。

首先是成本不匹配。不论是大型语言模型还是小型语言模型,它们的源头是什么?一个模型要进行训练,它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基础的数据量,可被训练的数据量;第二个是算力,即运用场景和数据集。

在监控和UPS领域,数据是什么?数据通常是异常和故障。在UPS的运维过程中,我们首先发现问题,再解决。运维场景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发现,一个是解决。

如何才能发现异常和故障呢?这是一个挑战。有人可能会说,如果CPU或内存超过80%,就是异常。但实际上,运维是与业务相关的,每个系统的架构都不同,没有标准化的流程和规则。

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家公司内,系统架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并且有大量异常和故障数据用于训练模型,这种场景是否存在?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AI有用,但它不存在替换。它不仅不可能局部替换,更不可能全面替换。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运维,尤其是在最终决策方面,无论是算力还是存储,这些都是一次一次血的教训沉淀下来的。决策涉及到业务服务宗旨,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你会发现有很多操作,比如重启。重启在技术上是很简单的,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使用AI来执行重启呢?因为最终的决策权一定是由人来做的。

对于异常和故障以及决策这些运维动作,在业务看来都是造成阻塞的。

即使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使用滚动下线和滚动升级,对业务也是有损的,算力下降了。

最后就是性价比太低。如果是依靠AI进行性能化工作,所需的投入相当高,而招聘一个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成本相对较低。当然,我们希望在未来AI有这样的能力,但实际上这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大模型的应用在运维领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远远没有取代人工的可能性。

aeb57258ec15386324461be124d8f991.jpeg

基于 Spring Cloud Alibaba + Gateway + Nacos + RocketMQ + Vue & Element 实现的后台管理系统 + 用户小程序,支持 RBAC 动态权限、多租户、数据权限、工作流、三方登录、支付、短信、商城等功能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YunaiV/yudao-cloud

  • 视频教程:https://doc.iocoder.cn/video/

误导3:ERP已死,中台已凉,低代码称王

去年也有一些技术网红写过一系列类似的文章,谈论「ERP已死、中台已凉、低代码称王」等话题。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这样的文章,尤其是关于中台凉了的这种文章,感觉「中台」这个概念已经被很多人玩烂了,而且现在你会发现,前几年低代码和无代码都非常火,许多公司或者项目都因此备受瞩目。

不过实际上,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本质,即ERP和中台这些东西,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我个人之前也分享过关于中台的相关文章。这里我也再提及一次,中台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在增量市场中快速创新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企业在搭建系统的过程中害怕大量的重复性造轮子,而中台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它将大量相同和同质化的内容下沉,将个性化的内容上浮,实际上是解决快速创新的问题。

但如果你的企业没有遇到快速创新,比如你做的业务非常固化,那你就不需要中台。因为中台适用于需要频繁变化和创新的场景,比如电商。与此同时,中台适用于多条业务线的前提,所以很多公司它其实只有一条业务线,还要跟风在那搭建中台,这就说明,你连中台是什么都没搞清楚!

在我看来,中台必须具备两个特性。第一个是业务线比较多,而且逻辑组合变化快。你要有多条业务线,才有必要讨论中台的话题。第二个是你的公司和团队必须用屁股认可敏捷文化,该上浮的上浮,该下沉的坚决下沉。有的人天天挂在嘴上说敏捷,但在实践中永远不动,不用屁股去认可敏捷文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比如像我之前在金融公司,当我们做互联网金融时,它追求的就是快,需要业务出来马上上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把团队做成一条团队,包括开发、测试、业务和运维,效率一定会高。所以,我觉得中台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低代码满足了企业敏捷能力的诉求,其核心价值是帮助企业快速建立敏捷能力。敏捷文化是拍脑袋决定的,但要快起来,你需要敏捷的工具,这就是低代码和无代码的价值。它们能够让你快速变化,比传统的硬代码更加灵活。

相比传统的硬代码,低代码更加灵活,通过简化开发流程,能够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更。这使得企业能够更迅速地上线业务,对于需要频繁迭代的业务来说尤为重要。

总体而言,中台和低代码都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快速创新的需求。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各自发挥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而并不是什么网红鼓吹的这不行了,那个相当行之类的。所以各自业务需要什么,还是要看实际场景和需求来选择。

b457dbf954352597a279fb1fef170ca8.jpeg

误导4:上云成本太高,还是自建机房吧

我最后跟大家分享被技术网红误导的趋势,就是“下云”。记住这里是“下云”,不是“上云”。

为什么下云呢,因为上云成本太高了。

关于上云的成本太高,要下云或者自建机房的问题,凡是有提到自建机房好的文章,你会发现他基本就咬准了「上云的成本太高」这一个点去输出。

上云为什么成本高呢?其实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是服务器的静默成本转向了动态成本,这个变化是巨大的,基本上是1.5倍到2倍,甚至更大。每家公司情况不同,但是软件成本,从云下切到云上,成本就高了。

大量的改变,比如你的数据库从Oracle迁移到云上,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业务切片和拆分,可能要搞5年都搞不定。所以,企业下云确实可以省钱,但这需要具备一定规模的服务器资源和强大的运营团队。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和做决策的老板的信仰有关。说到底就是老板的出身和脑回路决定了他怎么看待这个成本。如果老板是财务出身,他一定讲逻辑,讲脑回路,而成本中心的人很难用这样的逻辑去和他沟通。这在金融领域尤其突出,一些老派的金融领导就是这种思维,所以你解决不了这个现状。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应用是否具备云原生能力。有的人认为上不上云没什么区别,因为上的都是虚拟机,都是容器化,部署都没区别。但实际上,在K8s上部署和在虚拟机上部署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在容器上,一个是在操作系统上。所以选择上云时,应用是否具备云原生特性是一个很关键的决定方向。

最后,在我看来,上云还是下云就好比买房和租房的矛盾。上云就像是租房,下云就像是买房。在现实中,租房和买房都有利弊,必须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上云还是下云,才能走出正道。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全面提升技术能力。

👉 加入方式,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噢

9d5f979ca6fcbda5409dde6af1386456.png

星球的内容包括:项目实战、面试招聘、源码解析、学习路线。

2b94e3e924e07298a2016b684ca7ad85.png

49bf35fb9223e599946ed6ede5a40826.png1c243780d9adf9fdeedce95798d2853b.pngae881105077e4d7e4c3e34d23107fed0.png5f42cb8852580ddda2a720866c6ce9f9.png

文章有帮助的话,在看,转发吧。
谢谢支持哟 (*^__^*)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