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必知必会》笔记二(优化)

索引

什么是索引?索引就好比一本书的目录,可以帮你对关键字进行快速的定位和查找。

在 Mysql 中,索引是帮助数据库系统进行高效的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

什么情况下需要索引,什么情况下不需要索引?

  • 数据不多的情况下
  • 重复数据多的字段

索引类型

从功能逻辑上说,索引主要有 4 种,分别是普通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全文索引。

普通索引是基础的索引,没有任何约束,主要用于提高查询效率。唯一索引就是在普通索引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唯一性的约束,在一张数据表里可以有多个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在唯一索引的基础上增加了不为空的约束,也就是 NOT NULL+UNIQUE,一张表里最多只有一个主键索引。全文索引用的不多,MySQL 自带的全文索引只支持英文。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专门的全文搜索引擎,比如 ES(ElasticSearch) 和 Solr。

按照物理实现方式,索引可以分为 2 种: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我们也把非聚集索引称为二级索引或者辅助索引。

聚集索引可以按照主键来排序存储数据,这样在查找行的时候非常有效。举个例子,如果是一本汉语字典,我们想要查找“数”这个字,直接在书中找汉语拼音的位置即可,也就是拼音“shu”。这样找到了索引的位置,在它后面就是我们想要找的数据行。

什么是非聚集索引?

在数据库系统会有单独的存储空间存放非聚集索引,这些索引项是按照顺序存储的,但索引项指向的内容是随机存储的。也就是说系统会进行两次查找,第一次先找到索引,第二次找到索引对应的位置取出数据行。非聚集索引不会把索引指向的内容像聚集索引一样直接放到索引的后面,而是维护单独的索引表(只维护索引,不维护索引指向的数据),为数据检索提供方便。我们还以汉语字典为例,如果想要查找“数”字,那么按照部首查找的方式,先找到“数”字的偏旁部首,然后这个目录会告诉我们“数”字存放到第多少页,我们再去指定的页码找这个字。

聚集索引指表中数据行按索引的排序方式进行存储,对查找行很有效。只有当表包含聚集索引时,表内的数据行才会按找索引列的值在磁盘上进行物理排序和存储。每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因为数据行本身只能按一个顺序存储。

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的原理不同,在使用上也有一些区别:

  1. 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就是我们的数据记录,非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数据位置。非聚集索引不会影响数据表的物理存储顺序。
  2. 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因为只能有一种排序存储的方式,但可以有多个非聚集索引,也就是多个索引目录提供数据检索。
  3. 使用聚集索引的时候,数据的查询效率高,但如果对数据进行插入,删除,更新等操作,效率会比非聚集索引低。

除了业务逻辑和物理实现方式,索引还可以按照字段个数进行划分,分成单一索引和联合索引。

索引列为一列时为单一索引;多个列组合在一起创建的索引叫做联合索引。

创建联合索引时,我们需要注意创建时的顺序问题,因为联合索引 (x, y, z) 和 (z, y, x) 在使用的时候效率可能会存在差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联合索引存在最左匹配原则,也就是按照最左优先的方式进行索引的匹配。比如刚才举例的 (x, y, z),如果查询条件是 WHERE x=1 AND y=2 AND z=3,就可以匹配上联合索引;如果查询条件是 WHERE y=2,就无法匹配上联合索引。

联合索引的最左原则

TODO

索引的结构

B 树

什么是 B 树
如果用二叉树作为索引的实现结构,会让树变得很高,增加硬盘的 I/O 次数,影响数据查询的时间。因此一个节点就不能只有 2 个子节点,而应该允许有 M 个子节点 (M>2)。

B 树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 树的英文是 Balance Tree,也就是平衡的多路搜索树,它的高度远小于平衡二叉树的高度。在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的索引结构经常采用 B 树来实现。

B 树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来看下如何用 B 树进行查找。假设我们想要查找的关键字是 9,那么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我们与根节点的关键字 (17,35)进行比较,9 小于 17 那么得到指针 P1;
按照指针 P1 找到磁盘块 2,关键字为(8,12),因为 9 在 8 和 12 之间,所以我们得到指针 P2;
按照指针 P2 找到磁盘块 6,关键字为(9,10),然后我们找到了关键字 9。

B+树

B+ 树基于 B 树做出了改进,主流的 DBMS 都支持 B+ 树的索引方式,比如 MySQL。B+ 树和 B 树的差异在于以下几点:

