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逼近每桶50美元的凌厉涨势以及随后的高位运行仿如一股黑云滚滚而来,压向依靠黑色血液———石油来维持运转的全球经济。中国,这个全球经济体中增长迅速、总量庞大的国度每天原油消耗量以百万桶计,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今年的原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大关。
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8月25日起,国家发改委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40元和 22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最终抵挡不住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一年时间内不得不三次提价,而且是汽油、柴油首次双双涨价。
同日,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上湾村正式开工;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以下简称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据报道,中国将与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合作在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两个煤炭液化生产基地。该项目耗资60亿美元,每年可生产合成燃料油600万吨。9月份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
如果油价维持在高位,将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2005年的GDP预测值可能减少1.1个百分点。今年初,国内能源界预期全球油价的平均值是每桶38美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测算说,如果全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桶平均上涨10美元,我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在这段石油价格不断动荡的日子,尚未完全建立起石油安全储备、油资源有限但油价已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损失惨重。
近期中国业界大力推广“煤变油”、“天然气变油”等替代能源,正成为应对石油持续紧张与油价不断攀升的一种方向。
中国巨资投向“煤变油”
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中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我国政府已把煤转化与西气东输一起列为今年我国10大重点工程,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煤炭液化技术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煤炭直接液化厂。为了克服进口石油的困难,南非自50年代以来已耗资70亿美元建成了三座煤炭液化企业,年产石油产品700多万吨。仅1999年的税前利润就达6亿多美元。
据新华社8月24日报导,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中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透露,今后5—10年,我国将以陕西、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为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的液化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悉,我国政府已把煤转化与西气东输一起列为今年我国10大重点工程,并决心在“十五”计划期间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透露,作为这项战略的第一步,我国正在考虑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在陕西和内蒙古交接处建设一座年转化百万吨石油的煤炭液化企业。然后在陕西、黑龙江或云南一带建设一到两个能生产百万吨级石油的煤炭直接液化示范企业。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40%的山西省正准备通过引进荷兰或南非的成熟技术,在今年建设一座50万吨级的合成油厂。
商务部一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和南非的官员将于9月开始对在陕西和宁夏建造两座煤炭液化工厂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两个项目耗资60亿美元,将使用南非合成燃料公司萨索尔公司的技术,每年生产600万吨燃料。
早在今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神华工程又一大型建设项目———神华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国家开发银行、北京煤炭设计院、燕山石化集团公司派专家于5月13日至15日赴神华神府东胜矿区进行贷款项目现场调研评审,被中外权威部门认可。
神华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为给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做好充分的煤源准备,决定将补连塔井田、上湾井田、呼和乌素井田、尔林兔井田合并统一规划,井田面积225.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2.44亿吨,已经初选的厂址地势平坦、开阔,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电力、水源条件充足。
据神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将煤炭直接液化为石油产品的工业化装置。该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245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消耗煤炭970万吨,可生产汽油、柴油、液化气、混合二甲苯等品类。一期工程今年下半年开工,预计2004年完成一期工程,2006年全部建成投产。
但中国大部分能源需求仍然要靠煤炭来满足。中国一直在寻找更清洁和有效的方式来开发其储量达1万亿吨的煤炭资源。
天然气制油崭露头角
8月25日,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在进行指标对比研究后,这种清洁燃料将在上海的公交车推广。
