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数据结构-----二叉堆

本文介绍了二叉堆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本操作,包括删除最小值、插入元素、删除任意元素和堆的建立。通过堆排序和求解最小函数值问题的案例,展示了二叉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提出使用二叉堆优化Prime算法和Dijkstra算法的思路。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二叉堆

*在信息学奥赛中常会遇到给你一个数列,让你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一旦遇到频繁查找那就很复杂了,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据结构,二叉堆.

一、堆的定义
堆的定义:n个元素的序列K={a1,a2,a3,…an},当且仅当满足如下条件时,称之为堆。Ki<=K2i且Ki<=K2i+1或者Ki>=K2i且Ki>=K2i+1,(i=1,2,… 可以看出,若将此序列看成完全二叉树.则堆的定义表明,完全二叉树中每个非结点的关键字均小于等于 (或大于等于)其左右子结点.这样根就成了最小或最大值.堆也因此称为小根堆或大根堆.由此可见,从堆中获取最小 (大)值是很方便的.堆的子树也满足堆得性质.

二、堆的存储方式
[存储方式]最小堆的元素保存在a[1…n]内
– 根在a[1]
– K的左儿子是2k, K的右儿子是2k+1,
– K的父亲是[k/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堆的基本操作
1.删除最小值
• 三步法
①直接删除根
②用最后一个元素代替根上元素
③向下调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oid heapdown()//向下堆化
{
   
	int t,i,j;
	i=1;
	while(i*2<=a[0])//a[0]表示堆的大小
	{
   
		if(i*2==a[0]||a[i*2]<a[i*2]+1)
			j=i*2;
		else
			j=i*2+1;
		if(a[i]>a[j])
		{
   
			swap(a[i],a[j]);
			i=j;		
		}	
		else
			break;
	} 
	return;
} 
int deleteMin()//删除堆顶元素
{
   
	int r=a[1];
	a[1]=a[a[0]--];
	heapdown(1);
	return r;	
} 

2.插入元素和向上调整
• 插入元素是先添加到末尾, 再向上调整
• 向上调整:比较当前结点p和父亲, 如果父亲比p小,停止; 否则交换父亲和p, 继续调整

void heapup()//向上堆化
{
   
	int i,t;
	i=a[0];
	while(i>1&&a[i]<a[i/2])
	{
   
		swap(a[i],a[i/2]);
		i=i/2;
	}	
	return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