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标题
唐朝初唐时期(618年—712年)
初唐是唐朝历史的奠基阶段,从李渊建立唐朝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开元之前),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周及中宗、睿宗等时期。这一时期通过政治改革、经济恢复、文化融合,奠定了唐朝走向鼎盛的基础。
一、政治格局与统治集团
-
唐朝建立与统一(618年—628年)
- 李渊开国: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结束隋末战乱。随后其子李世民率军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至628年统一全国。
- 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次年即位,即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
-
贞观之治(627年—649年)
- 纳谏与吏治:唐太宗李世民以“兼听则明”为治国理念,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加强中央集权。
- 法律与制度:修订《贞观律》,强调“礼法合一”;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稳定民生;完善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吸纳寒门人才。
-
武周政权(690年—705年)
- 武则天称帝:唐高宗李治后期,皇后武则天逐渐掌权,690年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唯一女皇。她打击门阀世族,提拔寒门官僚(如狄仁杰),增设殿试和武举,进一步完善科举。
- 统治影响: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相对稳定,但晚年朝政动荡,705年“神龙政变”后,中宗复位,唐朝复辟。
-
从“韦后乱政”到“开元盛世”前奏
- 中宗、睿宗时期,韦后、太平公主等势力争夺权力,直至712年李隆基(唐玄宗)即位,铲除太平公主集团,结束长期政争,开启“开元之治”的序幕。
二、经济恢复与发展
-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 初唐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减轻农民负担;租庸调制(纳粮为租,服劳役为庸,纳布帛为调)保障国家赋税,促进农业恢复。至武则天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手工业与商业
- 丝织业(如益州绫锦)、陶瓷业(邢窑白瓷、越窑青瓷)技术精进;商业城市兴起,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来香料、珠宝,中国的丝绸、茶叶远销中亚、欧洲。
-
水利与屯田
- 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修复关中、江南的灌溉工程;在边疆推行屯田制,如西域、河北地区,既解决军粮问题,又促进边疆开发。
三、军事扩张与边疆治理
-
灭突厥与开疆拓土
- 唐太宗时期,派李靖等将领灭东突厥(630年)、薛延陀(646年),设立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征服高昌(640年),设立安西都护府,控制西域,保障丝绸之路安全。
- 唐高宗时期,灭西突厥(657年)、百济(660年)、高句丽(668年),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南至越南,形成“天可汗”的国际秩序。
-
府兵制与边防体系
- 初唐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由十二卫统辖;在边疆设都督府、都护府,派驻节度使(后期逐渐权重),形成“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
四、文化繁荣与中外交流
-
文学:初唐四杰与诗风转变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打破宫廷诗的局限,将题材扩展至社会现实,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 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与边塞诗(高适、岑参早期)萌芽,为盛唐诗歌高峰奠定基础。
-
艺术与宗教
- 书法: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继承晋唐传统,形成楷书典范;
-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记录汉藏交流,吴道子(初唐至盛唐)开创“吴带当风”的画风;
- 宗教:佛教经玄奘西行(627年—645年)带回大量佛经,推动唯识宗等宗派发展;道教被奉为国教,老子被追尊为“玄元皇帝”。
-
中外交流鼎盛
- 长安成为国际文化中心,波斯、阿拉伯、日本、新罗等使节、商人、留学生云集;日本遣唐使多次到访(如吉备真备),学习唐朝制度、文化;玄奘译经、义净赴印度求法,促进佛教中国化。
五、社会与民族融合