有 k 个孩子的节点就有 k 个关键字。也就是孩子数量 = 关键字数,而 B 树中,孩子数量 = 关键字数 +1。
非叶子节点的关键字也会同时存在在子节点中,并且是在子节点中所有关键字的最大(或最小)。
非叶子节点仅用于索引,不保存数据记录,跟记录有关的信息都放在叶子节点中。而 B 树中,非叶子节点既保存索引,也保存数据记录。
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节点出现,叶子节点构成一个有序链表,而且叶子节点本身按照关键字的大小从小到大顺序链接。

下图就是一棵 B+ 树,阶数为 3,根节点中的关键字 1、18、35 分别是子节点(1,8,14),(18,24,31)和(35,41,53)中的最小值。每一层父节点的关键字都会出现在下一层的子节点的关键字中,因此在叶子节点中包括了所有的关键字信息,并且每一个叶子节点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比如,我们想要查找关键字 16,B+ 树会自顶向下逐层进行查找:

与根节点的关键字 (1,18,35) 进行比较,16 在 1 和 18 之间,得到指针 P1(指向磁盘块 2)
找到磁盘块 2,关键字为(1,8,14),因为 16 大于 14,所以得到指针 P3(指向磁盘块 7)
找到磁盘块 7,关键字为(14,16,17),然后我们找到了关键字 16,所以可以找到关键字 16 所对应的数据。
整个过程一共进行了 3 次 I/O 操作,看起来 B+ 树和 B 树的查询过程差不多,但是 B+ 树和 B 树有个根本的差异在于,B+ 树的中间节点并不直接存储数据。这样的好处都有什么呢?

B树 vs B+树

首先,B+ 树查询效率更稳定。因为 B+ 树每次只有访问到叶子节点才能找到对应的数据,而在 B 树中,非叶子节点也会存储数据,这样就会造成查询效率不稳定的情况,有时候访问到了非叶子节点就可以找到关键字,而有时需要访问到叶子节点才能找到关键字。

其次,B+ 树的查询效率更高,这是因为通常 B+ 树比 B 树更矮胖(阶数更大,深度更低),查询所需要的磁盘 I/O 也会更少。同样的磁盘页大小,B+ 树可以存储更多的节点关键字。

不仅是对单个关键字的查询上,在查询范围上,B+ 树的效率也比 B 树高。这是因为所有关键字都出现在 B+ 树的叶子节点中,并通过有序链表进行了链接。而在 B 树中则需要通过中序遍历才能完成查询范围的查找,效率要低很多。

索引场景

  1. 字段的数值有唯一性的限制,比如用户名

索引本身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比如唯一索引、主键索引都是可以起到唯一性约束的,因此在我们的数据表中,如果某个字段是唯一性的,就可以直接创建唯一性索引,或者主键索引。

  1. 频繁作为 WHERE 查询条件的字段,尤其在数据表大的情况下

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某个字段在 SQL 查询的 WHERE 条件中经常被使用到,那么就需要给这个字段创建索引了。创建普通索引就可以大幅提升数据查询的效率。

  1. 需要经常 GROUP BY 和 ORDER BY 的列

索引就是让数据按照某种顺序进行存储或检索,因此当我们使用 GROUP BY 对数据进行分组查询,或者使用 ORDER BY 对数据进行排序的时候,就需要对分组或者排序的字段进行索引。

  1. UPDATE、DELETE 的 WHERE 条件列,一般也需要创建索引

我们刚才说的是数据检索的情况。那么当我们对某条数据进行 UPDATE 或者 DELETE 操作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对 WHERE 的条件列创建索引呢?

  1. DISTINCT 字段需要创建索引

有时候我们需要对某个字段进行去重,使用 DISTINCT,那么对这个字段创建索引,也会提升查询效率。

索引失效

  1. 如果索引进行了表达式计算,则会失效
  2. 如果对索引使用函数,也会造成失效
  3. 在 WHERE 子句中,如果在 OR 前的条件列进行了索引,而在 OR 后的条件列没有进行索引,那么索引会失效
  4. 当我们使用 LIKE 进行模糊查询的时候,后面不能是 %
  5. 索引列与 NULL 或者 NOT NULL 进行判断的时候也会失效

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

记录是按照行来存储的,但是数据库的读取并不以行为单位,否则一次读取(也就是一次 I/O 操作)只能处理一行数据,效率会非常低。因此在数据库中,不论读一行,还是读多行,都是将这些行所在的页进行加载。也就是说,数据库管理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是页(Page)。

