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是量化的还是连续的?
2、宇宙是4维的,还是5维的?
3、如果是量化的宇宙;时间、空间、质量、速度的极限值是?
4、为什么螺旋运动是普遍的?
5、力是什么?本源的力——源力是什么?
6、什么是能量?能量守恒?物体的能量是什么?
7、质量是物体所含的基本量,还是现代物理的多义词?
8、有超光速的粒子吗?如有,相对论还成立吗?
9、什么是量子、电子星球、质子星球、光量子?
10、光量子有最大最小值吗?
11、为什么德布罗意假设是多余的?
12、电子、质子、地球等为什么会有自旋?自旋的能量是?
13、是选择因果逻辑决定论,还是量子力学的统计不定论?
14、有最小的基本粒子吗?如是,夸克、上帝粒子等理论还成立吗?
15、科学基础理论需要的是简明、实践、逻辑、严谨;还是量子力学等神怪论?
一、
定义1:物体的质量就是指物体所含的基本粒子质量之和。光子质量是7E-61g,直径为1E-27 m;光子速度为4.2397056E+8 m/s。宇宙时空是绝对的、量化的。宇宙的最小尺度是1E-33m;最小时间定义为光子以光子速度移动一个元长度的时间:2.35865433675E-36 s。
0.82934842212 E+12 元长度 = 82.934842212公元长度 = 0.82935 E-15m。地球的质量是:5.98E+27 g。地球的直径是:1.2756E+10 mm。而现代物理所说的“电子”,在这里就是指电子星球。其直径大概为:1.06 E+17元长度;其质量为:1.30134E+33光子数。当然,电子星球只是星球中心的一个电子及许多光子组成;相对来说没有地球那样复杂。电子星球中心的负电子对光子的力也类似是距离平方的倒数,类同地心引力。地球有半径、体积,还有大气层、卫星层、再远的虚空等。电子星球也是类同的,电子星球的有效半径大约是1 pm,引力半径是53pm,超过引力半径外的就是微弱的对光子的斥力范围了。电子星球是空心的,有半径为质子半径的中空部分。越靠近电子星球的中空区,对光子的引力就越大,光子的密度就越大。当碰撞打碎电子星球时,密度大的碎块就形成极高频的γ光量子。质子星球在质子半径的球体内布满光子,在质子半径与原子半径的范围区域是对光子的真空斥力区,所以,质子星球亏损的光子团碎块飞离原子后的γ光量子的频率更高。
二、量子、量子的运动
公理1:基本粒子及其量子都在做正则螺旋线运动,具有波长l,频率f,圆柱半径r及螺旋运动速度v的垂直分量波速V =水平分量园切线速度V1。
定义2:在一定体积内包含一些光子的基本粒子团称为量子。
公理2:量子的角动量守恒。
由公理1可知:
tan β = V/V1 = 1 = λ/4π r , β = 45 度角。
所以, 4π r = λ
r = C/4π f, 也就意味着,光量子的频率越高,r值及波长就越小,越接近为粒子;反之,就越像波。
定义3:力是描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物理概念。力是能量的外在表现,能量是力的本质。势能是力*距离,波动能是mV^2。粒子的波动能总是用于平衡源力的势能。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公理3:质量为m的量子在一个波长内的能量恒为:2m C^2
2E = m V^2 + 2m Vp^2 + m V1^2 = Ee + Ep + Eo
m是量子质量为:量子所含光子数* 7E-61g
Ep: 自旋势能或自旋的波动能 m Vp^2 = K2/r1
V: 量子的波速度。
Ee: 量子的波动能m V^2 = h f
Eo: 量子的螺旋势能或切向波动能m V1^2 = K2/r
公理4:如果物体内,左旋的基本粒子质量为mA,右旋的基本粒子质量为mB,则物体的能量为:
2(m A – mB)C^2。
2m Vp^2 = 2*5.98E+24kg * 2.16E+5 m^2/s^2 = 2.6E+30J。
1、
