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典藏

山西博物院:典藏

山西省博物馆(现称山西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典藏文物逾65万件(组),涵盖青铜器、玉器、壁画、古籍等多个门类,系统展现了三晋大地从史前到明清的文明脉络。以下从镇馆之宝、特色文物、最新展览及参观导览四个维度展开详细介绍:

一、十大镇馆之宝:穿越千年的文明见证

  1. 晋侯鸟尊

    • 时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 出土: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 特色:高39厘米,以凤鸟为主体,尾部巧妙设计为象首,盖内与腹底铸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是晋国始封君燮父的宗庙礼器。其造型融合写实与神话元素,堪称西周青铜艺术巅峰之作。
    • 意义:铭文“晋”字为目前最早的金文“晋”,印证了“桐叶封弟”的历史传说,揭示晋国起源。
  2. 玉组佩

    • 时代:西周
    • 出土:1993年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
    • 特色:由204件玉饰串联而成,包括玉珩、玉管、玛瑙珠等,工艺精湛,是中国同期墓葬中规模最大的玉礼器组合,体现西周贵族“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礼制。
  3. 北魏司马金龙木板漆画

    • 时代: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 出土:1965年大同石家寨
    • 特色:残存5块,以红漆为底,彩绘历代高士、贤妇故事,线条流畅如“春蚕吐丝”,兼具顾恺之画风,填补了北魏绘画实物空白。题记处书法接近楷书,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珍贵资料。
  4. 兽形觥

    • 时代:商代晚期
    • 出土:1976年灵石县旌介遗址
    • 特色:通高22.1厘米,状如蹲兽,盖前端为龙首,后部作兽面,器身饰三层花纹,融合中原与北方青铜文化特征,是商代酒器中的艺术珍品。
  5. 彩绘雁鱼铜灯

    • 时代:西汉
    • 出土: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
    • 特色:鸿雁伫立衔鱼,雁颈与灯体中空相通,可调节灯光方向,鱼身与雁腹储水以吸收油烟,体现汉代环保理念。造型生动,堪称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6. 刖(yuè)人守囿铜挽车

    • 时代:西周
    • 出土: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
    • 特色:通长13.7厘米,车身饰14种鸟兽,车门由受刖刑的奴隶守护,呼应《周礼》“刖人使守囿”记载。全车15处可转动,构思奇巧,是西周贵族生活的缩影。

    yuè 古代把脚砍掉的酷刑。

  7.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 时代:隋代
    • 出土:1999年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
    • 特色:石椁浮雕波斯风格人物、神兽及宴饮场景,融合袄教与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北朝至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8. 侯马盟书

    • 时代:春秋晚期(公元前497年~前489年)
    • 出土:1965-1966年侯马市晋国遗址
    • 特色:5000余件玉片上用朱笔书写盟誓文书,内容涉及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的政治盟誓,是研究春秋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的重要资料。
  9. 龙形觥

    • 时代:商代晚期
    • 出土:1959年吕梁市石楼县罗村镇
    • 特色:通长43厘米,整体呈龙形,周身饰鳄鱼纹、鱼龙纹,造型神秘狞厉,展现商文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是北方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10. 庙底沟彩陶罐

    • 时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3900年~前3200年)
    • 出土:1989年芮城县金胜庄村
    • 特色:高45厘米,红陶抛光,上腹部绘黑色弧线圆点纹,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物,体现原始彩陶艺术的高度成就。

二、特色典藏:多元文化的交融

  1. 宝宁寺水陆画

    • 时代:明代
    • 特色:139幅绢本设色画,分佛教、道教、世俗三类,描绘800余人物,涵盖佛、菩萨、天仙及市井生活场景。画风融合宫廷与民间技法,线条遒劲,色彩富丽,是明代水陆画的巅峰之作,具有“百科全书”价值。
    • 历史:明英宗赐右玉宝宁寺,用于追荐战死将士,抗战期间流离辗转,1955年入藏山西博物院。
  2. 子犯鬲

    • 时代:春秋
    • 出土:闻喜县,早年流失海外,2021年由范季融先生捐赠
    • 特色:口沿铭文“子犯之造鬲”,子犯即晋文公舅父狐偃。与台北故宫藏子犯编钟铭文互证,记载晋楚城濮之战、践土会盟等史实,是晋国霸业的重要见证。
  3. 邓峪石塔