一个页中可以存储多个行记录(Row),同时在数据库中,还存在着区(Extent)、段(Segment)和表空间(Tablespace)。行、页、区、段、表空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个表空间包括了一个或多个段,一个段包括了一个或多个区,一个区包括了多个页,而一个页中可以有多行记录,这些概念我简单给你讲解下。

区(Extent)是比页大一级的存储结构,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一个区会分配 64 个连续的页。因为 InnoDB 中的页大小默认是 16KB,所以一个区的大小是 64*16KB=1MB。

段(Segment)由一个或多个区组成,区在文件系统是一个连续分配的空间(在 InnoDB 中是连续的 64 个页),不过在段中不要求区与区之间是相邻的。段是数据库中的分配单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象以不同的段形式存在。当我们创建数据表、索引的时候,就会相应创建对应的段,比如创建一张表时会创建一个表段,创建一个索引时会创建一个索引段。

表空间(Tablespace)是一个逻辑容器,表空间存储的对象是段,在一个表空间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段,但是一个段只能属于一个表空间。数据库由一个或多个表空间组成,表空间从管理上可以划分为系统表空间、用户表空间、撤销表空间、临时表空间等。

数据库 I/O 操作的最小单位是页,与数据库相关的内容都会存储在页结构里。数据页包括七个部分,分别是文件头(File Header)、页头(Page Header)、最大最小记录(Infimum+supremum)、用户记录(User Records)、空闲空间(Free Space)、页目录(Page Directory)和文件尾(File Tailer)。

页结构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 7 个部分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简单梳理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是文件通用部分,也就是文件头和文件尾。它们类似集装箱,将页的内容进行封装,通过文件头和文件尾校验的方式来确保页的传输是完整的。

在文件头中有两个字段,分别是 FIL_PAGE_PREV 和 FIL_PAGE_NEXT,它们的作用相当于指针,分别指向上一个数据页和下一个数据页。连接起来的页相当于一个双向的链表,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个部分是记录部分,页的主要作用是存储记录,所以“最小和最大记录”和“用户记录”部分占了页结构的主要空间。另外空闲空间是个灵活的部分,当有新的记录插入时,会从空闲空间中进行分配用于存储新记录,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部分是索引部分,这部分重点指的是页目录,它起到了记录的索引作用,因为在页中,记录是以单向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的。单向链表的特点就是插入、删除非常方便,但是检索效率不高,最差的情况下需要遍历链表上的所有节点才能完成检索,因此在页目录中提供了二分查找的方式,用来提高记录的检索效率。这个过程就好比是给记录创建了一个目录:

将所有的记录分成几个组,这些记录包括最小记录和最大记录,但不包括标记为“已删除”的记录。
第 1 组,也就是最小记录所在的分组只有 1 个记录;最后一组,就是最大记录所在的分组,会有 1-8 条记录;其余的组记录数量在 4-8 条之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第 1 组(最小记录所在组)以外,其余组的记录数会尽量平分。
在每个组中最后一条记录的头信息中会存储该组一共有多少条记录,作为 n_owned 字段。
页目录用来存储每组最后一条记录的地址偏移量,这些地址偏移量会按照先后顺序存储起来,每组的地址偏移量也被称之为槽(slot),每个槽相当于指针指向了不同组的最后一个记录。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页目录存储的是槽,槽相当于分组记录的索引。我们通过槽查找记录,实际上就是在做二分查找。这里我以上面的图示进行举例,5 个槽的编号分别为 0,1,2,3,4,我想查找主键为 9 的用户记录,我们初始化查找的槽的下限编号,设置为 low=0,然后设置查找的槽的上限编号 high=4,然后采用二分查找法进行查找。

首先找到槽的中间位置 p=(low+high)/2=(0+4)/2=2,这时我们取编号为 2 的槽对应的分组记录中最大的记录,取出关键字为 8。因为 9 大于 8,所以应该会在槽编号为 (p,high] 的范围进行查找

接着重新计算中间位置 p’=(p+high)/2=(2+4)/2=3,我们查找编号为 3 的槽对应的分组记录中最大的记录,取出关键字为 12。因为 9 小于 12,所以应该在槽 3 中进行查找。