由公理2有:m V r = m V1 r = 常量K,所以,我们有螺旋角动量:
L1 = m V r = P r = m V^2 r/V = Ee r/λ f = Ee/4π f = K,
设:h = 4π K,则有:
当V = C时,Ee = E = m C^2, 所以,m = h f /C^2
K = h/4π
P = K/r = 4π K/λ = h/λ
m C^2 r = K2 = L1 C = K C = Ch1/2
K2是虚心力常数,和库伦力常数有什么关系呢?在速度V不是光速时,K2应该变化,因为只有角动量守恒;
m V^2 r = L1 V =K2, V是不定的。
2、质量为m的半径为R的绕质子星球做自转、螺旋、公转的电子星球
公理4:电子星球绕质心的运动是驻波,周长为波长的整数倍:2π R = n λ。
库伦定律:距离为R的正负电子间有引力F:(单位:N牛顿)
F = K1/R^2,K1 = q^2/ 4πε0 = 2.30708E-28 N.m^2,
L = m V R = K R /r = K n λ/ 2π r = 2K n
所以,电子星球绕质心的轨道角动量是量子化的。
由向心力公式和库伦定律有:
m V^2 / R = K1/R^2
我们有:L V = K1,
a = K1/h1 C 是精细结构常数。
所以,电子星球绕质心的轨道半径、轨道速度是量子化的。
同样有电子星球的波动能:m V^2
Ee = h f = m V^2 = K1/R = m K1^2/n^2 h1^2 = m (a C)^2 /n^2
所以,电子星球绕质心的波动能是量子化的。
同样有电子星球的螺旋园切线波动能:m V1^2
m V1^2 = K2/r = m V^2 = K1/R , => K2 = K1/2n,从而有
m V1^2 = K2/r = K1/2n r,电子星球做螺旋运动的虚心力是
F = K2/r^2 = K1/2n r^2 = h1 V/2 r^2,n为整数,1,2,。。。
所以,电子星球绕质心的螺旋园切线波动能、虚心力是量子化的。
如果n -> 无穷大,V, V1 -> 0, 2m Vp^2 -> 2mC^2,
2m Vp^2 = 2m C^2 – 2m V^2 = 2m C^2( 1– K1^2/n^2 h1^2 C^2)
= 2mC^2( 1 – a^2/ n^2),
F = h1 V/2 r^2可知,V增加,虚心力也增加,最终:F = h1 C/2 r^2。

只好,假设就是这样了。我们有:
2 m1 C^2 = m Vn^2 – (m + m1) Vn1^2
所以,m1 C^2 = m (Vn^2 – Vn1^2) /2 – m1 Vn1^2/2
= m(a C)^2 ( 1/n^2 – 1/n1^2 )/2 – m1 (a C)^2 /2 n1^2
m1 = m(a C)^2 ( 1/n^2 – 1/n1^2 )/2C^2( 1 + a ^2 /n1^2)
由于,m1 C^2 = h f = h C/ λ
所以,
1/λ = m(a C)^2 ( 1/n^2 – 1/n1^2 )/2h C – m1 (a C)^2 /2 hCn1^2
= RH ( 1/n^2 – 1/n1^2 ) –
1/λ = RH ( 1/n^2 – 1/n1^2 )/(1 + a ^2/2 n1^2)
RH = m(a C)^2/2h C
RH为现代物理所说的里德伯常数,由实验数据可知,RH = 1.0967758 E+7 /m,
所以,在n = 1的基本轨道时,
m = 2h C RH /(a C)^2 = 9.104402172 E-31 kg
当从基本轨道跳到第二轨道时,n = 1,n1 = 2
1/λ = 0.82258185 E+7 /m
f = 2.466 E+15 /s,
m1 = h f/C^2 = 1.8181E-35 kg
m1光子数 = m1/7E-64 = 2.6 E+28 个
到此,还是留下了不少疑问。如电子星球的质量问题,自旋问题。轨道跳跃时,吸收的光子数会是多个光量子的集合吗?库伦力受影响(磁场、电场)时的情形?