8月25日,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在为期两个月的公路试车中,上海浦东巴士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交车将在标准柴油中添加30%的壳牌GTL燃料。壳牌全球天然气制油产品开发部和浦东巴士将对加入混合燃料的8辆车和完全使用标准柴油的4辆车进行比照,对比尾气排放、燃油效率和噪音水平等指标,在对这些指标对比研究后,这种清洁燃料将在上海的公交车推广。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多用途能源,世界储量丰富,但偏远地区运输天然气却颇为困难。将天然气转化为相关产品,以方便导入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壳牌荷兰阿姆斯特丹实验室从上世纪70年代就投入上千万美元着手这项研究,并成功研制成了天然气制油(GTL)技术。这项工艺是通过对天然气的部分氧化,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气体,再将合成气体液化为液体碳氢化合物,并进行最后一次处理,得到优质燃油。壳牌公司在完成这项研究后,已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民都鲁建造了世界首个GTL生产厂,日产GTL1.47万桶,并在世界主要城市试车和商用。
2003年11月,上海市城市交通局、上海市环保局和同济大学一起,在上海举办燃料研讨会,对GTL替代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看好,认为GTL在成本效益和环境保护上有优势,能减少排放有害化合物约20%。专家还强调GTL的适用性较强,现有柴油机不必改造就可使用这种燃油,可与柴油混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上海已制定了明确的环保政策,将致力于推广清洁能源。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拥有1.8万辆公交车,推广清洁能源将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是继柏林、伦敦、洛杉矶、东京之后,世界上少数试用这种清洁燃油的城市。也是测试这种新型燃料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
壳牌负责GTL燃料开发的副总裁杰克·贾科迈迪指出,与液化石油气等其他替代燃料不同,GTL燃料不需要特殊的加油站,也不需要对汽车进行改造。他对记者表示,这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替代燃料,可以直接用于现有发动机。政府反应非常积极。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汽车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这两个城市几年后将主办重大国际活动。北京已承诺在2008年夏季向世界展现一届“绿色奥运”,上海将在2010年主办世界博览会。
两个城市在制定中国新的汽车环保要求方面走在前列。上海和北京去年开始实施欧洲II号标准。今年7月份,中国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这项标准。
中国政府还计划对新轿车引入更为严格的燃油效率要求,目的之一就在于减缓中国迅猛增长的石油进口。
但GTL燃料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迄今为止,马来西亚是壳牌惟一的GTL生产基地,供应量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贾科迈迪说,对供应必须持现实的态度。
据了解,大众汽车等汽车制造商也对这种燃料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供应量有望大幅增加。壳牌已投资50亿美元在卡塔尔兴建一家工厂,预计2009年将投入生产。
康菲石油公司也已经在卡塔尔签署了生产协议,埃克森美孚上月宣布投资70亿美元,目标是在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GTL燃料生产商。
更好的替代产品等待推广
中石油、中石化高度垄断加油站,没有他们的同意,地方有关部门不准批建甲醇汽油加油站,就连建立一个实验加油站也未能获得批准。
中国能源网CEO、能源专家韩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甲醇、乙醇等都是很好的燃油替代产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使用将对缓解车用燃油的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车用乙醇汽油在推广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乙醇汽油和现有的石化汽油不能混合使用;原用石化汽油的车在加入乙醇汽油之前必须清洗油箱,比较麻烦,消费者不大愿意接受。用乙醇汽油的车外出远行不便,很多地方尚没有乙醇汽油加油站等等。此外,乙醇汽油的生产成本比汽油高。例如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乙醇,一吨要比汽油高约1000元,生产乙醇的厂家必须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否则将难以为继。
今年4月,黑龙江省的一家私营股份公司用8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车用甲醇汽油并投入生产。该产品已通过了国务院甲醇燃料领导小组、清华大学化学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协会和黑龙江能源专家等有关部门的共同评审。这一产品具有很多比乙醇汽油更优越的地方,可以与石化汽油混合使用,彼此不排斥,交叉使用也可以,不必为此清洗油箱,对汽车燃油系统没有损伤,低温起动性好,排放污染低,成本低。93号甲醇汽油比同型号的石化汽油零售价每升低0.27元。
另据用户反映,使用甲醇汽油感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增强,长途行驶明显省油,一箱甲醇汽油大约多行驶40公里。更重要的是,该产品可以节约石化汽油的用量。它的组成是:煤化工产品甲醇约占20%-30%,煤燃油约占30%,生产汽油过程中的组份油约占40%-50%,还有约0.5%是他们核心技术添加剂。这样的原材料结构表明,每生产一吨甲醇汽油使用石化汽油部分大约降低了40%-50%.
然而,据那家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样一个应当说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遭遇到很多尴尬。他们目前最大的难点是甲醇汽油找不到市场出口。中石油、中石化高度垄断加油站,没有他们的同意,地方有关部门不准批建甲醇汽油加油站,就连建立一个实验加油站也未能获得批准。
他指出,虽然他们的产品已经通过黑龙江技术监督局的鉴定,该省工商局也批准他们生产销售这一产品,但仍受到产品销售许可证和石油办的控制,没有这些部门的允许,难以进入终端市场。但也就是在这些部门卡了壳。该人士指出,他们目前只能在私人加油站试销甲醇汽油。这些加油站的数量少,目前在黑龙江只有约十家加油站销售他们的甲醇汽油。
替代能源处境柳暗花明?
