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时间学习linux makefile文件,我针对一个简单的实例进行了对linux makefile文件的总结:于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获,希望本文能教会你更多东西。
#sample Makefile
edit :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 #第一次:作为目标“edit”的依赖文件列表出现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cc -o edit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第二次:规则命令行中作为“cc”的参数列表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main.o : main.c defs.h
cc -c main.c
kbd.o : kbd.c defs.h command.h
cc -c kbd.c
command.o : command.c defs.h command.h
cc -c command.c
display.o : display.c defs.h buffer.h
cc -c display.c
insert.o : insert.c defs.h buffer.h
cc -c insert.c
search.o : search.c defs.h buffer.h
cc -c search.c
files.o : files.c defs.h buffer.h command.h
cc -c files.c
utils.o : utils.c defs.h
cc -c utils.c
clean :
rm edit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在书写时,一个较长行可以使用反斜线(\)分解为多行,这样做可以使Makefile清晰、容易阅读。注意:反斜线之后不能有空格(这也是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错误比较隐蔽)。大家在书写Makefile时,推荐者中将较长行分解为使用反斜线连接得多个行的方式。当我们完成了这个Maekfile以后;创建可执行程序 “edit”,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包含此Makefile的目录(当然也在代码所在的目录)下输入命令“make”。删除已经本目录下生成的文件和所有的.o文件,只需要输入命令“make clean”就可以了。
为了避免编写代码时工作量重复的这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方法是,使用一个变量“objects”、“OBJECTS”、 “objs”、“OBJS”、“obj”或者“OBJ”来作为所有的.o文件的列表的替代。在使用到这些文件列表的地方,使用此变量来代替。在上例的 Makefile中可是添加这样一行:
objects =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objects”作为一个变量,它代表所有的.o文件的列表。在定义了此变量后,我们就可以在需要使用这些.o文件列表的地方使用“$(objects)”来表示它,而不需要罗列所有的.o文件列表。因此上例的规则就可以这样写:
objects =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edit : $(objects)
cc -o edit $(objects)
…….
…….
clean :
rm edit $(objects)
需要增加或者去掉一个.o文件时。我们只需要改变“objects”的定义(加入或者去掉若干个.o文件)。这样做不但减少维护的工作量,而且可以避免由于遗漏而产生错误的可能。
在使用make编译.c源文件时,可以省略编译一个.c文件所使用的命令。这是因为make存在一个默认的规则,能够自动完成对.c文件的编译并生成对应的.o文件。它执行命令“cc -c”来编译.c源文件。对于上边的例子,此默认规则就使用命令“cc -c main.c -o main.o”来创建文件“main.o”。
书写Makefile时,对于一个.c文件如果使用make的隐含规则,那么它会被自动作为对应.o文件的一个依赖文件(对应是指:文件名除后缀外,其余都相同的两个文件)。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规则中省略目标的倚赖.c文件。
上边的例子就可以以更加简单的方式书写,使用了变量“objects”。简化版本的Makefile
GUN make中文手册如下:
# sample Makefile
objects = main.o kbd.o command.o display.o \
insert.o search.o files.o utils.o
edit : $(objects)
cc -o edit $(objects)
main.o : defs.h
kbd.o : defs.h command.h
command.o : defs.h command.h
display.o : defs.h buffer.h
insert.o : defs.h buffer.h
search.o : defs.h buffer.h
files.o : defs.h buffer.h command.h
utils.o : defs.h
.PHONY : clean
clean :
rm edit $(objects)
书写规则建议的方式是:单目标,多依赖。就是说尽量要做到一个规则中只存在一个目标文件,可有多个依赖文件。尽量避免多目标,单依赖的方式。这样后期维护也会非常方便,而且Makefile会更清晰、明了。
.PHONY : clean
clean :
-rm edit $(objects)
这两个实现有两点不同: 1. 通过“.PHONY”特殊目标将“clean”目标声明为伪目标。防止当磁盘上存在一个名为“clean”文件时,“clean”所在规则的命令无法执行。2. 在命令行之前使用“-”,意思是忽略命令“rm”的执行错误。
默认的情况下,make会在工作目录(执行make的目录)下按照文件名顺序寻找linux makefile文件读取并执行,查找的文件名顺序为:“GNUmakefile”、“makefile”、“Makefile”。
如果make程序在工作目录下无法找到以上三个文件中的任何一个,它将不读取任何其他文件作为解析对象。当linux makefile文件的命名不是这三个任何一个时,需要通过make的“-f”或者“--file”选项来指定make读取的makefile文件。给make指定makefile文件的格式为:“-f NAME”或者“—file=NAME”,它指定文件“NAME”作为执行make时读取的linux makefile文件。也可以通过多个“-f”或者“--file”选项来指定多个需要读取的 makefile文件,多个makefile文件将会被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连接并被make解析执行。当通过“-f”或者“--file”指定make读取makefile的文件时,make就不再自动查找这三个标准命名的makefile文件
make是如何工作的
在默认的方式下,也就是我们只输入make命令。那么,
1、make会在当前目录下找名字叫“Makefile”或“makefile”的文件。
2、如果找到,它会找文件中的第一个目标文件(target),在上面的例子中,他会找到“
edit”这个文件,并把这个文件作为最终的目标文件。
3、如果edit文件不存在,或是edit所依赖的后面的 .o 文件的文件修改时间要比edit这个
文件新,那么,他就会执行后面所定义的命令来生成edit这个文件。
4、如果edit所依赖的.o文件也不存在,那么make会在当前文件中找目标为.o文件的依赖性
,如果找到则再根据那一个规则生成.o文件。(这有点像一个堆栈的过程)
5、当然,你的C文件和H文件是存在的啦,于是make会生成 .o 文件,然后再用 .o 文件生
命make的终极任务,也就是执行文件edit了。
这就是整个make的依赖性,make会一层又一层地去找文件的依赖关系,直到最终编译出第
一个目标文件。在找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比如最后被依赖的文件找不到,那么ma
ke就会直接退出,并报错,而对于所定义的命令的错误,或是编译不成功,make根本不理
。make只管文件的依赖性,即,如果在我找了依赖关系之后,冒号后面的文件还是不在,
那么对不起,我就不工作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像clean这种,没有被第一个目标文件直接或间接关联,那么它
后面所定义的命令将不会被自动执行,不过,我们可以显示要make执行。即命令——“ma
ke clean”,以此来清除所有的目标文件,以便重编译。
于是在我们编程中,如果这个工程已被编译过了,当我们修改了其中一个源文件,比如fi
le.c,那么根据我们的依赖性,我们的目标file.o会被重编译(也就是在这个依性关系后
面所定义的命令),于是file.o的文件也是最新的啦,于是file.o的文件修改时间要比ed
it要新,所以edit也会被重新链接了(详见edit目标文件后定义的命令)。
而如果我们改变了“command.h”,那么,kdb.o、command.o和files.o都会被重编译,并
且,edit会被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