- 门阀与寒门并存:尽管科举制兴起,山东士族(如崔、卢、李、郑)仍有影响力,但寒门士子(如马周)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社会流动性增强。
- 民族政策包容:唐朝推行“华夷一家”政策,任用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将领(如阿史那社尔),长安有大量胡人居住,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
初唐的历史地位
初唐近百年的经营,实现了从隋末战乱到稳定发展的过渡,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科举制等影响后世的制度;经济上恢复生产,奠定盛世物质基础;军事上扩张疆域,建立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文化上融合南北、中外,形成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尽管武周时期经历短暂动荡,但整体为“开元盛世”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是唐朝从初创到鼎盛的关键奠基期。
唐朝盛唐时期(712年—755年)
盛唐是唐朝发展的巅峰阶段,以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为标志,涵盖开元(713年—741年)至天宝(742年—756年)前期,历时约40年。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疆域辽阔,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盛世局面,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中心之一。
盛唐通常以 “开元盛世”(713 年)为起点,755 年 “安史之乱” 爆发即标志其终结,但因 712 年唐玄宗即位,756 年长安陷落。
一、政治清明与统治巅峰
-
开元之治:唐玄宗的改革
- 选贤任能:玄宗即位后,罢免冗官,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推行“裁汰冗员、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强调“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官员具备基层治理经验。
- 完善制度:修订《唐六典》,规范政府机构职能;改革科举,增设“开元礼”,强化礼法治国;抑制权贵,打击太平公主余党及门阀势力,巩固皇权。
-
边疆与节度使制度
- 为巩固边疆,在边境设10个节度使(如范阳、平卢、河西等),统辖军事、财政、民政,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节度使权力膨胀虽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但在盛唐时期有效保障了边疆安全(如高仙芝征中亚、哥舒翰守陇右)。
-
由盛转衰的伏笔
- 天宝后期,玄宗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朝政逐渐腐败;节度使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北方军事大权,最终于755年发动安史之乱,盛唐终结。
二、经济鼎盛与物质繁荣
-
农业与土地制度
- 均田制因土地兼并逐渐瓦解,但盛唐时期农业技术进步显著,曲辕犁、筒车广泛使用,江南“圩田”开发,粮食产量大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 政府重视赈灾与水利,玄宗时期设“劝农使”,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全国耕地面积达6.6亿亩,人口增至约5300万(天宝年间)。
-
手工业与商业的巅峰
- 手工业:丝织业以益州“蜀锦”、广陵“锦袍”闻名,花色品种达30多种;陶瓷业“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体系成熟,唐三彩(低温铅釉陶)成为艺术代表;冶铁、造船、制盐规模扩大,定州(今河北)成为北方纺织中心。
- 商业与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为四大商业都会。长安人口超百万,设东市、西市,有来自波斯、大食(阿拉伯)、新罗、日本的商人,“胡商”“胡姬”成为城市特色;商业税成为政府重要收入,柜坊(银行雏形)、飞钱(汇兑券)出现,货币经济活跃。
-
丝绸之路与国际贸易
- 盛唐控制西域,设安西都护府(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商队从长安出发,经中亚至波斯、罗马,输入香料、珠宝、马匹,输出丝绸、瓷器、茶叶。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阿拉伯商船经南海抵达中国。
三、文化璀璨与多元包容
-
诗歌的黄金时代
- 流派纷呈:
- 山水田园诗:王维“诗中有画”(《山居秋暝》),孟浩然“清淡自然”(《春晓》);
- 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边疆风光与将士豪情;
- 浪漫主义:李白“诗仙”,代表作《将进酒》《蜀道难》,风格豪放飘逸;
