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估区的空间范围划定到数据准备的技术流程
· 指标提取、模型运算到评估结果呈现的完整流程图解析
· 各流程步骤的重要性与衔接
水源涵养量
2.1.方法概述:水源涵养量用于衡量生态系统通过截蓄降水、增强土壤渗透以及补充地下水所增加的水资源量。
2.2.收集降雨和蒸散发数据:
通过遥感或气象站获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降雨和蒸散发数据。
2.3.计算地表径流:
利用水量平衡方法估算地表径流,尤其是高降雨区域。
2.4.计算各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
将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水源涵养量相加,得到整体水源涵养能力。
3.土壤保持量
.1.土壤侵蚀原理
介绍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重点介绍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3.2.土壤流失方程
介绍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与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3.3.降雨侵蚀力因子
介绍降雨侵蚀力的主流计算方法和研究现状。
3.4.土壤可蚀性因子
介绍土壤的颗粒组成和有机碳,以及如何采用EPIC模型来计算
3.5.坡长坡度因子
3.5.1 数字高程模型(DEM)简介
3.5.2 坡长坡度因子(地形因子)公式的构建
3.2.3 基于DEM的坡长坡度因子提取
3.6 植被覆盖因子
3.6.1 基于ENVI5.3软件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3.6.2 旱地植被覆盖因子计算
4.防风固沙量
4.1.方法概述:
利用修正风力侵蚀方程(RWEQ)计算固沙量,衡量生态系统通过降低风力侵蚀对防风固沙的贡献。
4.2.步骤说明:
计算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使用气象数据确定气候因子(WF),根据土壤成分计算土壤可蚀因子(EF)和土壤结皮因子(SCF)。
4.3.计算潜在和实际风力侵蚀量:
代入相应的参数,得出潜在和实际风力侵蚀量。
4.4.计算防风固沙量:
二者的差值即为防风固沙量。
5.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
5.1.方法概述:
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用于评估区域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使用Marxan选址运算模型计算。
5.2.运算模型:
使用Marxan软件的选址模型,依据约束条件进行迭代计算,得出各区域的保护优先级和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该指数是0至1的连续值,值越高表示保护价值越大。
5.3.步骤说明:
5.3.1 选择指示物种和数据准备:
根据历史数据选定指示物种,确定每个物种的分布区域。
5.3.2 设置约束条件:
为各物种分布设置保护目标,限制保护成本阈值等条件。
5.3.4 运行Marxan模型:
进行100次迭代运算,生成每个区域的不可替代性指数,数值越高表示该区域对物种保护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越强。
树谷学苑 gong众号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