遍历槽 3 中的所有记录,找到关键字为 9 的记录,取出该条记录的信息即为我们想要查找的内容。

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采用 B+ 树作为索引,而索引又可以分成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二级索引),这些索引都相当于一棵 B+ 树,如图所示。一棵 B+ 树按照节点类型可以分成两部分:

叶子节点,B+ 树最底层的节点,节点的高度为 0,存储行记录。
非叶子节点,节点的高度大于 0,存储索引键和页面指针,并不存储行记录本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刚才学习了页结构的内容,你可以用页结构对比,看下 B+ 树的结构。

在一棵 B+ 树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页,每次新建节点的时候,就会申请一个页空间。同一层上的节点之间,通过页的结构构成一个双向的链表(页文件头中的两个指针字段)。非叶子节点,包括了多个索引行,每个索引行里存储索引键和指向下一层页面的页面指针。最后是叶子节点,它存储了关键字和行记录,在节点内部(也就是页结构的内部)记录之间是一个单向的链表,但是对记录进行查找,则可以通过页目录采用二分查找的方式来进行。

按粒度划分

从锁定对象的粒度大小来对锁进行划分,分别为行锁、页锁和表锁。

顾名思义,行锁就是按照行的粒度对数据进行锁定。锁定力度小,发生锁冲突概率低,可以实现的并发度高,但是对于锁的开销比较大,加锁会比较慢,容易出现死锁情况。

页锁就是在页的粒度上进行锁定,锁定的数据资源比行锁要多,因为一个页中可以有多个行记录。当我们使用页锁的时候,会出现数据浪费的现象,但这样的浪费最多也就是一个页上的数据行。页锁的开销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一般。

表锁就是对数据表进行锁定,锁定粒度很大,同时发生锁冲突的概率也会较高,数据访问的并发度低。不过好处在于对锁的使用开销小,加锁会很快。

这里需要说明下,每个层级的锁数量是有限制的,因为锁会占用内存空间,锁空间的大小是有限的。当某个层级的锁数量超过了这个层级的阈值时,就会进行锁升级。锁升级就是用更大粒度的锁替代多个更小粒度的锁,比如 InnoDB 中行锁升级为表锁,这样做的好处是占用的锁空间降低了,但同时数据的并发度也下降了。

按数据库管理划分

从数据库管理的角度对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共享锁和排它锁。

共享锁也叫读锁或 S 锁,共享锁锁定的资源可以被其他用户读取,但不能修改。在进行SELECT的时候,会将对象进行共享锁锁定,当数据读取完毕之后,就会释放共享锁,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在读取时不被修改。当共享锁没有释放时,不能对锁住的数据进行修改。

排它锁也叫独占锁、写锁或 X 锁。排它锁锁定的数据只允许进行锁定操作的事务使用,其他事务无法对已锁定的数据进行查询或修改。

另外当我们对数据进行更新的时候,也就是INSERT、DELETE或者UPDATE的时候,数据库也会自动使用排它锁,防止其他事务对该数据行进行操作。

当我们想要获取某个数据表的排它锁的时候,需要先看下这张数据表有没有上了排它锁。如果这个数据表中的某个数据行被上了行锁,我们就无法获取排它锁。这时需要对数据表中的行逐一排查,检查是否有行锁,如果没有,才可以获取这张数据表的排它锁。这个过程是不是有些麻烦?这里就需要用到意向锁。

意向锁(Intent Lock),简单来说就是给更大一级别的空间示意里面是否已经上过锁。举个例子,你可以给整个房子设置一个标识,告诉它里面有人,即使你只是获取了房子中某一个房间的锁。这样其他人如果想要获取整个房子的控制权,只需要看这个房子的标识即可,不需要再对房子中的每个房间进行查找。这样是不是很方便?

返回数据表的场景,如果我们给某一行数据加上了排它锁,数据库会自动给更大一级的空间,比如数据页或数据表加上意向锁,告诉其他人这个数据页或数据表已经有人上过排它锁了,这样当其他人想要获取数据表排它锁的时候,只需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获取了这个数据表的意向排他锁即可。

如果事务想要获得数据表中某些记录的共享锁,就需要在数据表上添加意向共享锁。同理,事务想要获得数据表中某些记录的排他锁,就需要在数据表上添加意向排他锁。这时,意向锁会告诉其他事务已经有人锁定了表中的某些记录,不能对整个表进行全表扫描。