政府应该从以前对能源的强制性命令中转化出来,搭建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制定完善的交易原则,从而使各种能源和技术都有机会获得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煤制油”是一种老技术,早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就是依赖这种技术来弥补石油的紧缺,后来南非因为种族问题受到石油禁运,才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他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也掌握着这种技术,但是“煤制油”只是在没有油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像美、欧、日本等地就一直没有启动“煤制油”。
戴彦德认为,煤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虽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仍应该给予保护,在可以采用进口油的情况下,把“煤制油”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是糊涂的,因为“煤制油”的成本相对于原油进口仍然较高,尽管神华集团定价为25美元一桶,但这种定价仍取决于煤炭价格,一旦煤炭价格上涨,“煤制油”的价格将随之上涨。戴彦德同时指出,在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今天,把“煤制油”等相关替代能源作为一种科研投入和能源战略中的战略储备是合适的,也是迫切的。
韩晓平告诉记者,鉴于“煤制油”的成本问题,它的发展前景有限;而“天然气制油”尽管制作简单,但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天然气不足的问题,所以发展这种技术的意义不大,但是如果在成本合适的情况下,将这项技术建在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韩晓平指出,像美国、欧洲在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后,政府非常注重能源多元化的问题,各种能源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面临了这么多能源问题之后,应该从以前对能源的强制性命令中转化出来,搭建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制定完善的交易原则,从而使各种能源和技术都有机会获得发展,不能保持竞争就得不到发展。韩晓平举例说,比如要发展油的替代能源,可以在油里面增加“环境能源税”,并实行“专税专用”,对替代能源实行免税,对可再生替代能源进行补贴,从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建立石油相关产业节能机制势在必行
能源紧缺当开源与节流并用,除了发展优势替代能源之外,建立与石油关系紧密的行业节能机制势在必行,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能源网CEO、能源专家韩晓平指出,发展电动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大趋势。
但混合动力车采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克服了纯电池车续驶里程短等致命弱点。麻省理工学院曾预测,如果全世界所有使用汽油引擎的车辆全部改为兼用电能与汽油的混合动力引擎,温室效应有望减少47%.但韩晓平同时提醒,发展节能汽车不能以牺牲城市交通效益为代价。
日前,中汽总公司前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蒋一子、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庆佛及天津大学教授、国家清洁汽车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傅茂林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由于能源事关汽车发展和国家安危大事,我国没有能源风险,但有油气风险,因此要走稳妥安全之路,基本立足国内,调整能源结构,以防范风险。
这些专家认为,我国应发展高硫煤制造甲醇、二甲醚、甲醇重整富氢气(简称醇醚氢)的清洁汽车燃料,代替石油短缺,走中国资源特色的汽车发展道路。
第一,可用资源丰富而闲置少用的高硫煤,依靠传统成熟的化工方法制造醇、醚、氢等性能优良、清洁、廉价的汽车燃料代替石油。其中甲醇辛烷值高,相当于112号汽油。醇醚燃烧速度快,燃烧充分,热效率高,同时排放在各种汽车燃料中最低。据测算,1吨多煤可代替1吨石油,每吨甲醇当量汽油成本1000 —1500元,合每桶18美元以下,当量投资3000元,在各种汽车燃料中处于低位。初步估算,用进口石油资金的百分之十几,就可建几亿吨甲醇生产能力的工厂,有利于防范石油风险。在产汽车改造费千元以下,在用汽车改造费几千元。
第二,我国甲醇汽车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试用,已进入独立自主的研究发展和产业化时期,已有从煤制甲醇、甲醇汽车和配套的成套自主技术和一批专利。
第三,汽车燃料不宜多元化。多元化燃料将使汽车生产、销售、选购、修理、使用、燃料供应复杂化,并不能形成经济规模。几种资源少或经济性差的汽车燃料,将会在竞争中败出市场,不如及早进行调整,以免造成浪费。煤制油成本高、投资大,各种性能不如醇醚氢。在电动汽车方面,蓄电池汽车国外已开始停止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只在交通密集地区使用效果明显,但车价高,经济使用范围小;燃料电池汽车有诸多技术经济问题尚待研究解决,要达到建得起、买得起、用得起的前景尚不明朗。
因此,专家建议,从现实出发我国应优先发展高硫煤制醇醚氢汽车,实现低微排放、高效、廉价的效果,确保汽车大量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清洁。(王冰凝)
责任编辑:齐辉军
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8月25日起,国家发改委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40元和 22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最终抵挡不住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一年时间内不得不三次提价,而且是汽油、柴油首次双双涨价。