    • 时代:唐代开元八年(720年)
    • 特色:八角形砂岩佛塔,四面雕刻阿弥陀佛、阿閦佛、药师佛、弥勒佛,造型庄重,彩绘保存完好。2017年由台湾中台禅寺捐赠回归,是唐代佛教艺术与净土信仰的珍贵实物。
  4. 北齐娄叡墓壁画

    • 时代:北齐
    • 出土:太原市王郭村
    • 特色:300余平方米壁画,以长卷形式描绘墓主人生前戎马生涯及宴饮场景,人物衣袂飘举,马匹膘肥体壮,展现北齐绘画“简易标美”的风格,被誉为“地下艺术画廊”。
  5. 古籍善本

    • 特色:馆藏古籍12万余册,其中善本5000余册,涵盖宋、元、明、清历代典籍。2025年4月推出“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首次展出50余部古籍,包括傅山批注的《二十一史》、明影抄宋刻本《史记集解》等,体现山西在文献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三、最新展览与动态

  1. 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2025年3月21日-6月5日)

    • 内容:汇集17家博物馆的215件文物,包括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秦公鼎、秦公簋,山西博物院藏侯马盟书等,展现晋秦两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博弈与文化交流。
    • 亮点:设置4处视频展项,通过全息影像复原春秋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动态呈现晋秦历史。
  2.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2025年4月18日-)

    • 内容:展出50余部、近500册古籍善本,包括《尔雅》《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分“晋风淳远”“盛世繁星”等单元,揭示山西先贤的思想精髓。
  3. 瑞相重光——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特展(2024年2月6日-)

    • 内容:首次集中展示唐代五重宝函(石函、木椁、铜椁、银椁、金棺),内藏佛舍利,体现唐代舍利瘗埋制度的中国化变革,被誉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典范”。

四、参观导览与服务

  1.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2. 预约方式:通过“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提前3日预约,每张身份证限约3人。
  3. 导览服务
    • 人工讲解:主馆一层总服务台提供付费讲解(38元/人)及免费定时讲解(上午9:30、10:30,下午14:30、15:30)。
    • 语音导览:微信公众号或官方APP输入展品编号即可收听,支持多语种。
  4. 交通与设施
    • 地址: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西路北段13号,地铁3号线“山西博物院”站直达。
    • 设施:免费寄存柜、轮椅、儿童车租赁,文创商店位于一层、四层,茶舍提供休憩空间。
  5. 展览布局
    • 基本陈列:“晋魂”主题展,分7个历史专题(如“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和5个艺术专题(如“瓷苑艺葩”“翰墨丹青”)。
    • 临时展览:青铜分馆、主馆四层临展厅定期举办特展,如2025年“变局”“晋国垂棘”等。

五、文物保护与创新

  1. 壁画保护:抢救性修复北齐娄叡墓、朔州水泉梁墓等30余座壁画墓,采用“复原性修复”技术,将壁画块拼接为原墓葬空间,如金墓“搬入”展厅,观众可沉浸式体验。
  2. 数字化展示:推出“壁画的平行世界”等数字化展览,通过AR、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如观众可触摸屏幕“穿越”至北朝狩猎场景。
  3. 文创开发:推出“新晋修复师”文物修复套盒、傅山系列文创等,将文物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结语

山西博物院的典藏文物犹如一部立体的文明史,从史前彩陶到明清晋商票号,从青铜礼器到佛教造像,跨越时空,见证着三晋大地的沧桑变迁。无论是晋侯鸟尊的神秘铭文,还是宝宁寺水陆画的宗教宏构,亦或是邓峪石塔的回归传奇,每件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通过“晋魂”基本陈列与年度特展,观众可系统领略山西文化的多元魅力,而数字化与文创的创新实践,则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物背后的文化脉络

以下是山西省博物馆部分典藏文物的详细介绍,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镇馆之宝及重要文物:

晋侯鸟尊(镇馆之宝)

