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字东野,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享年63岁。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苦吟著称,情感真挚,语言凝练,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被誉为“诗囚”。孟郊与贾岛齐名,同为苦吟诗人,并称“郊寒岛瘦”。
困顿人生
·孟郊出生于唐代中期,祖籍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他的家庭虽然不是显赫的世家,但也算书香门第。孟郊自幼聪明好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曾在洛阳和长安等地求学,这段时期,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比如:韩愈、张籍等。这些文友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和动力。尽管生活困苦,孟郊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不断创作诗歌。
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中第,这使他在仕途上备受挫折,生活也颇为困顿。直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得中进士,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极大的安慰。然而,溧阳县尉的职务并没有改变他贫困的生活,他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孟郊晚年的生活依然困苦,但他对诗歌的热爱从未减退,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代表作品
《游子吟》是孟郊的代表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关怀,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科后》是孟郊的另一首经典之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对比,展现了诗人中举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孟郊个人的成功和喜悦,也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奋斗和期盼。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怨别》是孟郊描写离别之情的一首诗,通过对秋风、泪水、哽咽、思绪和明月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哀愁和思念。诗中运用了“飒飒秋风”、“含情两相向”、“心曲千万端”等生动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最后一句“天涯共明月”不仅描绘了离别后的思念,还通过“明月”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即使身处不同地方,但心灵依然相连的美好愿望。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总结
孟郊的诗歌以苦吟著称,他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力求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这种苦吟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也影响了后世的许多诗人。另外,他还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孟郊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