3、光速C的量子
定义3:通过单位面积 旋向相同的光子数为光通量 f =dn/ds。
E = m C^2 = 1836.152701*9.1093897E-31kg * 8.98755341E+16(m/s)^2
其频率为:f = E/h = 2.268734044E+23 /s
其波长为:λ = C/f = 1.32140868 E-17 m
其螺旋半径为:r = λ /4π = 1.051543613639E-18 m
所以,质子星球绕离质心距离为0.1051543613639E+10元长度的z轴做螺旋运动,质子星球的半径是82.9E+10元长度;并沿着z轴光速飞行。虽然,质子星球的能量很小,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将其加速到光速。主要原因是加速通道很难做到真空,总是充满辐射的光量子;碰撞不可避免。
m V^2
f = 1.673E-37 J /h = 0.25E-3;
λ =
r = λ/4π = 3.2E-3 m。所以,原子核内的基本粒子频率很低;但超光速自旋。
4π ( 5.302368E+16)^3/3 = 6.2445E+50
其质量为:4.6E-10 g
其能量为:
E = m C^2 = 6.2445E+50 * 7E-64kg * 8.98755341E+16 (m/s)^2
其频率为:f = E/h = 5.93E+37 /s
其波长为:λ = C/f = 0.51 E-29 m
其螺旋半径为:r = λ /4π = 0.4E-30 m
所以,电子星球绕离球心距离为0.4E-3元长度的z轴做螺旋运动,电子星球的半径是53E+15元长度;并沿着z轴光速飞行。虽然,电子星球的能量很小,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将其加速到光速。主要原因是加速通道很难做到真空,总是充满辐射的光量子;碰撞不可避免。
Ee = m V^2 = h f = 4.3542355E-18 J
F r = K1/2n r = 2.307E-28/2 *0.265E-10 = 4.353E-18 J
电子的质量为:E/V^2 = 9.0931E-31 kg
电子的能量为:8.2E-14 J
最小的光量子的频率为:(只有一个光子)
f = 7E-64 kg * 8.98755341E+16 (m/s)^2 / h = 0.95E-13 /s。
E = hf = 6.29E-47 J
h f = m C^2 = m0 C^2
有:f = 0.95E-13 λ^3/ 8.3776E-81,
f^4 = 0.95C^3 / 8.3776E-68 = 3.0537E+92,
fmax = 1.322E+23 /s
λmin = 2.268E-15 m,
r = 0.1805E-15 m。
最大光量子的光子数为: 1.39E+36
最大光量子的能量为:8.76E-11 J。最大光量子的质量为:9.73E-28kg
h f = m C^2 = m0 C^2
有:f = 0.95E-13 λ^2 / 1.5708E-54,
f^3 = 0.95 C^2 / 1.5708E-41 = 5.43557E+57,
fmax = 1.758254384E+19 /s
λmin = 1.7051E-11 m,
r = 0.1357E-11 m。
最大光量子的光子数为: 1.852E+32大约为相对静止的电子星球光子数的0.14倍。
最大光量子的能量为:1.165E-14J。最大光量子的质量为:1.296E-31kg。
1立方米的充满光子的质量是多少呢?
m = m0 * 1 m^3 / 0.5236E-81 m^3 = 1.3367E+18 kg
4 п r^3 /3 = 5.98E+24 / 1.3367E+18 = 4.47304E+6
r = 102.213
(三)、源力
1、为什么质子的质量是稳定的?
2、为什么原子核是带正电的?
3、为什么电子会吸引和放出光量子?
4、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5、原子核是如何构成的?
6、为什么原子核存在质量亏损?
7、为什么有4种力?能统一吗?
8、为什么一个自由中子在自然环境中衰变的平均寿命约15分钟?
9、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原理是对的吗?
如果感到我后期文章的一些观点或许是前期文章的结论的反面,请不要奇怪;我的认识也是一个螺旋运动过程!我的理论是属于思感、直觉派理论,但请不要就否认其准确性!客观性!那是我多年追寻神的足迹过程的经验总结。尽管这篇文章只是《超级电脑文章系列》中的第十章,但我已经赋予足够的认真、诚恳;不会胡说八道的。我是一个实在的人,动手能力应是超越我的理论水平;只是囿于条件吧。
一、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根基;是不定论的支柱。如果推翻了,那么量子力学的大部分内容都要崩溃,也导致现代物理的很多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崩溃。那么,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是生硬的从自然的不确定性原理推导出来。说真的,我是相信因果决定论;所以,自然是极力反对不定论的。我必然会鸡蛋里挑骨头;但我会尊重实验数据的。
1、自然的不确定性原理:
例子1:光量子在频域上是确定的,有频率、波长、能量、光速C、包含的光子数:m= h f /C。但光量子在时空域上不确定;既是光量子在时空域上是无限的循环,是永动机式的。不确定的只是不知光量子的运动起于何时,来自何方;要往何处,终于何时!而在任何时刻的能量是固定的,E = hf = m C^2 。 在任何时刻的动量是固定的,
P = mC。如果我们设立了参照系坐标;那么,在任何时刻的位置都可由正弦波函数得出;也就是由螺旋运动参数方程得出。
例子2:如果一个粒子的运动轨迹是时域有限的,就假定是一个方波轨迹吧。那么,粒子运动就有固定的宽度、高度、时间等。但,通过傅立叶变换到频域,描述粒子运动的波是无限个的,即频率是无限个的。
2、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微观客体从来就不会同时具有位置坐标和动量坐标,或不如说两者都没有,这些变量或属性只是通过各自的测量过程才制造出来。经典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认为,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两个不对易的力学量(比如位置和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精确地确定其中一个力学量的同时,必定不能精确地确定另外一个力学量。不确定性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
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后面有介绍:光子之间的力比起光子与电子之间的力差了约10的40次方。所以,测量光量子跟测量电子会差天地之远!当测量光量子时,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将不再成立!所以,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是片面的,不能证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成立!
