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是指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关于人类需求层次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具体含义如下:
- 生理需求: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包括食物、饮水、居住和性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求。当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个体的行为会集中于满足这些基本生存需求。
- 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寻求安全和稳定,避免疾病、失业、动荡等潜在威胁。
- 归属与爱的需求:在基本生活和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会有社交需求,希望被群体接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尊重需求:当归属和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寻求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包括自尊和成就感。
- 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个人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和实现理想。只有当其他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人才会追求自我实现。
原文中提到的情况,即“很多人明明身体还处在生存需求这一层,大脑却误以为自己在尊重需求那一层”,指的是部分人在现实中仍面临生存压力和不稳定因素,但由于心理预期较高,误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需求水平。这种误解可能导致个体感到沮丧和无力,因为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并未达到他们心理预期中的尊重需求水平。因此,调整心态,认清现状,接受当前的生活条件和自我定位,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有一定价值。在于:
1. 开创性地提出了“自我实现
”这种需求。
2. 马斯洛
指出的这些需求确实存在,而且普遍存在。
3. 某些证据表明,需求确实存在一定的层次。
- 一项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在某个金钱数额下,是正相关的,即钱越多越幸福。突破了那个数额后,钱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
- )在这个数额以上,大多数人都认为,钱用在不同的地方,可能造成幸福或者痛苦。这项研究从侧面证实,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解决了温饱和安全),其他东西开始决定幸福。
4. 马斯洛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个人需求和满足的组成部分。这在当年算是个突破。
的问题:
1. “低层需求“不一定需要被首先满足。“高层需求”很多时候是牺牲了“低层需求”。
2. “自我实现”不一定是最顶层的需求。
- 在一些文化中,比如,日本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比个人成就的取得更能带来幸福。
- 在老年人群体中,感情需求的满足比个人成就更重要(所以孩子们要多陪伴老人,而不是带个他们什么成就)。
- 在一些特定工作上,个人成就的重要性也比团队和睦的重要性低,这有时候也取决于团队领导的策略和目标。
3. 需求之间的平衡很重要
- 与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相似的是,社交时间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即,突破一定的社交时间后,每小时社交给人带来的满足感就开始降低。
- 每天混合多种活动(满足多种需求)是最好的。
- 人做某件事,并不是仅仅专注于满足某一项需求,很多时候是各种需求一起满足的,不存在层次关系
- 。
教授上课带着讲的。Reference就懒得去搜了,好麻烦的,放过我这一次吧。。。(# ^ __ ^ #)
哦还要提一个替代理论
是吧。。。提一个Three Major Motives(3个主要需求,By McClelland)
McClelland认为,人有三大主要需求。
-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nAch):从 掌握有难度的技能 和 完成具有挑战的工作 中获得满足感的趋向。
- 成就需求高的人,喜欢中等难度的任务(太简单没挑战,太难完不成会伤心)
- 喜欢独自工作,或者喜欢按自己的方式来,在商业中独自负担的项目会表现很好。
- 需要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 不是很好的管理者(不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告知、展示给他人)
- 来源于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对孩子掌握某种关键技能、或获得某个成就后(或没有掌握/没有获得),实行了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
- ,使孩子对完成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提升有较大动力。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总是高于子女现有的能力,促使他们进行提升。
- 权力需求(Need for Power,nPow):从 向他人施加物理、心理或情感上的影响 中获取满足感的趋向。
- 权力需求高的人,期望向他人施加影响,但不一定占据统治地位
- 在获取权力的过程中,更聪明也更有策略(这也往往是比强权和统治力更好的方式); 容易在事业中成功,容易占据管理者的职位
- 通常很有说服力
- 喜欢豪赌,也喜欢买一些昂贵的消费品吸引别人的眼球
- 容易和那些不是那么有人缘的人成为朋友
- 父母在早期教育
- 中通常较为放任或容忍(permissive parenting),他们常常有更小的兄弟姐妹去管理和照顾,与父亲的关系比较好
- (Need for Affiliation/Intimacy,nInt):从 与他人建立、保持和恢复积极的人际关系 中获得满足感的趋向。
- 归属需求高的人,每天花较多时间思考人际关系的问题
- 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更好
- 常常做出温和、友善的表情,笑容较多,眼神交流很多
- 主动发起对话,写更多的邮件和短信
- 对喜欢的人更温暖更友善,对不喜欢自己的人比较疏远(避免争执,争执使他们不开心);较少占据焦点公司和部门的关键管理位置(因为不喜欢与别人争执,不喜欢否定别人和被别人挑战),在团队氛围比较和谐的地方容易占据管理位置
- 身心相对健康,较少出现高血压
- 小时候,哭的时候母亲较少关注,父母对孩子表现的友善行为较多赞赏。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需求(或者说趋向)并不是互斥的,他们可能同时高或者同时低,或者有高有低。这个理论近10年来有不少实验支持(比马斯洛的理论好研究,毕竟层级太难证明了,但3个维度就比较好证明),上面也给出了一些结果,reference list太长了,不拉了(我估计你们也不看的吧,那我继续卖萌了(# ^ 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