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项目!上位机与PLC通讯

大家好,我是华山自控编程朱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下我之前设计的入门项目——工件正反面识别及角度测试系统

系统功能

首先,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工件正反面,测试工件旋转角度。这些任务是由PLC来控制工件传送、启动拍照以及上位机。当拍照完成后,数据会被传送给PLC。

硬件配置

系统的硬件配置包括相机和PLC。大恒U2、U3以及千兆网相机均适用于该系统。而三菱全系列PLC也都能够适配。

综上所述,这个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工件识别和测试,并且可以与多种不同型号的相机和PLC相兼容。

系统的开发设计总体

系统的开发设计总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窗体设计,需要掌握C#基础内容、线程和任务应用、文件读写、泛型、工程参数管理等知识点。

第二个方面是PLC通讯,需要讲解上位机与下位机实现通讯的全过程,以及三菱PLC通讯的简易方法等。

第三个方面是机器视觉,需要掌握图像采集、图像ROI、模板制作、匹配定位等相关知识。

系统所用的软件包括C#和halcon。C#是上位机主流编程语言。halcon则是一款用于机器视觉开发的软件,可以进行图像处理、识别、定位等多种功能。

该系统知识点包括C#,PLC通讯 及机器视觉很多基础内容,可以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数据采集,工件图像识别,产品参数管理等很多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这个项目难度不大,适合初学者,通过这个项目了解上位机编程方

面很多知识,特别适合作为PLC工程师转行上位机编程的入门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学习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入手C#,机器视觉方面的编程,掌握三菱全系列PLC的快速通讯方法,为我们做大型项目的程序架构搭建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以下是视频讲解:

实战项目!工件正反面识别及角度测试系统【专为PLC工程师定制】

文章如果对你有用,麻烦点赞,评论~
最近很多小伙伴找我,说想要一些学习资料,然后我根据自己从业二十年经验,精心整理了一份「上位机编程入门到高级教程+工具包」,点个关注,限时分享给大家,以下是领取入口:

点击领取上位机编程全套入门教程+工具https://s.pdb2.com/pages/20230307/CnORDNt9HimMjNS.html

  • 0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 回答1: 用 sklearn 库中的 KMeans 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后,可以使用 Matplotlib 库进行可视化。可以使用 scatter 方法绘制数据点,并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别。代码示例如下: ```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 进行 KMeans 聚类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kmeans.fit(X) # 绘制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kmeans.labels_) plt.show() ``` 其中 X 是待聚类数据,n_clusters 是聚类数量。 ### 回答2: k-means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在机器学习中应用广泛。sklearn库中提供了k-means算法的实现,同时也支持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用户观察聚类结果并进一步分析。 在sklearn中,通过导入sklearn.cluster中的KMeans类来使用k-means算法。在使用KMeans类前,需要指定算法参数,如簇类数量、初始质心位置等。具体参数配置可参照官方文档进行设置。 针对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展示,sklearn提供了多种方法。以下介绍两种常见的可视化方法: 1. 绘制散点图 将聚类结果用散点图进行可视化是一种常见方法。在绘制散点图时,通常根据聚类簇别,对不同数据点进行颜色编码,以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区分不同类别的数据点。代码示例: ```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聚类簇别结果保存在labels中 # 聚类中心位置保存在cluster_centers_中 # X为原始数据 for i in range(n_clusters): plt.scatter(X[labels == i, 0], X[labels == i, 1], s=30, label='Cluster %d' % (i+1)) plt.scatter(cluster_centers_[:, 0], cluster_centers_[:, 1], marker='*', s=200, label='Centroids') plt.legend() plt.show() ``` 2. 绘制决策边界 决策边界用于划分不同聚类簇别的区域,相邻区域的簇别不同。通过绘制决策边界,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不同聚类簇别的分布情况。代码示例: ```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airwise_distances_argmin # 聚类簇别结果保存在labels中 # X为原始数据 def plot_kmeans(kmeans, X, n_clusters=3, rseed=0, ax=None): 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X) # 绘制决策边界 ax = ax or plt.gca() ax.axis('equal') ax.scatter(X[:, 0], X[:, 1], c=labels, s=40, cmap='viridis', zorder=2) # 绘制聚类中心 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radii = [cdist(X[labels == i], [center]).max() for i, center in enumerate(centers)] for c, r in zip(centers, radii): ax.add_patch(plt.Circle(c, r, fc='#CCCCCC', lw=3, alpha=0.5, zorder=1))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random_state=0) plot_kmeans(kmeans, X) plt.show() ``` 无论是绘制散点图还是绘制决策边界,k-means聚类的可视化展示都能够为用户提供全局性的聚类结果,方便用户进一步分析和探索数据。 ### 回答3: 机器学习中的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可用于将数据点分成不同的类别。在scikit-learn(sklearn)包中,我们可以使用KMeans类来实现K均值聚类算法,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到该算法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生成一些数据。在这里,可以通过使用make_blobs函数生成随机的数据点,并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我们可以使用KMeans类对这些数据点进行聚类分析。在KMeans类中,我们可以设置聚类的数量(也称为k值)和迭代次数(max_iter)。例如,我们可以设置k值为3,迭代次数为100,并使用fit_predict函数进行聚类,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其所属的簇中。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matplotlib库来可视化聚类结果。对于二维数据,我们可以使用散点图来显示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我们还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簇,使得结果更加直观。在二维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plt.scatter函数来绘制散点图,使用不同的颜色为不同的簇分配不同的值。我们还可以使用KMeans类的cluster_centers_属性来显示每个簇的中心点,用不同的标记区分每个簇的中心点。 总之,通过使用sklearn kmeans聚类可视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作原理,并更好地理解每个数据点所属的不同簇。此外,该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k值和max_iter值,以便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华山自控编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