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百科

这里写自定义目录标题

百科

玉米大斑病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介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
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防治建议

农业防治
  •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

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6]

  •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

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

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

农药推荐
名称

多菌灵

剂量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代森锰锌

剂量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玉米叶枯病corn leaf blight

(找不到图片和其他资料)

玉米小斑病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图片

Light tan, rectangular leaf spotsmostly on the lower leaves caused by southernleaf blight,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Spots on maize leaf, expanding and joining together, caused by southern leaf blight, 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介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
玉米小斑病为中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一般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玉米小斑病是气流传播,多次侵染的病害,而且越冬菌源又很广泛,单用一种措施防治效果很不理想。以利用抗病品种而言,因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而影响品种的抗病性。故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为害。同时在玉米小斑病发生区,常常还有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同时发生,因而在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同时,必须考虑兼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丝黑穗病等问题。

防治建议

玉米小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田间存在大量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1.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高产优质兼抗的玉米杂交种,是防病增产的重要措施,而其抗病性能与亲本的抗病性能关系密切。凡亲本抗病,其杂交后代也是抗病的。种植抗病品种时必须结合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才能充分表现出品种的抗病性。此外,由于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选用抗病品种时,必须搞清楚本地区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类群与玉米晶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鉴定工作。在玉米小斑病流行区,以选用正常细胞质的玉米品系为主,如果选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时,应尽量不应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而采用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混合发生的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玉米杂交种。

  2. 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
    :轮作倒茬可减少田间菌量,另外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这是减少初侵染源的重要措施。在病害发生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使发病程度减轻一半。适期早播,使整个玉米生育期提前,可缩短后期处于高湿多雨阶段的生育日数,有避病作用。玉米是一种喜肥作物,加强肥水管理,特别是施用磷钾肥,可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另外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兼性寄生菌,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种在缺肥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潜力。

  3. 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喷药。可选用70%代森联(品润)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亩或25%嘧菌酯(阿米西达)1500-2000倍液,可达预防、治疗和铲除的效果。

农药推荐
名称

代森联

剂量

70%代森联(品润)水分散粒剂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多菌灵

剂量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百菌清

剂量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代森锰锌

剂量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丙环·嘧菌酯

剂量

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嘧菌酯(阿米西达)

剂量

25%嘧菌酯(阿米西达)1500-2000倍液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玉米锈病corn ru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介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
玉米锈病在中国的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对生产影响有限。发病后,叶片被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
玉米锈病的防治包括农业防治(选择耐病品种、种植中或晚熟品种、茬口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防治建议
农业防治
  • 品种选择:选育耐病品种,种植中、晚熟品种。

  • 茬口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减少土表越冬病菌。

  • 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整枝,开好排水沟系,使雨后及时排水。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500-2000倍液(每亩用量30-60克);30%氟硅唑微乳剂(世飞)300-5000倍液(每亩用量12-15克);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每亩用量7.5-10克);18%戊唑醇微乳剂(安盈)1000-2000倍液(每亩用量50-100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800-12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拿敌稳)3000倍液(每亩用量25-35克)等喷雾防治。
  • 常规防治用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山德生)600-800倍液(每亩用量75-100克)等喷雾防治。
农药推荐
名称

苯醚甲环唑

剂量

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500-2000倍液(每亩用量30-60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苯醚甲环唑

剂量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800-12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氟硅唑

剂量

30%氟硅唑微乳剂(世飞)300-5000倍液(每亩用量12-15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氟硅唑

剂量

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每亩用量7.5-10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戊唑醇

剂量

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肟菌·戊唑醇

剂量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拿敌稳)3000倍液(每亩用量25-35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名称

代森锰锌

剂量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山德生)600-800倍液(每亩用量75-100克)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葡萄黑腐病grape black rot

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介

葡萄黑腐病(Grapevine black rot)是真菌病害,在东北、华北等地发生较多,一般为害不重,在长江以南地区,如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则发病较重,如1991年遇到特大洪涝灾害后,不少园子均发生了程度不一的黑腐病。

防治措施

(1)清除越冬病源。
(2)及时排水,增施有机肥。
(3)6~9月间可喷百菌清600倍液,50%多菌灵或托布津800倍液以及1:1:200倍波尔多液。在南方,在喷药防治上要抓住花前、花后和果实生长期三个关键时间ÿ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