  • 时代: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世纪)
  • 出土地点:2001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晋侯燮父墓)
  • 规格: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
  • 文物特征
    整体造型为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鸟首微昂,双眼圆睁,喙部呈钩状,翅翼收拢,尾部下垂并转为象首,象鼻内卷成器流。鸟背开方口,置虎形提梁,盖钮为一只小鸟。全身饰羽纹、云纹、雷纹等,局部镶嵌绿松石,工艺精湛。
  • 价值意义
    晋侯鸟尊是晋国始封君“晋侯燮父”的祭祀礼器,集鸟、象、虎等动物造型于一体,体现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也是研究晋国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被誉为“晋国之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侯马盟书

  • 时代:春秋晚期(公元前5世纪)
  • 出土地点:1965年山西侯马市秦村遗址(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
  • 规格:共5000余件,多为长18-32厘米、宽2-4厘米的玉片或石片
  • 文物特征
    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汁书写,内容为晋国贵族间的盟誓辞文,记载了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赵简子)与卿大夫、家臣之间为巩固权力、约束成员而订立的盟约。盟书格式包括序文(背景)、主文(条款)、结语(诅咒),字体为春秋时期的晋国文字。
  • 价值意义
    中国现存最早的盟誓文书实物,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关系、文字演变及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龙形觥(商代青铜酒器)

  • 时代: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11世纪)
  • 出土地点:1959年山西石楼县桃花者村
  • 规格:高19厘米,长44厘米,宽13.4厘米
  • 文物特征
    器形独特,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双眼圆睁,两角直立;后端为内凹的弧形口,背部有蘑菇形盖钮,盖面饰卷龙纹。器身两侧遍饰鳄鱼、夔龙、凤鸟等图案,以浮雕与线刻结合,尤其鳄鱼纹在商代青铜器中罕见(学界推测为“鼍纹”,鼍即扬子鳄)。
  • 价值意义
    反映了商代晋西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兼具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青铜文化的特征,是研究商代方国文化及青铜器地域风格的重要实例。

庙底沟二期彩陶罐(新石器时代)

  • 时代: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约公元前2900-2800年)
  • 出土地点:山西芮城县清凉寺墓地
  • 规格:高32厘米,口径16厘米
  • 文物特征
    泥质红陶,侈口,深腹,平底,腹部以黑彩绘制复杂的勾连纹、网格纹及鸟纹,线条流畅,构图对称。器型饱满,彩绘纹饰兼具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
  • 价值意义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与制陶技术,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谱系提供了实物支撑。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组合介绍)

  • 时代: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 出土地点:1965年山西大同市石家寨村
  • 代表文物
    1. 司马金龙墓表碑:隶书刻石,记载墓主生平(司马金龙为北魏重臣,东晋皇族后裔),书法兼具汉隶与魏碑风格,是研究北魏书法演变的重要标本。
    2.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木胎漆绘,残高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正反两面绘制列女、孝子等故事(如“帝舜孝亲”“启母涂山”),线条细腻,色彩艳丽,融合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元素,是罕见的北魏漆器珍品。
    3. 陶俑群:包括骑马俑、步行俑、仪仗俑等360余件,造型生动,服饰多样,反映了北魏早期的军事制度与社会风貌。
  • 价值意义
    司马金龙家族是北魏政权中汉人士族的代表,其墓葬文物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融合的早期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唐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宋拓本)

  • 时代:北宋拓本(原碑为唐贞观七年,633年)
  • 规格:高280厘米,宽110厘米,共22行,每行40字
  • 文物特征
    虞世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此碑是其晚年代表作,记载唐太宗为孔子立庙之事。拓本字迹清晰,笔画遒劲,结构端庄,尽显“君子藏器”的儒雅书风。原碑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现存宋拓本极为珍稀(山西省博物馆藏为“陕本”,又称“西庙堂碑”)。
  • 价值意义
    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典范,对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及儒家文化在唐代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背后的文化脉络

山西省博物馆藏品以“晋魂”为主题,涵盖史前文明(如陶寺遗址文物)、商周方国(晋南地区青铜文化)、晋文化(两周时期晋国文物)、民族融合(北魏至唐宋山西多元文化)等核心脉络,每件文物均承载着山西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摇篮”的历史记忆,尤其在青铜艺术、晋商文化(明清部分)等领域独具特色。

如需了解某件文物的更多细节(如出土背景、学术研究争议等),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