爱因斯坦认为,测不准原理违背了确定性。测不准原理认为粒子的位置x与对应动量p不能同时测量,这个说法与客观世界的确定性不容。爱因斯坦等人1935年提出的EPR佯谬认为:如果AB两个粒子是孪生的,可以同时准确测量A的位置和B的动量,而从B的动量又可以推出A的动量,等价于说可以同时确定A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爱因斯坦等人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对于EPR佯谬的持续研究催生出了量子纠缠的概念,人们认为利用量子纠缠,是有可能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的。最近的理论研究进一步给出了这一问题的定量描述,在观测者拥有被测粒子“量子信息”的情况下,被测粒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依赖于被测粒子与观测者所拥有的另一个粒子(存储量子信息)的纠缠度的大小。当它们处于最大纠缠态时,两个不对易的力学量可以同时被准确测量,此时经典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将不再成立。
3、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爱因斯坦设想,一个装满了光量子的箱子,在一个光量子飞出的同时用时钟记录光量子飞出的时间。在光量子飞出之前和飞出之后,称量箱子的质量。通过相对论的质能关系:E= mC^2,只要确定了损失的光量子的质量,就可以算出光量子的能量。这样,就可以同时确定光量子的能量和时间,从而破坏了时间-能量不确定性关系。波尔却是用广义相对论来反驳的。由于时间-能量不确定性关系的确是错误的!因此,广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
如果时间-能量不确定性关系是对的,那么会推导出在微小的时空中,极短的时间会出现巨大的能量。能量还守恒吗?目前,我们的时空并没有这种发现啊。如果有,这世界早就乱套了。我们的身边随时会出现巨大的能量,可能吗?就算有,去哪了?正因为量子力学的胡说八道,推出了许多怪理论。
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那只可怜的猫就应该相应地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状态不确定,直到有人打开盒子观测它。这严重违反常识!
薛定谔希望达到下面目的:“看吧,如果你们将波函数解释成粒子的几率波的话,就会导致一个既死又活的猫的荒谬结论。因此,几率波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结果是有物理学家调侃地说到薛定谔:“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那些说薛定谔不懂量子力学的人没错,但谁能说自己懂量子力学呢?既然这样,量子力学理论应该放弃!
如何才能剔除“观测者的意识”这个让人惶恐不安的参量呢?不存在同时通过左右缝的电子,也不存在又死又活的猫,波函数也从没有塌缩,在那个过程中,整个世界和电子一起进入了叠加状态,一个世界里的电子通过了左缝,另一个世界里电子通过了右缝。那只猫也是一样,没有又死又生,而是一只死,一只生!从此多世界理论出笼!晕啊!一个比一个生猛!