同日,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上湾村正式开工;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以下简称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据报道,中国将与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合作在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两个煤炭液化生产基地。该项目耗资60亿美元,每年可生产合成燃料油600万吨。9月份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
如果油价维持在高位,将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2005年的GDP预测值可能减少1.1个百分点。今年初,国内能源界预期全球油价的平均值是每桶38美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测算说,如果全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桶平均上涨10美元,我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在这段石油价格不断动荡的日子,尚未完全建立起石油安全储备、油资源有限但油价已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损失惨重。
近期中国业界大力推广“煤变油”、“天然气变油”等替代能源,正成为应对石油持续紧张与油价不断攀升的一种方向。
中国巨资投向“煤变油”
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中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我国政府已把煤转化与西气东输一起列为今年我国10大重点工程,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煤炭液化技术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煤炭直接液化厂。为了克服进口石油的困难,南非自50年代以来已耗资70亿美元建成了三座煤炭液化企业,年产石油产品700多万吨。仅1999年的税前利润就达6亿多美元。
据新华社8月24日报导,为应对飙升的原油成本,中国将向多个煤炭液化新项目投资大约150亿美元。
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透露,今后5—10年,我国将以陕西、山西、云南和内蒙古为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的液化战略,以减少对国际市场石油产品的依赖,缓解燃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悉,我国政府已把煤转化与西气东输一起列为今年我国10大重点工程,并决心在“十五”计划期间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尽快在煤炭转化和发展替代能源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透露,作为这项战略的第一步,我国正在考虑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通过引进美国技术在陕西和内蒙古交接处建设一座年转化百万吨石油的煤炭液化企业。然后在陕西、黑龙江或云南一带建设一到两个能生产百万吨级石油的煤炭直接液化示范企业。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40%的山西省正准备通过引进荷兰或南非的成熟技术,在今年建设一座50万吨级的合成油厂。
商务部一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和南非的官员将于9月开始对在陕西和宁夏建造两座煤炭液化工厂进行可行性研究。这两个项目耗资60亿美元,将使用南非合成燃料公司萨索尔公司的技术,每年生产600万吨燃料。
早在今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神华工程又一大型建设项目———神华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国家开发银行、北京煤炭设计院、燕山石化集团公司派专家于5月13日至15日赴神华神府东胜矿区进行贷款项目现场调研评审,被中外权威部门认可。
神华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为给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做好充分的煤源准备,决定将补连塔井田、上湾井田、呼和乌素井田、尔林兔井田合并统一规划,井田面积225.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2.44亿吨,已经初选的厂址地势平坦、开阔,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电力、水源条件充足。
据神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将煤炭直接液化为石油产品的工业化装置。该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245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消耗煤炭970万吨,可生产汽油、柴油、液化气、混合二甲苯等品类。一期工程今年下半年开工,预计2004年完成一期工程,2006年全部建成投产。
但中国大部分能源需求仍然要靠煤炭来满足。中国一直在寻找更清洁和有效的方式来开发其储量达1万亿吨的煤炭资源。
天然气制油崭露头角
8月25日,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在进行指标对比研究后,这种清洁燃料将在上海的公交车推广。
