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概述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通常包含以下几种题型:
填空题:考察考生对基础概念和术语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测试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简答题: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回答特定问题,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分析题:需要考生对某一新闻传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展示综合应用能力。
论述题:考察考生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全面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复习资料介绍
1. 考研真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考研真题
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
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旦、武大、暨大、川大、人大、北大等
2. 教材教辅
邵培仁《传播学》(第3版)配套题库
3. 考研题库
2025-26年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复习题型
填空题
新闻传播学中,“受众”一词首次提出的是谁?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
解析: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传播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受众”这个概念,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传播过程中,编码指的是________。
答案:信息发送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转化为适当的符号形式
解析:编码是信息发送者在传播过程中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转化为适当的符号形式的过程,以便接收者能够理解。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
答案:媒体能够影响公众议题的关注焦点
解析: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和强调新闻事件,能够影响公众对哪些议题重要的认知,从而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影响人们表达意见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答案:孤立恐惧
解析: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被排斥,往往会选择沉默或附和主流意见,这种孤立恐惧是影响人们表达意见的主要因素。
在传播学中,反馈是指________。
答案: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回应
解析:反馈是传播过程中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回应,这种回应能够帮助信息发送者了解信息传递的效果并进行调整。
选择题
传播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将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称为:
A. 解码
B. 编码
C. 传播
D. 接收
答案:B
解析:编码是指信息发送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使得接收者能够理解和解读。
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媒体内容对受众行为的直接影响
B. 媒体如何选择和强调新闻事件
C. 受众对媒体内容的选择性接触
D. 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播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议程设置理论主要研究媒体如何选择和强调新闻事件,从而影响公众对哪些议题重要的认知。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最能解释人们不愿表达意见的心理机制是:
A. 同化压力
B. 归属需求
C. 孤立恐惧
D. 权威服从
答案:C
解析:孤立恐惧是“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最能解释人们不愿表达意见的心理机制,因为人们害怕因为表达不同意见而被孤立。
在新闻传播中,反馈的重要性体现在:
A. 增强传播者的权威性
B. 改进信息传递的效果
C. 增加信息的多样性
D. 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答案:B
解析:反馈能够帮助信息发送者了解信息传递的效果,从而改进和调整传播策略,增强信息传递的效果。
传播学研究中,最早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学者是:
A. 拉扎斯菲尔德
B. 卡茨
C. 香农
D. 韦伯
答案:B
解析:卡茨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体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
简答题
简述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答案: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包括五个基本要素:Who(传播者)、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m(受众)和With What Effect(效果)。
解析: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通过这五个要素,系统地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强调了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解释“议程设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和强调新闻事件,能够影响公众对哪些议题重要的认知,从而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现实意义在于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塑造公众舆论和社会议程。
解析:议程设置理论揭示了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强调了媒体对公众认知和社会议题的引导作用,提醒我们在媒体信息的接收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描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由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认为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被排斥,往往会选择沉默或附和主流意见,这种现象会导致主流意见越来越强大,非主流意见逐渐沉默。
分析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及其作用。
答案: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机制是指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发送者的回应,这种回应可以是直接的语言反馈,也可以是间接的行为反馈。反馈机制的作用在于帮助信息发送者了解信息传递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解析: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发送者改进信息内容和形式,还能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信息传递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解释“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应用。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由卡茨等学者提出,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体,以满足信息、娱乐、社交等不同的需求。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尤为广泛,例如用户选择社交媒体平台来满足社交互动需求,选择新闻网站来获取信息等。
解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揭示了受众使用媒体的动机和目的,有助于理解受众行为和媒体使用模式。
分析题
分析一则新闻报道中使用的传播策略及其效果。
答案:在分析一则新闻报道时,我们可以从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其使用的传播策略。例如,标题是否吸引眼球、导语是否简明扼要地传递了核心信息、主体是否有层次地展开了详细描述、结尾是否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效果方面可以考察读者的反应和舆论的反馈,评估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解析:通过详细分析新闻报道的各个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技巧和策略,评估其传播效果,并从中学习和借鉴有效的传播方法。
评估某一传播事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答案:评估传播事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事件的性质、传播媒介的选择、传播内容的呈现方式、受众的反应等。具体可以通过舆情监测数据、社交媒体讨论热度、受众反馈等来评估事件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解析:评估传播事件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成功要素,从而为未来的传播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传播效果和公众参与度。
探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答案: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信息源多样化等。挑战则包括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受众注意力分散、隐私保护等问题。新闻媒体需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和权威性的同时,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解析:互联网时代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媒体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适应新环境,提升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
分析社会化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社会化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方面。它可以迅速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提供多角度的报道,促进公众参与和讨论。影响方面,社会化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迅速反应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但也可能带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
解析:社会化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媒体和公众应共同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合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效果。
评析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略及其社会反响。
答案:评析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略可以从选题、报道角度、信息来源、呈现方式等方面入手。例如,某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否注重事实核查、是否平衡了不同观点、是否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反响可以通过受众的反馈、舆论的导向、政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
解析:通过评析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略及其社会反响,可以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为今后的新闻报道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论述题
论述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角色和责任。
答案: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角色和责任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公共舆论的引导者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杜绝虚假新闻和误导性报道。同时,媒体应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解析: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媒体的角色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责任更加重大。媒体必须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确保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探讨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冲击和影响。
答案: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首先,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其次,社交媒体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突发事件的报道更为及时。此外,社交媒体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然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传统媒体需要积极应对,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解析: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生态,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适应新环境,提升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同时,受众应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共同维护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论述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答案: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真实性、隐私保护、新闻客观性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媒体需要建立健全的新闻伦理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同时,媒体在报道涉及个人隐私的事件时,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此外,媒体应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解析:新闻伦理问题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媒体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确保新闻报道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
探讨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和责任。
答案: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媒体通过选择和报道新闻事件,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形成社会舆论。同时,媒体应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杜绝虚假新闻和偏见报道,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正性。此外,媒体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
解析: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和责任至关重要,媒体必须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确保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评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信息过载、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伦理问题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媒体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媒体应加强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此外,媒体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信任。
解析:新媒体环境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媒体应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适应新环境,提升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维护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
复习笔记
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概念
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是威尔伯·施拉姆,他提出的传播模式包括“5W”模式、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现代传播学奠定了基础。
议程设置理论
媒体通过选择和强调新闻事件,能够影响公众对哪些议题重要的认知,从而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现实意义在于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塑造公众舆论和社会议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
人们由于害怕孤立或被排斥,往往会选择沉默或附和主流意见,这种现象会导致主流意见越来越强大,非主流意见逐渐沉默。
使用与满足理论
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体,以满足信息、娱乐、社交等不同的需求。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尤为广泛,例如用户选择社交媒体平台来满足社交互动需求,选择新闻网站来获取信息等。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挑战
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信息源多样化等。挑战则包括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受众注意力分散、隐私保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