那么,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现代物理的说法:当说到粒子在空间的位置是无可精确地被测定时,意味着我们假定粒子是一无限小的质点。而若要无限精确地测定一个波的频率或波长,则这个波必须是在空间无限扩展的。具体测量一个波的波长,在实验上采用“拍”的方法。假设观察一个“拍”所需时间为1/dv,所以。“至少要看到一个拍”所需时间为:dt> 1/dv ,也就是:dt dv > 1。也就意味着,要无限精确的测准频率,就需dv -> 0,亦即是dt ->无穷大,就需花费无限长的时间。由此,还可推出:
dx dλ = λ^2, dx dp > h, dt dE > h 等关系式。
在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就是电子、光子;光子的直径是一个元长度,也就是1E-27m。所以,“假定粒子是一无限小的质点”这句话就错了。基本粒子有时候就在自转或圆周螺旋运动,比如电子星球绕质子的质心的螺旋圆周运动;空间自然是有限的,时间上倒是无始无终的;它们有频率、波长等。所以,“而若要无限精确地测定一个波的频率或波长,则这个波必须是在空间无限扩展的。”这话也是错的。具体测量一个波的波长或频率等,实验上肯定不会只有采用“拍”的一种方法。如果,只是以一种实验方法去论证宇宙,不是坐井观天吗?到此,我总算明白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只是证明了人类当前的仪器测量的不确定性。
结论: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理论都是错误的。
二、现代物理的归宿
在量子物理学中,两个带电粒子是通过交换虚光子而互相吸引或排斥?那,什么是虚光子?为什么两个电子一个发出虚光子,一个吸收虚光子会相互排斥?现代物理是无法解释的,对于这些非逻辑的产物,只能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或者,引进“场”的概念。那什么是“场”,场是物质吗?即使这样还是无法解释什么是虚光子?虚无的概念迷惑人啊!我深切感觉到现代物理科学家的痛苦与郁闷。
现代物理的最大问题还是在质量、能量的概念上;我不清楚现代物理如何能从质能公式推导出质量就是能量的结论。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经典物理的观点: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但对于现代物理来说,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能量、力应该属于“意识”的范畴,那难道说物质也是“意识”?
到今天,弦论出场;现代物理开始走向唯心论。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正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佛境界!晕倒!
可能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异于空,空异于色。好了,好了;好就是了,了就是好。我们世界上的事与物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
缘起缘落尽流水;
假为真来真亦假;
结论:现代物理已经终结,更名为现代佛学分支。
三、基本粒子之间的源力
儒家:修心养性,中庸之道,顺天安命。
道家:修心修身,天人合一,逆天改命。
佛家:修心明性,看破放下,阿弥陀佛。
1、源力与意识
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思感在粒子与星河中穿梭。
浩瀚的宇宙啊!
我知道您是绝对的静止参照系,
但我无法感知你的边界,您的中心!
相对于您,人生只是一刹那!
我的意念力还不够强大,但我还是坚定的寻找真理!
。。。。。
2、源力、旋转力线、电磁场。
源力是来自于正、负电子;是内禀的,是永恒的,是不增不减的。基本粒子,从而能量、物质也是恒为常量,是内禀的,是永恒的,是不增不灭的。电子具有本源的能量mC^2,光子具有本源的能量2mC^2,必然是处于运动之中。电子是力之源,除非在远离物质的真空中;才会以光速C的波速螺旋运动。否则,电子会吸引一些光子成为电子星球或质子星球;它们的运动方式有3-4种:自旋、螺旋、绕质心的圆周运动、大圆周螺旋运动。如图1.
电子到空间中的任意点P的连线称为源力线或电力线,电力线起始于正电子或结束于负电子。点P的源力F遵循库伦定律, E =F/q 为点P的源力强度(电场强度)。点P的切线方向反映该点的源强方向,单位面积通过的电力线的疏密反映源力强度大小,E = dN/dS。电力线是非闭合曲线,电力线不相交。 绿色符号标识的是矢量。