按开发者视角划分

从程序员的视角来看锁的话,可以将锁分成乐观锁和悲观锁。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认为对同一数据的并发操作不会总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不用每次都对数据上锁,也就是不采用数据库自身的锁机制,而是通过程序来实现。在程序上,我们可以采用版本号机制或者时间戳机制实现。

乐观锁的版本号机制
在表中设计一个版本字段 version,第一次读的时候,会获取 version 字段的取值。然后对数据进行更新或删除操作时,会执行UPDATE … SET version=version+1 WHERE version=version。此时如果已经有事务对这条数据进行了更改,修改就不会成功。

这种方式类似我们熟悉的 SVN、CVS 版本管理系统,当我们修改了代码进行提交时,首先会检查当前版本号与服务器上的版本号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可以直接提交,如果不一致就需要更新服务器上的最新代码,然后再进行提交。

乐观锁的时间戳机制
时间戳和版本号机制一样,也是在更新提交的时候,将当前数据的时间戳和更新之前取得的时间戳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则更新成功,否则就是版本冲突。

你能看到乐观锁就是程序员自己控制数据并发操作的权限,基本是通过给数据行增加一个戳(版本号或者时间戳),从而证明当前拿到的数据是否最新。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也是一种思想,对数据被其他事务的修改持保守态度,会通过数据库自身的锁机制来实现,从而保证数据操作的排它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这两种锁的设计思想中,你能看出乐观锁和悲观锁的适用场景:

乐观锁适合读操作多的场景,相对来说写的操作比较少。它的优点在于程序实现,不存在死锁问题,不过适用场景也会相对乐观,因为它阻止不了除了程序以外的数据库操作。

悲观锁适合写操作多的场景,因为写的操作具有排它性。采用悲观锁的方式,可以在数据库层面阻止其他事务对该数据的操作权限,防止读 - 写和写 - 写的冲突。

MVCC

MVCC 的英文全称是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中文翻译过来就是多版本并发控制技术。从名字中也能看出来,MVCC 是通过数据行的多个版本管理来实现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简单来说它的思想就是保存数据的历史版本。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版本号决定数据是否显示出来(具体的规则后面会介绍到),读取数据的时候不需要加锁也可以保证事务的隔离效果。

通过 MVCC 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读写之间阻塞的问题,通过 MVCC 可以让读写互相不阻塞,即读不阻塞写,写不阻塞读,这样就可以提升事务并发处理能力。
降低了死锁的概率。这是因为 MVCC 采用了乐观锁的方式,读取数据时并不需要加锁,对于写操作,也只锁定必要的行。
解决一致性读的问题。一致性读也被称为快照读,当我们查询数据库在某个时间点的快照时,只能看到这个时间点之前事务提交更新的结果,而不能看到这个时间点之后事务提交的更新结果。

什么是快照读,什么是当前读

快照读读取的是快照数据。不加锁的简单的 SELECT 都属于快照读。

当前读就是读取最新数据,而不是历史版本的数据。加锁的 SELECT,或者对数据进行增删改都会进行当前读。

InnoDB 中的 MVCC 是如何实现的

事务版本号
每开启一个事务,我们都会从数据库中获得一个事务 ID(也就是事务版本号),这个事务 ID 是自增长的,通过 ID 大小,我们就可以判断事务的时间顺序。

行记录的隐藏列
InnoDB 的叶子段存储了数据页,数据页中保存了行记录,而在行记录中有一些重要的隐藏字段,如下图所示:

db_row_id:隐藏的行 ID,用来生成默认聚集索引。如果我们创建数据表的时候没有指定聚集索引,这时 InnoDB 就会用这个隐藏 ID 来创建聚集索引。采用聚集索引的方式可以提升数据的查找效率。
db_trx_id:操作这个数据的事务 ID,也就是最后一个对该数据进行插入或更新的事务 ID。
db_roll_ptr:回滚指针,也就是指向这个记录的 Undo Log 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ndo Log

InnoDB 将行记录快照保存在了 Undo Log 里,我们可以在回滚段中找到它们,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你能看到回滚指针将数据行的所有快照记录都通过链表的结构串联了起来,每个快照的记录都保存了当时的 db_trx_id,也是那个时间点操作这个数据的事务 ID。这样如果我们想要找历史快照,就可以通过遍历回滚指针的方式进行查找。