8月25日,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在上海就新型天然气制油(GTL)燃料展开公路试车活动。在为期两个月的公路试车中,上海浦东巴士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交车将在标准柴油中添加30%的壳牌GTL燃料。壳牌全球天然气制油产品开发部和浦东巴士将对加入混合燃料的8辆车和完全使用标准柴油的4辆车进行比照,对比尾气排放、燃油效率和噪音水平等指标,在对这些指标对比研究后,这种清洁燃料将在上海的公交车推广。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多用途能源,世界储量丰富,但偏远地区运输天然气却颇为困难。将天然气转化为相关产品,以方便导入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壳牌荷兰阿姆斯特丹实验室从上世纪70年代就投入上千万美元着手这项研究,并成功研制成了天然气制油(GTL)技术。这项工艺是通过对天然气的部分氧化,得到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气体,再将合成气体液化为液体碳氢化合物,并进行最后一次处理,得到优质燃油。壳牌公司在完成这项研究后,已于1993年在马来西亚民都鲁建造了世界首个GTL生产厂,日产GTL1.47万桶,并在世界主要城市试车和商用。
2003年11月,上海市城市交通局、上海市环保局和同济大学一起,在上海举办燃料研讨会,对GTL替代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看好,认为GTL在成本效益和环境保护上有优势,能减少排放有害化合物约20%。专家还强调GTL的适用性较强,现有柴油机不必改造就可使用这种燃油,可与柴油混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之一,上海已制定了明确的环保政策,将致力于推广清洁能源。上海城市公共交通拥有1.8万辆公交车,推广清洁能源将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是继柏林、伦敦、洛杉矶、东京之后,世界上少数试用这种清洁燃油的城市。也是测试这种新型燃料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
壳牌负责GTL燃料开发的副总裁杰克·贾科迈迪指出,与液化石油气等其他替代燃料不同,GTL燃料不需要特殊的加油站,也不需要对汽车进行改造。他对记者表示,这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替代燃料,可以直接用于现有发动机。政府反应非常积极。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汽车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这两个城市几年后将主办重大国际活动。北京已承诺在2008年夏季向世界展现一届“绿色奥运”,上海将在2010年主办世界博览会。
两个城市在制定中国新的汽车环保要求方面走在前列。上海和北京去年开始实施欧洲II号标准。今年7月份,中国才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这项标准。
中国政府还计划对新轿车引入更为严格的燃油效率要求,目的之一就在于减缓中国迅猛增长的石油进口。
但GTL燃料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迄今为止,马来西亚是壳牌惟一的GTL生产基地,供应量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贾科迈迪说,对供应必须持现实的态度。
据了解,大众汽车等汽车制造商也对这种燃料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供应量有望大幅增加。壳牌已投资50亿美元在卡塔尔兴建一家工厂,预计2009年将投入生产。
康菲石油公司也已经在卡塔尔签署了生产协议,埃克森美孚上月宣布投资70亿美元,目标是在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GTL燃料生产商。
更好的替代产品等待推广
中石油、中石化高度垄断加油站,没有他们的同意,地方有关部门不准批建甲醇汽油加油站,就连建立一个实验加油站也未能获得批准。
中国能源网CEO、能源专家韩晓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甲醇、乙醇等都是很好的燃油替代产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使用将对缓解车用燃油的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车用乙醇汽油在推广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乙醇汽油和现有的石化汽油不能混合使用;原用石化汽油的车在加入乙醇汽油之前必须清洗油箱,比较麻烦,消费者不大愿意接受。用乙醇汽油的车外出远行不便,很多地方尚没有乙醇汽油加油站等等。此外,乙醇汽油的生产成本比汽油高。例如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乙醇,一吨要比汽油高约1000元,生产乙醇的厂家必须享受国家的财政补贴,否则将难以为继。
今年4月,黑龙江省的一家私营股份公司用8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车用甲醇汽油并投入生产。该产品已通过了国务院甲醇燃料领导小组、清华大学化学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协会和黑龙江能源专家等有关部门的共同评审。这一产品具有很多比乙醇汽油更优越的地方,可以与石化汽油混合使用,彼此不排斥,交叉使用也可以,不必为此清洗油箱,对汽车燃油系统没有损伤,低温起动性好,排放污染低,成本低。93号甲醇汽油比同型号的石化汽油零售价每升低0.27元。
另据用户反映,使用甲醇汽油感到发动机的动力性增强,长途行驶明显省油,一箱甲醇汽油大约多行驶40公里。更重要的是,该产品可以节约石化汽油的用量。它的组成是:煤化工产品甲醇约占20%-30%,煤燃油约占30%,生产汽油过程中的组份油约占40%-50%,还有约0.5%是他们核心技术添加剂。这样的原材料结构表明,每生产一吨甲醇汽油使用石化汽油部分大约降低了40%-50%.
然而,据那家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样一个应当说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遭遇到很多尴尬。他们目前最大的难点是甲醇汽油找不到市场出口。中石油、中石化高度垄断加油站,没有他们的同意,地方有关部门不准批建甲醇汽油加油站,就连建立一个实验加油站也未能获得批准。
他指出,虽然他们的产品已经通过黑龙江技术监督局的鉴定,该省工商局也批准他们生产销售这一产品,但仍受到产品销售许可证和石油办的控制,没有这些部门的允许,难以进入终端市场。但也就是在这些部门卡了壳。该人士指出,他们目前只能在私人加油站试销甲醇汽油。这些加油站的数量少,目前在黑龙江只有约十家加油站销售他们的甲醇汽油。
替代能源处境柳暗花明?