在单位面积通过任意曲面的电力线条数称为穿过该面的电通量ф,显然有:dф = E • dS, S方向的规定:闭合曲面—向外为正;非闭合曲面—凸为正。
公理5: 以速度V运动、电量为q的电子在空间任意点P会产生对在P点的运动电子的旋转力C^2 qB(磁力)。
C^2q B = V × F,F为q电子到P点的源力。如果在P点有旋转力C^2 qB;那么在P点以速度V运动的电子会受到旋转力变换的源力f,f = qV × B 。B为P点的磁力线强度。磁力线是闭合环线,不同的磁力线不相交。
旋转力是虚力,只是在对运动电子时才会转化为洛伦兹源力。如果在空间P点有电力线和磁力线通过,那么在P点上以速度为V的运动电子受到的源力为:F = q (E + V ×B ) (1)(洛伦兹力公式)
安倍力是大量带电粒子的洛伦兹力的叠加。如果电流元Idl的体积内电子密度是ρ,截面积是S,含电子数为N个;那么我们有:
Idl = Q dl/dt = Q V= ρS q dlV = NqV。
F = Idl × B = N q V × B = Nf (2) (安倍力公式)
有关电磁场方面的知识就不多说了,网上资源很多。我认为源力、旋转力的传输是瞬时的、是超距的、是超光速的。
1)、正负电子对的运动分析
正、负电子星球对常见于原子中。质子星球以接近光速自转并以缓慢的波速前进,在图1中,我们假设质子星球的质心是参考系。电子的直径只是约为0.8E-27 m,所以,我们将电子看作一个质点,其自转是不会产生磁力线的。那么,电子星球绕质心有一个螺旋圆周运动,我们分解为2种圆周运动:螺旋运动中绕虚心的速度V1的小圆周运动; 螺旋运动中向前的以波速V前进的波动,等效以速度V的绕质心的圆周运动。其实,电子星球还有一种垂直纸面向里或向外的大圆周螺旋运动;分析电磁感应时就要用到了。
2)、磁矩、力矩
图1(a), 磁矩 μ = i S n, 方向与电流i方向满足右手螺旋关系。n为磁矩方向的单位矢量,S是回路面积。均匀磁场中:∑F = 0,M =μ× B;非均匀磁场中:磁力线方向沿Z轴,强度随Z的变化为:dB/dz,合力:
Fz =μ● dB/dz = μcosθdB/dz = μzdB/dz,μz =μcosθ 为μ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
我们知道力是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F = d(mv)/dt。而力矩则是引起角动量变化的原因:
M = r × F =r × d(mv)/dt =dL/dt。
3)、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
图1(b)中, 由前面1)、的分析可知,电子有大、小圆周2种运动;每个圆周运动必定对应一个磁矩。电子的电量是q,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速度方向相反;所以,电流 i = - q/dt = -q V/2πr。
磁矩 μ = i S n = - qV πr^2/2πr = - qL /2m = -γL (3)
由前面的公理2,我们知道电子星球、质子星球、光量子的内禀螺旋角动量是常量K = h1/2。现代物理却假设这是电子的自转角动量,真是荒谬可笑。所以,电子以速度V1的螺旋小圆周运动角动量是h1/2,其磁矩是:
μ1 = -γ L = -γh1n1/2, n1磁矩方向是大圆周的切线方向,是随电子运动大圆周不断改变方向的,但值不变。由电子螺旋运动引起的磁相互作用是产生精细结构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有左旋、右旋2种螺旋运动,所以有:
μ1 = ±γ L = ±γh1 n1/2 = ±μB /2 (4)
μb = γh1 = α(q R1)/2 称为波尔磁矩。R1是第一波尔半径,q R1是原子电偶极矩,α是精细结构常数。上式说明磁相互作用至少比电相互作用小两个数量级。
当有一个外磁场存在时,B的方向就成为参考方向的z轴;这样,电子轨道平面的方向就有参照了。如图1(c),轨道角动量L垂直于轨道平面,它相对于磁场方向(定义为z)的角度α决定了轨道平面的方向。 量子力学对波动方程的“暴力破解”,我一直很惊讶。其结论是:电子轨道角动量是量子化的,有:
L = ( l( l + 1 ))^0.5 h1 n l = 0,1,2…. (5)
将此量子化条件代入磁矩及其在z方向投影的表达式有:
μ = -γ L = - ( l( l + 1 ))^0.5 μb (6)
μz = -γ Lz = - mlμb ml = 0, ±1, ±2….±l (7)
对给定的主量子 n, 有 l 个不同形状的轨道(l); 确定的轨道有(2l +1)个不同的取向(m l ); 当n、 l 、m l 都确定后,就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状态。