Read View 是如何工作的

在 MVCC 机制中,多个事务对同一个行记录进行更新会产生多个历史快照,这些历史快照保存在 Undo Log 里。如果一个事务想要查询这个行记录,需要读取哪个版本的行记录呢?这时就需要用到 Read View 了,它帮我们解决了行的可见性问题。Read View 保存了当前事务开启时所有活跃(还没有提交)的事务列表,换个角度你可以理解为 Read View 保存了不应该让这个事务看到的其他的事务 ID 列表。

在 Read VIew 中有几个重要的属性:

trx_ids,系统当前正在活跃的事务 ID 集合。
low_limit_id,活跃的事务中最大的事务 ID。
up_limit_id,活跃的事务中最小的事务 ID。
creator_trx_id,创建这个 Read View 的事务 ID。
如图所示,trx_ids 为 trx2、trx3、trx5 和 trx8 的集合,活跃的最大事务 ID(low_limit_id)为 trx8,活跃的最小事务 ID(up_limit_id)为 trx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假设当前有事务 creator_trx_id 想要读取某个行记录,这个行记录的事务 ID 为 trx_id,那么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 trx_id < 活跃的最小事务 ID(up_limit_id),也就是说这个行记录在这些活跃的事务创建之前就已经提交了,那么这个行记录对该事务是可见的。

如果 trx_id > 活跃的最大事务 ID(low_limit_id),这说明该行记录在这些活跃的事务创建之后才创建,那么这个行记录对当前事务不可见。

如果 up_limit_id < trx_id < low_limit_id,说明该行记录所在的事务 trx_id 在目前 creator_trx_id 这个事务创建的时候,可能还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在 trx_ids 集合中进行遍历,如果 trx_id 存在于 trx_ids 集合中,证明这个事务 trx_id 还处于活跃状态,不可见。否则,如果 trx_id 不存在于 trx_ids 集合中,证明事务 trx_id 已经提交了,该行记录可见。

当查询一条记录的时候,系统如何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技术找到它:

  1. 首先获取事务自己的版本号,也就是事务 ID;
  2. 获取 Read View;
  3. 查询得到的数据,然后与 Read View 中的事务版本号进行比较;
  4. 如果不符合 ReadView 规则,就需要从 Undo Log 中获取历史快照;
  5. 最后返回符合规则的数据。

你能看到 InnoDB 中,MVCC 是通过 Undo Log + Read View 进行数据读取,Undo Log 保存了历史快照,而 Read View 规则帮我们判断当前版本的数据是否可见。

需要说明的是,在隔离级别为读已提交(Read Commit)时,一个事务中的每一次 SELECT 查询都会获取一次 Read View。如表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你能看到,在读已提交的隔离级别下,同样的查询语句都会重新获取一次 Read View,这时如果 Read View 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可重复读或者幻读的情况。

当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的时候,就避免了不可重复读,这是因为一个事务只在第一次 SELECT 的时候会获取一次 Read View,而后面所有的 SELECT 都会复用这个 Read View,如下表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nnoDB 是如何解决幻读的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可重复读的情况下,InnoDB 可以通过 Next-Key 锁 +MVCC 来解决幻读问题。

在读已提交的情况下,即使采用了 MVCC 方式也会出现幻读。如果我们同时开启事务 A 和事务 B,先在事务 A 中进行某个条件范围的查询,读取的时候采用排它锁,在事务 B 中增加一条符合该条件范围的数据,并进行提交,然后我们在事务 A 中再次查询该条件范围的数据,就会发现结果集中多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数据,这样就出现了幻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出现幻读的原因是在读已提交的情况下,InnoDB 只采用记录锁(Record Locking)。这里要介绍下 InnoDB 三种行锁的方式:

记录锁:针对单个行记录添加锁。
间隙锁(Gap Locking):可以帮我们锁住一个范围(索引之间的空隙),但不包括记录本身。采用间隙锁的方式可以防止幻读情况的产生。
Next-Key 锁:帮我们锁住一个范围,同时锁定记录本身,相当于间隙锁 + 记录锁,可以解决幻读的问题。
在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时,InnoDB 会采用 Next-Key 锁的机制,帮我们解决幻读问题。

小结

MVCC 的核心就是 Undo Log+ Read View,“MV”就是通过 Undo Log 来保存数据的历史版本,实现多版本的管理,“CC”是通过 Read View 来实现管理,通过 Read View 原则来决定数据是否显示。同时针对不同的隔离级别,Read View 的生成策略不同,也就实现了不同的隔离级别。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