- 现实主义萌芽:杜甫“诗圣”,天宝后期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揭露社会矛盾,预示中唐新乐府运动。
- 诗歌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文人宴饮、科举应试、宫廷唱和频繁,现存《全唐诗》中盛唐诗人占比近半。
- 流派纷呈:
-
艺术与科技的高峰
- 书法:张旭、怀素创“狂草”,突破传统束缚;颜真卿(盛唐至中唐)开启楷书新风格,《多宝塔碑》为早期代表作。
- 绘画:吴道子被誉为“画圣”,人物画“吴带当风”,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青绿山水”,奠定山水画传统。
- 音乐与舞蹈:宫廷乐舞融合胡汉元素,《霓裳羽衣曲》(玄宗作曲)、《胡旋舞》(来自粟特)风靡长安,龟兹乐、琵琶等胡乐乐器广泛流行。
- 科技: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修订《大衍历》;孙思邈著《千金方》,医学成就领先世界;雕版印刷术萌芽,天宝年间已有佛经刻印。
-
宗教与思想的融合
- 道教被奉为国教,玄宗亲注《道德经》,册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佛教宗派林立,禅宗(慧能)、净土宗兴盛,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如《飞天》)体现佛教艺术巅峰;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伊斯兰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随胡商传入,长安设波斯寺、大秦寺。
四、军事扩张与国际秩序
-
疆域极盛与“天可汗”体系
- 盛唐疆域东到朝鲜半岛,西达咸海(今哈萨克斯坦),南至越南,北抵贝加尔湖,设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羁縻府州(自治藩属)达800多个。
- 周边政权(新罗、渤海国、日本、吐蕃、南诏)纷纷向唐朝朝贡,接受册封,形成以唐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日本遣唐使规模达19次,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长期留唐,推动日本大化改新。
-
对外战争与边疆危机
- 为争夺中亚霸权,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爆发怛罗斯之战(751年),唐军因葛逻禄部临阵倒戈战败,停止向西扩张;
- 与吐蕃长期争夺河西、剑南,天宝年间哥舒翰筑神威城、张守珪守幽州,维持边疆平衡,但过度依赖节度使统兵,导致地方军事实力坐大。
五、社会风貌与多元生活
- 社会开放:女性地位提升,贵族女性(如太平公主、虢国夫人)参与政治,民间流行胡服、男装,自由改嫁现象普遍;
- 娱乐丰富:长安有“戏场”“勾栏”,百戏(杂技、幻术)、马球、蹴鞠(足球)盛行,玄宗亲自在兴庆宫“龙池”畔观赛;
- 民族融合:突厥、回鹘、粟特人定居长安,通婚普遍,胡食(胡饼、奶酪)、胡乐、胡舞成为时尚,形成“胡汉一家”的多元社会。
盛唐的历史意义
盛唐不仅是唐朝的巅峰,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时期: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科举制等制度;经济上创造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空前繁荣;文化上孕育了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外交往中构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圈。尽管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但它所代表的开放、自信、包容的精神,成为后世中国人的文化符号,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唐朝中唐时期(763年—820年)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与时间范围
中唐始于安史之乱(755—763年)结束,终于唐宪宗元和中兴(820年)前后,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唐朝面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财政危机等挑战,同时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呈现新旧交替的特征。
二、政治格局:动荡与调整
-
藩镇割据的形成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安抚降将和酬赏功臣,在华北、江淮等地设立节度使,形成“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等割据势力。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自行任免官员、掌控财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 中央与藩镇的冲突贯穿中唐,如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781—786年)和宪宗时期的“削藩战争”(平定淮西、淄青等镇)。
