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饭食的的感情生而有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理。不过,问问那些追着孩子喂饭,孩子还被喂得面黄肌瘦的奶奶姥姥妈妈们,她们大概都忘了这句话了。别看她们貌似对孩子尽心尽力,但是,她们正是孩子面黄肌瘦不肯吃饭的“罪魁”。因为,正是她们,直接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和食物的天然感情,破坏了孩子与饭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英国家庭,会坐的孩子,都会和大人一起坐在餐桌旁进餐。孩子有自己的托盘,托盘中的小碗小盘子里,是方便抓握的食物,比如小饼,面包棍,蔬菜条等。孩子吃饭肯定很邋遢,围嘴饭衣等装备必不可少。托盘的主要作用是清洁便利,是避免餐桌被弄得一塌糊涂的神器。孩子的主食,如果还是糊状,当然还是要喂食。要点在于:喂食的同时和前后,允许孩子接触食物甚至玩食物,给孩子参与“餐桌吃饭”的成就感和快乐。吃饭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培养和家人感情的重要环节。试想,当孩子喜滋滋地啃面包棍,口水难免和成了许多面包泥,小手抹得到处都是。这时候,大人的训斥会给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呢?那就是:我吃面包棍是不对的。孩子还不会懂得妈妈只是针对“到处都是面包泥”这一事实。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对“吃”的态度会疏远,他甚至会避免去吃,因此来避免被骂。结果,大人急了,开始逼着孩子吃,追着孩子喂,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其实就是这么简单。upset
学习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就像孩子学写字,最开始的一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很多父母,对孩子学写字很有耐心,会主动寻求方法和建议。请妈妈们想一想,学着吃饭,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是不是也是一个大工程,特别是孩子的抓握能力,大脑和手指的协调还有待通过练习来提高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孩子充分的练习机会,fond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和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快乐自主地学习吃饭?
2岁左右的孩子,大部分都会经历一个“挑食”的过程,只喜欢某种、某几种食物,拒绝尝试新的食物。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心理学对此都有个专门的词条,叫“新食物恐惧症”。孩子通过观察周围人(尤其是年龄相近的同伴、兄、姐)对该食物的态度,渐渐地减轻戒备,从愿意舔舔、尝试一小口,到真正根据味道口感来决定喜欢与否,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长的可能持续几年,短的也就几个月。妈妈们这时候会感觉受挫,烦燥,会失去耐心。但是请妈妈们想到,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宽容些,他迟早会走过这一阶段。你能做的,就是以轻松的态度,表现给他看,让他亲眼观察到自己信任的人在开心地享受这些食物,这是对他最好的帮助,是有效缩短接受过程的不二良策。在我们家,弟弟和姐姐的关系很亲近,所以凡是新品种,period我都让姐姐出面,女儿会夸张地赞美这个菜多么美味,同时非常享受地大口吃,赞叹亚米亚米,甚至故意说:太好吃了,不要给弟弟了行吗,我要全吃掉!我会乘机赶紧鼓励弟弟抢一口。就这样,小子半数时间还是固执地拒绝;也有不少时候,弟弟将信将疑跟随姐姐,开始吃了。
追着喂饭,更是破坏孩子对饭食感情的高级杀手。英文中有“terrible ТWo”的说法,主要原因是,大约2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要经历一个飞跃期。独立和叛逆是一对孪生子,当孩子被囘逼着吃饭,他对“吃饭”的逆反只会飞速发展,饭菜只会变得越发面目可憎,吃饭本身变成了一个需要与之斗争的、还要每日三次重复的可怕经历。place妈妈们想象下,如果每天有人逼着你吃这个,吃那个,还非往你嘴里塞,你会喜欢吗?再好的食物都会因此变成毒药。而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们常见又非常不愿意见到的:妈妈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对饭食敬而远之,甚至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吃饭由此成为一个大人小孩都怕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