我还没仔细研究量子力学关于轨道角动量及磁矩的结论。如果说,我在前面给出的电子星球的轨道(大圆周)角动量:L = m V R = n h1 只是量子力学在z方向的一个投影;那么似乎没矛盾。史特恩-盖拉赫是空间量子化最直接的证明,它是第一次量度原子基态性质的实验。
假若电子自旋的磁矩类似于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则为:
μ1 = -γ L1 = - ( s( s + 1 ))^0.5 μb = - 3^0.3μb/2 s = 1/2
μ1z = -γ L1z = - msμb = ± μb/2 ms = ±1/2
L1在任意给定方向z上的分量只有两个: ±h1/2
自旋量子数只能取两个值: ms = ±1/2
这2式与实验不符,量子力学只好进一步假设:电子的磁矩为一个玻尔磁子,即为经典数值的2倍。这样,就有:
μ1 = - 3^0.3 μb (8)
μ1z = ±μb (9)
似乎与实验吻合了。
前面已经指出了“电子自旋的磁矩”是错的;也论述了(4)式的正确性;即μ1 = ± μb /2 是对的。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公式:μ1 = - ( s( s + 1 ))^0.5 μb 的正确性,从而怀疑公式(5)的正确性。
难道科学理论就是动不动就假设吗?至于说可由狄拉克相对论量子力学严格导出,我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 即使证明了,也是使用不少假设条件的。量子力学这样玩,有意思吗? 对于(9)式,我倒是可以做简单的数学证明,而无须假设!我们知道μ1 = ±μb /2是随电子大圆周运动不断改变方向的,但值不变;其方向总是垂直于电子轨道磁矩。μ1z是μ1在z轴上的投影,当z轴在电子轨道平面上时;你可以想象一下的。μ1在z轴的左、或右半个圆周的各条切线上,不断投射到z轴;得到的是同号的μ1z。那么,很显然要用0--π的积分,有:
μ1z = ± μ1 ∫ cosθ dθ = ± 2μ1 = ±μb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结果只是证明了:
1)原子在外磁场中的取向呈量子化;
2)氢原子在磁场中只有两个取向即 ms = ±1/2
3)电子螺旋角动量是h1/2,z轴上的螺旋磁矩投影为:μ1z = ±μb
4)、原子的合成角动量、磁矩
电子的轨道磁矩μ,电子的螺旋磁矩μ1;电子的总磁矩μj;有左、右旋之分。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 = n h1,
电子的螺旋角动量L1 =h1/2,电子的总角动量:
J = L + L1 = h1(n^2 +1/4)^0.5 j = h1 (4n^2 + 1)^0.5/2 j

电子的轨道角动量是从:2πR = n λ = n 4πr,m V r = K = h1/2 推导出来的:m V R = 2 m V n r = n h1。
而电子的螺旋角动量总是h1/2,但有左、右旋之分。并且,电子的螺旋角动量是绕着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旋转的。
所以,合成的电子角动量也是绕着电子的轨道角动量L旋转的。当有一个外磁场存在时,B的方向就成为参考方向
的z轴;这样,电子轨道平面的方向就有参照了。如果L是垂直于z轴时,显然Lz = 0; Jz则如图2(b)所示。反之,
如果L是平行于z轴时,显然L1z = 0;
Jz = L = ± n h1;无论怎样,我们总是有:
tan a = (h1/2)/nh1 = 1/2n。
说实在,我一直想弄清楚量子力学是如何将电子轨道角动量公式:
L = ( l( l + 1 ))^0.5 h1 n l = 0,1,2…. 捏造出来的。至今,对我来说这还是一个迷。
磁矩在均匀外磁场中受到一个力矩的作用:M =μ×B。此力矩将引起角动量的变化。M = dL/dt =μ×B,
考虑到μ = -γ L ,我们有:
dμ/dt = -γdL/dt = -γμ×B = -ω×μ
拉莫尔进动: 力矩将使磁矩绕外磁场的方向旋进。
拉莫尔进动的角速度和角频率: ω = γB,Vl= ω/2π