-
宦官专权的加剧
- 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掌握神策军(中央禁军)兵权而干预朝政。代宗时期李辅国首开宦官专权先河,德宗以后宦官权势更盛,甚至操控皇帝废立(如顺宗禅位、宪宗被弑)。
-
官僚党争的萌芽
-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开始党争,虽未达晚唐激烈程度,但反映了士族与寒门官僚的权力博弈。
-
皇帝的改革尝试
- 代宗(762—779年):整顿漕运,依赖刘晏恢复经济;对藩镇采取妥协政策。
- 德宗(780—805年):推行“两税法”改革税制,但因急于削藩引发泾原兵变(783年),被迫流亡。
- 顺宗(805年在位):启用王叔文、柳宗元等开展“永贞革新”,试图抑制宦官和藩镇,但仅持续半年即失败。
- 宪宗(805—820年):重用李愬、裴度,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短暂恢复中央权威(“元和中兴”),但未能根除藩镇问题。
三、经济与社会:转型与挑战
-
均田制崩溃与两税法实施
- 战乱导致人口流失、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征税,取代租庸调制,成为中唐以后主要税制。
-
江南经济的崛起
- 北方战乱促使经济重心南移,江南成为粮食、丝绸、茶叶的主要产区,“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漕运(通过运河连接南北)成为国家命脉,刘晏改革漕运制度,提高运输效率。
-
财政与专卖制度
- 为解决财政危机,唐朝实行盐铁专卖(第五琦、刘晏主持),垄断盐业利润;同时设立“户部”“盐铁使”“度支使”等机构,加强财政管理。
-
民生与社会矛盾
- 藩镇割据下,百姓赋税沉重,加上天灾频发(如785年关中大旱),导致小规模农民起义(如807年浙东裘甫起义前奏)。
四、文化与思想:多元与革新
-
文学的黄金时代
-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通过《卖炭翁》《琵琶行》等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 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强调“文以载道”,推动文学革新。
- 诗歌流派: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追求奇崛险怪;刘长卿、韦应物等延续山水田园诗风;李贺以浪漫主义和诡异意象独树一帜。
-
思想与宗教的融合
- 儒学面临佛道冲击,韩愈著《原道》力主复兴儒学,提出“道统”说;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后)兴盛,主张“明心见性”,深入民间;道教在皇室支持下(如宪宗崇道)保持影响力。
-
艺术与科技
- 绘画:周昉创“仕女画”,《簪花仕女图》展现贵族生活;书法:颜真卿变法,楷书雄浑大气(《颜勤礼碑》)。
- 科技:雕版印刷术萌芽,868年《金刚经》(晚唐)为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印刷品。
五、对外关系:收缩与维系
- 边疆压力:西域被吐蕃占据(763年吐蕃陷长安),安西、北庭都护府失联;南诏在云南崛起,时叛时服。
-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受阻,陆上贸易衰落,但广州、扬州等港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渐兴。
- 文化输出:日本遣唐使(如空海、最澄)继续来华,学习佛教、儒学及制度,推动“唐化”改革。
六、中唐的历史地位
中唐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也是制度、文化转型的关键期:
- 政治:藩镇与宦官问题埋下晚唐乱局伏笔,但宪宗的削藩尝试显示中央仍有恢复能力。
- 经济:两税法和江南经济奠定后世税制与经济格局。
- 文化:古文运动、新乐府等为宋代文学和儒学复兴铺路。
- 社会:科举制推动寒门上升,士族门阀逐步衰落。
中唐的复杂性,既体现了帝国的韧性,也预示了晚唐的困局,成为理解唐宋变革的重要纽带。
您提到的两个问题非常关键,以下结合历史分期和具体史实进行补充说明:
甘露之变和经济中心南移
一、关于“甘露之变未提及”的说明
甘露之变(835年)不属于中唐时期,而是晚唐的标志性事件。
- 中唐时间范围:通常界定为安史之乱结束的763年至唐宪宗去世的820年(或穆宗至文宗初年),核心特征是藩镇割据形成、宦官专权加剧、两税法推行等。
- 晚唐起点:820年宪宗遇弑后,唐朝进入晚唐阶段(820—907年),甘露之变发生在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是晚唐宦官势力巅峰的产物(宦官仇士良屠杀朝臣),属于中唐之后的历史阶段。因此之前的中唐介绍未涉及该事件。
二、中唐“经济中心南移”的补充细节
您提到的“经济中心南移”是中唐最显著的经济特征,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化理解:
1. 南移的背景与原因
- 北方战乱破坏:安史之乱(755—763年)及后续藩镇割据(如河朔三镇长期混战)导致北方人口锐减、农田荒废。据《旧唐书》记载,战乱后关中“居人散亡,百不存一”,河南“东至于海,人烟断绝”。
