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问题
我们所实施的计划与最终目标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随着时光流逝,你也在逐渐失去一些什么
个人感悟
1、快乐的源泉来自家人,取决于你对时间,精力,能力的分配;
2、成功的公司之所以失败,因为是人管理的,因为投资在了可以很快见成效的事情上面,这是短视的决定/选择: 外包自己的业务出去,最终外包公司变得强大起来,而自己却事情了做基础事情的能力
3、对于每一个人也一样,短视的决定/选择也会带来恶果。
时光在流逝,而你失去了什么
1、如果一个企业一直都忽略投资新业务,直到它需要新的收入源泉和利润源时才注意到这一点,那就为时过晚了。企业没有为未来而投资,所以要面对不幸的后果。
个人理解” 其实人也一样,当你感觉你的转变迫在眉睫时,其实已经有些晚了。
下面的实例,意在表明如何让行动与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抓住实现目标最重要的行动。个人理解: 作者核心想说的内容了—— 如何维护家庭、朋友亲密关系。作者最后会通过”你是被雇佣干什么的“来突出本章核心观点。
ps: 老实说,作者书中章节的结构感觉不太清晰,需要细细想想,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一、你给孩子投资了什么
1、大量数据表明,孩子出生头几个月,对其智力发展非常重要。《干扰课堂》中研究表明,孩子听人说话最重要的时候是出生的第一年里。
孩子出生后30个月内听到的单词量,与他们长大后的表达,阅读理解,考试等方面表现有很大关系。与简单的对话相比(比如、;把牛奶喝完),另一种交谈方式——父母面对面和孩子说话,有时完全用成人的,复杂的语言——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家庭外包的悲剧:只关注孩子获得的资源,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外包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那些“外包商”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们也不愿意了解,他们只是让你看到那个外包的表面成绩,而具体的生产过程,孩子快乐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别的启发?……这些都是你擅长的,但你放弃了。
二、奶昔杯被雇佣来做什么
观点:很多公司开发的产品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完全从公司的角度开发产品,没有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也一样,只考虑自己需要什么,没有考虑对别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这个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之所以要买产品和服务,是因为我们需要买的产品和服务来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导致购买某种产品的机制就是:我需要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产品可以帮助我达到目的。
例子:快餐店想增加奶昔的销量
通常的方案:给用户发调查,通过询问等方式收集信息
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们生活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时,才会雇佣奶昔?
于是观察研究变成了:
1)人们什么时候买奶昔
2)穿什么衣服来
3)一个人来吗
4)买奶昔的时候还买了其他东西吗
5)买后,是在餐馆吃还是打包带走
6)买奶昔是干什么用的
7)如果没有奶昔,会用什么代替
统计记录后发现:
几乎一半的奶昔是早上卖掉的;
来买的人几乎都是一个人;
只买了奶昔;
几乎所有人都打包带走;
于是,有了大概的故事情节:
A:所有顾客一大早都有同样的事情要做,开很久的车上班,路上很无聊,所以想让路途上的时间变得有意思;他们当时没有饿,但他们两个小时后,就是中午时段,肚子肯定会饿。想来想去,比较来比较去,首选了奶昔。
B:中午和晚上,奶昔还被雇佣去做完全不同的工作。典型的爸爸,工作很忙,与孩子一起,各自点各自喜欢的东西。但一般情况下,爸爸吃完了,孩子还要玩/吃奶昔好长时间,于是爸爸们通常会变得不耐烦。
那么改进奶昔的方案:
A:早上的奶昔更粘稠些,这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吸完;把奶昔的分售机摆在更前面的位置,节省上班族的时间
B:中午或晚上的奶昔,奶昔做小一半,没那么粘稠,孩子们可以更快吃完。
三、以”被雇佣来干什么“思维考虑问题
比如如何做某件产品的广告推广
四、学校被雇佣来干什么
孩子们不再厌学、辍学,期望从学校获得什么,或者为什么来学校
1、结交更多朋友
2、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如果一个学校一味靠学习比赛,其实也意味着,无论你多优秀,只要考试不行,就不会产生成就感; 哪怕考试很行,名列前茅,但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那NO.2及其排名之后的孩子又会有多少满足感呢?
如果一个孩子不断在学校获得的只有挫败感,那么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就不难理解了?
五、你是被雇佣干什么的
我们终生都要被雇用做一份重要的工作——做别人的配偶。可是,你被雇来做什么的?为妻子提供经济支持吗?代替老公做家务吗?不要只给你认为对方想要的东西,弄清楚伴侣需要什么,协助对方完成,你会发现彼此更相爱了。如果对方的需要你始终不提供,她就会弃你而去,去找能给她真正需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