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生态环境评价中的【植被类型图】制作比较难?制作流程是什么

最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于2022年1月15日发布,2022-07-01正式实施,新导则颁布后,要求生态现状评价内容中基本图件构成包含: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工程平面图、调查样方、样线、点位、断面等布设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植被类型图、植被覆盖度图、归一化植被指数图、生态系统类型图、土壤侵蚀图、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等。

更详细教程:ArcGIS遥感解译生态现状评价制图专题:土地利用、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类型、水系图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生态环境评价的植被类型图制作比较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数据获取困难:植被类型图的制作需要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或实地调查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技术支持。

  2. 植被类型复杂:自然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多样且复杂,不同的植被类型可能在遥感影像上表现相似,难以区分。

  3. 技术要求高:制作植被类型图需要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软件,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经验。

  4. 动态变化:植被类型会随着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而动态变化,这增加了准确制作植被类型图的难度。

  5. 尺度问题:不同的项目和研究可能需要不同尺度的植被类型图,尺度的选择和处理也会影响制作的复杂性。

制作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需求分析:明确项目的需求,确定需要的植被类型和精度要求。

  2. 数据收集:获取相关的遥感影像、地形图、气象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

  3.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

  4. 植被分类:使用遥感软件进行植被分类,可以选择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方法。

  5. 实地验证:通过实地调查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必要时进行修正。

  6. 图件制作:将分类结果导入GIS软件,进行制图和输出。

  7. 报告编写:撰写生态环境评价报告,解释植被类型图的制作过程和结果。

需要具备的基础包括:

  • 遥感技术基础:了解遥感影像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 GIS技术基础:熟练使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制图。
  • 生态学基础:了解植被生态学,能够识别和分类不同的植被类型。
  • 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能力,以处理和解释数据。
  • 实地调查能力:能够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和验证工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