- 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剑南(今四川)、淮南(今江淮)等地未受大规模战乱波及,成为北方士族、平民的避难所,《新唐书》称“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 政府政策推动:代宗、德宗时期,刘晏主持漕运改革,疏通汴渠、邗沟,打造“漕运专线”,确保江南粮食(每年最高达120万石)源源不断运往长安,直接依赖南方财赋维持运转。
2. 南移的具体表现
- 农业:水利与产量飞跃
- 江南兴修大量水利工程,如润州(今镇江)的练湖、湖州的荻塘,稻田面积扩大,出现“畬田岁一收,沃土岁再熟”的双季稻,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 茶叶、桑蚕业成为南方支柱产业,祁门(今安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湖州顾渚山成为贡茶产地,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 手工业与商业:重心南移
- 纺织业:越州(今绍兴)的“越罗”、宣州(今宣城)的“红线毯”名冠全国,扬州成为漕运、盐铁转运中心,“雄富冠天下”。
- 海外贸易:广州设市舶使(714年),中唐后阿拉伯、波斯商船多从南海入港,《唐国史补》记载“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推动岭南经济崛起。
- 人口与赋税:南方反超北方
- 据《元和郡县图志》,810年江南道(今江苏、浙江、福建等)户数占全国37%,远超河北道(17%)、河南道(15%);德宗时,江南赋税已占中央财政收入的60%以上,所谓“赋之所出,江淮居多”。
3. 南移的影响与局限
- 积极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为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铺路;推动南方文化教育发展(如江西、福建科举进士数量中唐后激增)。
- 潜在矛盾:南方赋税繁重,如浙东观察使薛兼训“重赋殖以资军用”,导致860年裘甫起义(中唐后首次大规模民变),反映经济重心南移中的社会压力。
三、总结:中唐与晚唐的分界及核心特征
- 中唐(763—820):聚焦“恢复与转型”,经济上依赖江南、推行两税法,政治上藩镇割据与中央博弈,文化上开启古文运动、新乐府诗潮。
- 晚唐(820—907):走向“衰亡与裂变”,甘露之变(835)、牛李党争(持续至846)、黄巢起义(875)等事件频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社会矛盾激化。
甘露之变作为晚唐宦官专权的极端案例,虽未在中唐部分提及,但中唐宦官掌控神策军(如德宗设护军中尉)的制度,实为晚唐宦官权势膨胀的伏笔,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
晚唐(820年—907年):衰亡与裂变中的帝国余晖
晚唐是唐朝历史的最后阶段,始于唐宪宗遇弑(820年),终于朱温篡唐建梁(907年)。这一时期,唐朝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频发、民变迭起的多重打击下走向崩溃,同时也在文化与经济领域呈现出复杂的转型特征。以下从政治乱局、经济困境、社会动荡、文化余晖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治乱局:皇权崩塌与权力博弈
1. 宦官专权登峰造极
- 神策军掌控与皇帝废立:中唐以来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在晚唐成为左右皇权的核心力量。自宪宗被宦官陈弘志弑杀后,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均由宦官拥立或废黜,形成“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的局面(《资治通鉴》)。
- 甘露之变(835年):文宗联合李训、郑注试图诛杀宦官仇士良,事泄后,宦官血洗长安,屠杀朝臣千余人,“横尸流血,狼藉涂地”(《旧唐书》),至此宦官完全凌驾于皇权之上,皇帝沦为傀儡。
2. 牛李党争与官僚内耗
- 持续四十年的党争(808年—846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科举官僚)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世族官僚)围绕选官制度、藩镇政策等激烈倾轧。武宗时期李党执政,推行会昌灭佛、削弱藩镇;宣宗继位后牛党复辟,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党争耗尽朝廷元气,时人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唐文宗语)。
3. 藩镇割据深化与“五代雏形”
- 河朔三镇世袭化:魏博、成德、卢龙节度使完全世袭,如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家族统治长达42年(822年—864年),“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新唐书》)。
- 中原“骄藩”崛起:宣武(汴州)、武宁(徐州)等藩镇介于南北之间,成为朝廷与河朔的缓冲带,但亦拥兵自重,如武宁军牙将庞勋于868年发动兵变,虽被镇压,却揭开晚唐民变序幕。