表明:在均匀外磁场中,一个高速旋转的磁矩并不向B方向靠拢,而是以一定的角速度ω绕B进动, B的方向与ω的方向 一致。如图2(c)我们知道电子的合成磁矩:μj = μ + μ1 = -γ( L + L1 ), μj在z方向的投影μjz是无法直接计算出来,往往是 通过实验测量。但在下面的情形倒是可以推论: 1、 L垂直于z轴;这时,μjz = -γ L1 = ± μb 2、 L1垂直于z轴;这时,μjz = -γ L = ± n μb 郎德因子g =(测量到的μjz,以μb为单位)/(角动量在z方向的投影,以h1为单位) ,g只是量子力学为奏数据而捏造出来的物理量;意义不大。实测的g = 2.00232,实际情形是, 直到1927年弗莱塞 (Fraser)发现银、氢和钠原子的轨道角动量在z轴的投影约为零;斯特恩-盖拉赫实验才被归因于自旋(真实的是电 子的螺旋运动)。g实验数据不是2,只是说明轨道角动量在z轴的投影并非完全为零吧;既是L几乎垂直于z轴。 量子力学 生搬硬造,搞出的g、(5)式;可能会解释了一些实验。但在兰姆位移、双光子跃迁问题上;还是 要傻眼。还原子核的自举能,傻蛋吧。要知道相对静止的质子星球其波速很低,产生的磁场约为零啊。波速低, 意味着质子星球螺旋半径r很大;也就是质子星球的螺旋角动量方向变化非常缓慢。那么,质子星球与电子星球的 螺旋角动量方向一致吗?我不知道。不过,即使是同方向;而质子星球的质量是电子星球的1836倍,也就意味着 其螺旋磁矩绝对值要小1836倍。 科学理论应该是严格的,即使是有了大量的光谱实验数据,也不要乱来啊。我看还是应该回到波尔、经典物理 时代吧;重新反思!附图(3)。 ![]()
本节到此,后面将从另一个角度——源力分析,来描述电子吸收、放出光子的机理。将论述光谱的精细结构、 光电效应、碰撞散射、原子结构、4种力的统一等。总之,现代物理有很多正确的地方,但胡说八道的也多了点。
3、光谱的精细结构
现代物理认为电子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光谱精细结构的根本原因。
电子自旋假设:电子不是一个质点,它存在一种内秉的运动——自旋,相应地有自旋角动量h1/2和自旋磁矩。
那么,按定义;电子的自旋磁矩应是:μs = ±μb/2 。可这与实验不符。没法,量子力学又来一个假设:μs= ± μb 。嗯,终于成功了。
类似,自旋角动量h1/2同样存在于光量子、质子等基本粒子中。那么,这些基本粒子都在做超光速自转?真的吗?我怎么感觉到是小孩在梦中画画啊。
如视电子为半径r= 1E-16 m的绕自身轴线旋转的带电小球,则当其角动量为ћ/2时,表面处的切向线速度将大大超过光速!?V= ћ/2mr~= 5.8E+11 m/s 。嗯,是光速的1931倍;可能吗?在我的理论中,电子的半径约为r= 0.4E-27 m,那么就是光速的4.83E+14倍了。
量子力学的解释:电子的自旋不能理解为像陀螺一样绕自身轴旋转,它是电子内部的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在经典物理中找不到对应物,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以,不能用经典的观点和理论描述电子的自旋,只能用相对论量子力学进行描述。太搞笑了,晕倒!
前面的公理2已经说明了基本粒子的内禀螺旋角动量守恒。基本粒子总是做螺旋运动,所以有波的属性。前面也证明了基本粒子的内禀螺旋角动量K就是h1/2;也证明了德布罗意假设;也证明了总是垂直于电子轨道角动量L的电子螺旋角动量h1/2在z方向的投影是h1(当L垂直于z轴时)。有兴趣可到新浪博客搜《第十章星球电子》。因为,电子轨道角动量L与电子螺旋角动量相互垂直;所以,图1(a)中 U = 0。电子自旋角动量与轨道角动量的相互作用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的狄拉克经验公式就不一定对了,图1(b)。其实,朗姆位移已经说明经验公式有毛病;最后,又搞个量子电动力学出来。好烦,垃圾理论懒得看。基础都不行,整天玩耍微积分,波动方程,虚空中理论有意思?为何电子能吸引光子呢?那自然是有力的存在。关于,光子与电子之间的力;量子力学中“屁话”我都没找到;难道不应该反思?整天高高在上,绝对正确;不外是浪费人类资源。从质量、能量、源力、物质、意识等等概念,要对现代物理重新理顺一遍,很烦啊。
质量为m的光量子其能量为2mC^2。光量子是做螺旋运动,有园切线分速度V1,向前的波速V,V = V1 =C;波动能mV^2 = mV1^2 =mC^2。所以,光量子的速度本来就是超光速的 =2^0.5 C;光速C只是光量子速度在向前方向的分速度——波速。由于能量守恒,所以,以波速C运动的粒子是不可能有自转的!当粒子,比如电子星球受到束缚时;其波速只是V = C/137;由于能量守恒,2mC^2的大部分能量就成为电子星球的自转能;电子星球以接近光速自转。量子力学试图想象电子以远超光速自转,自转轴与公转轴有一个夹角(类似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有一个夹角);从而自转角动量与轨道平面角动量有一个非90度的夹角;从而建立现在的量子力学理论。那真的是空中楼阁,错的离谱!
下面,就从力的角度来推论光谱的精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