政府应该从以前对能源的强制性命令中转化出来,搭建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制定完善的交易原则,从而使各种能源和技术都有机会获得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煤制油”是一种老技术,早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就是依赖这种技术来弥补石油的紧缺,后来南非因为种族问题受到石油禁运,才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他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也掌握着这种技术,但是“煤制油”只是在没有油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像美、欧、日本等地就一直没有启动“煤制油”。
戴彦德认为,煤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虽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仍应该给予保护,在可以采用进口油的情况下,把“煤制油”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是糊涂的,因为“煤制油”的成本相对于原油进口仍然较高,尽管神华集团定价为25美元一桶,但这种定价仍取决于煤炭价格,一旦煤炭价格上涨,“煤制油”的价格将随之上涨。戴彦德同时指出,在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今天,把“煤制油”等相关替代能源作为一种科研投入和能源战略中的战略储备是合适的,也是迫切的。
韩晓平告诉记者,鉴于“煤制油”的成本问题,它的发展前景有限;而“天然气制油”尽管制作简单,但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天然气不足的问题,所以发展这种技术的意义不大,但是如果在成本合适的情况下,将这项技术建在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韩晓平指出,像美国、欧洲在经历了两次能源危机后,政府非常注重能源多元化的问题,各种能源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他认为,中国政府在面临了这么多能源问题之后,应该从以前对能源的强制性命令中转化出来,搭建一个公平的市场平台,制定完善的交易原则,从而使各种能源和技术都有机会获得发展,不能保持竞争就得不到发展。韩晓平举例说,比如要发展油的替代能源,可以在油里面增加“环境能源税”,并实行“专税专用”,对替代能源实行免税,对可再生替代能源进行补贴,从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建立石油相关产业节能机制势在必行
能源紧缺当开源与节流并用,除了发展优势替代能源之外,建立与石油关系紧密的行业节能机制势在必行,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能源网CEO、能源专家韩晓平指出,发展电动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大趋势。
但混合动力车采用内燃机和电动机两种动力,克服了纯电池车续驶里程短等致命弱点。麻省理工学院曾预测,如果全世界所有使用汽油引擎的车辆全部改为兼用电能与汽油的混合动力引擎,温室效应有望减少47%.但韩晓平同时提醒,发展节能汽车不能以牺牲城市交通效益为代价。
日前,中汽总公司前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蒋一子、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杨庆佛及天津大学教授、国家清洁汽车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傅茂林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由于能源事关汽车发展和国家安危大事,我国没有能源风险,但有油气风险,因此要走稳妥安全之路,基本立足国内,调整能源结构,以防范风险。
这些专家认为,我国应发展高硫煤制造甲醇、二甲醚、甲醇重整富氢气(简称醇醚氢)的清洁汽车燃料,代替石油短缺,走中国资源特色的汽车发展道路。
第一,可用资源丰富而闲置少用的高硫煤,依靠传统成熟的化工方法制造醇、醚、氢等性能优良、清洁、廉价的汽车燃料代替石油。其中甲醇辛烷值高,相当于112号汽油。醇醚燃烧速度快,燃烧充分,热效率高,同时排放在各种汽车燃料中最低。据测算,1吨多煤可代替1吨石油,每吨甲醇当量汽油成本1000 —1500元,合每桶18美元以下,当量投资3000元,在各种汽车燃料中处于低位。初步估算,用进口石油资金的百分之十几,就可建几亿吨甲醇生产能力的工厂,有利于防范石油风险。在产汽车改造费千元以下,在用汽车改造费几千元。
第二,我国甲醇汽车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试用,已进入独立自主的研究发展和产业化时期,已有从煤制甲醇、甲醇汽车和配套的成套自主技术和一批专利。
第三,汽车燃料不宜多元化。多元化燃料将使汽车生产、销售、选购、修理、使用、燃料供应复杂化,并不能形成经济规模。几种资源少或经济性差的汽车燃料,将会在竞争中败出市场,不如及早进行调整,以免造成浪费。煤制油成本高、投资大,各种性能不如醇醚氢。在电动汽车方面,蓄电池汽车国外已开始停止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只在交通密集地区使用效果明显,但车价高,经济使用范围小;燃料电池汽车有诸多技术经济问题尚待研究解决,要达到建得起、买得起、用得起的前景尚不明朗。
因此,专家建议,从现实出发我国应优先发展高硫煤制醇醚氢汽车,实现低微排放、高效、廉价的效果,确保汽车大量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清洁。(王冰凝)
责任编辑:齐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