- 南方藩镇经济化:江南、剑南藩镇成为财赋来源,但节度使兼理盐铁、漕运,如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募兵聚粮,窥伺浙西”,为后来吴越、南唐等政权奠基。
二、经济困境:重赋与失衡
1. 南方赋税苛重与民生危机
- 两税法的异化:中唐推行的两税法本为简化税制,然晚唐地方官为邀功,“常赋之外,旁议率配”(《旧唐书》),江南赋税较中唐增长30%以上。例如,宣州刺史杨收“重敛以济军”,导致875年王仙芝起义前,江淮“百姓流殍,无处控诉”(《资治通鉴》)。
- 漕运与盐铁专卖失控:漕运依赖江南,但藩镇常截留粮赋,如880年黄巢军逼近洛阳时,江淮漕运断绝,长安“斗米三十千,人相食”(《旧唐书》);盐铁使垄断盐业,盐价涨至每斗三百文(中唐约一百文),迫使百姓“淡食”,私盐贩子(如黄巢、王仙芝)成为反抗主力。
2. 北方经济崩溃与南方畸形发展
- 关中“虚耗”:自840年代起,关中连年灾荒,877年“关内大饥,人相食”,朝廷无粮可赈,依赖剑南、淮南漕运续命。
- 南方“富而不强”:江南虽为财赋重地,但手工业(如越窑青瓷、宣州银器)与商业(扬州、益州“扬一益二”)的繁荣建立在苛税之上,平民“春取橡实,冬煮野菜”(皮日休《橡媪叹》),社会矛盾激化。
三、社会动荡:民变与王朝崩塌
1. 大规模民变频发
- 裘甫起义(860年):浙东农民不堪重赋,裘甫率百人起义,数月内聚众三万,建“大历国”,虽被镇压,却首现“平均”口号:“吾欲使天下均平”(《资治通鉴》)。
- 庞勋兵变(868年):桂林戍卒因久戍不得归,推庞勋为首北返,攻克徐州后拥兵二十万,“南通江淮,北距齐鲁”,朝廷调动沙陀骑兵才将其平定,消耗军费百万贯,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庞勋”(《新唐书》)。
- 黄巢起义(875年—884年):
- 流动作战与政权建立:黄巢率盐贩、农民军转战大江南北,提出“均平”口号,880年攻克长安,建“大齐”政权,称帝后“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资治通鉴》)。
- 破坏力与后遗症:起义军长期流窜,江南“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旧唐书》),唐朝赖以生存的财赋基地被摧毁;同时,各地藩镇借平叛扩张势力,如朱温(宣武节度使)、李克用(河东节度使)崛起为割据巨头。
2. 皇权沦为傀儡与朱温代唐
- 昭宗被囚与“白马之祸”(904年):朱温控制朝廷后,杀昭宗,立哀帝,905年在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屠杀宰相裴枢等朝臣三十余人,投尸黄河,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彻底清除李唐官僚集团。
- 禅代与唐朝灭亡: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建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期。
四、文化余晖:乱世中的多元绽放
1. 诗歌:哀婉与讽喻并存
-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善写朦胧诗,《无题》系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道尽晚唐文人的迷茫;杜牧以史讽今,《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痛斥统治集团腐朽。
- 苦吟派与现实主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代表乱世文人的孤独;皮日休、聂夷中直面民生,《正乐府十首》《田家》等揭露“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残酷现实。
2. 词的兴起与市井文化
- 温庭筠“花间词”鼻祖:其词多写闺阁情思,“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奠定词的婉约风格,与韦庄(《花间集》代表)共同推动“诗余”向独立文体发展。
- 俗文学萌芽:敦煌变文(如《伍子胥变文》)、曲子词流行,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3. 佛教与思想转型
- 禅宗兴盛:中唐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在晚唐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契合乱世士人心态,成为佛教主流,临济宗、曹洞宗等宗派形成,影响后世中国文化甚深。
- 儒学复兴先声:韩愈弟子李翱著《复性书》,融合佛道思想,为宋明理学铺路;啖助、赵匡等“新《春秋》学派”质疑汉唐注疏,开启疑经辨古之风。
五、历史定位:崩溃与新生的过渡期
晚唐的崩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宦官与皇权的恶性博弈摧毁了中央权威,藩镇割据瓦解了行政体系,重赋与民变掏空了经济根基,而文化上的多元探索则预示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唐朝灭亡,但晚唐的藩镇格局为五代十国提供了政治模板,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宋代繁荣奠定基础,文学艺术的世俗化更成为宋元文化的先声。这一时期既是帝国的挽歌,也是中国中世纪向近世转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