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一名电子初学者致科技学院院领导的一封信

前些日子,科技学院开展了《我为科院献良策》的党员献策(包括预备党员)的活动,看罢了通知,很是欣慰。能为科技学院领导有这样的心思高兴。这献良策的政策是下放到年级党员手里了,看到那良莠不分的党员提出的各个“良策”大多是什么别停电停水饭菜物价高之类的小事情,不知道在他们献策时有没有想到,你说这些不算问题的问题那些院领导会去关注吗?

 


提交献策单时,我有意识的看看了看别人的“良策”,偶有几个提的还像些良策的建议。当时,我也没啥提出些高见良策来,因为,我不知道校领导是在走一个形式,还是真的有意识有心来关注科技学院的发展。要想把科技学院真正的发展好走向独立学院的最前沿,我觉得良策还是有很多的,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一本戏。而真正要实施还是需要院领导的共同努力地。


我是电子专业的,一直再关注软件和电子行业有幸读到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的创始人 周立功先生的新浪博客。读罢,感触甚深,真的能为国家有这样关注教育关注电子人才培养的企业家高兴和自豪。然而,周工的博客,值得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值得每一个大学领导,每一个大学老师的深思。在引导学生学习在学校建设方面周工一直迈在了企业和大学的最前沿。当然还有,李开复,覃彪喜,和我学网的一批专家,南方的老树,21ic  ,csdn学生大本营等等论坛里面的爱心学者专家也一样在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然而在这里面,周立功先生作为一名知名企业家是做的最好的了,(当然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一些企业家)。我在这里大力宣传周立功不是因为他给了我什么好处,而是因为他作为一名企业家却这样的真正的把大学和企业连接起来的事迹让我感动,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在现在这种大学生就业状况严俊的形势下,中国更需要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在这里我呼吁更多的企业家来加入周工的行动中来。

下面是他博客的连接,我不再多说了。您点击打开即可了

他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armfans

下面是周公博客其中的2篇:希望学校也能引进该模式

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题片:“3+1”创新教育之路(2009-04-25 16:23:45)标签:东华理工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宁波大学 教育   分类: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 
    何为“3+1”创新教育模式?

    即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 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1”创新教育模式的教育理念——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

    就是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3+1”创新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

    ⑴ 培养在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零适应期”本科生;

    ⑵ 培养在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优良素质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

    ⑶ 通过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与后续教育,为学生今后成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要实现上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必须克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脱节”的弊病,形成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实验班+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教学平台;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企业要求对接,培养出校企无缝连接的“零适应期”优秀本科生。

“3+1”创新教育通过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确保其与产业需求的一致性。它将这种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在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及学生的能力培养为评价尺度,促进“教与学紧密结合”、实现“教得好和学得好的完美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完美融合”。

    根据“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教育创新理念,“3+1”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从大一开始就严格按照“3+1”高校联盟制定的四个阶梯培养规划,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课程为层次传授知识,就像用砖块建房子,“3+1”创新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驱动、能力为目标,框架式结构建大厦。通过工程项目的融合,将一个较为精确的专业知识系统框架立体的展现在一群初学者面前,从而改变了学生学而不知所用,学习为了考试,考完不用、考完就忘的现象;学习无目的、被动学习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的、有目的的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学习。

    通过工程项目的嵌入,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绚丽多彩的就业前景,如:工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品质管理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FPGA工程师、集成电路工程师、WinCE软件工程师、Linux软件工程师、逻辑电路设计工程师、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市场工程师、自动化仪表工程师、过程控制工程师、数控系统工程师等。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和专长进行选择,进而进一步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从兴趣不大到兴趣大增,从老师、家长要我学,彻底变成我要学、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

    中央教育电视台就“3+1创新教育”改革采访了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王祖麟教授,详见:

       创新教育之路(1) 

       创新教育之路(2) 

       创新教育之路(3) 

       创新教育之路(4) 

   

    后记:

    在3+1创新教育实验班里,王祖麟教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和他青年时期在工厂里当过学徒、钳工的经历分不开。1977年10月,通过自学的王祖麟考上了江西冶金学院自动化专业,1982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7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7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奋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是企业为招不到高素质人才而发愁,“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2006年4月9日王祖麟教授创办了3+1创新教育实验班。 

    3+1创新教育实验班运用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联合办学、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的改革思路,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有了飞速提高。在2006年4月9日,江西理工大学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了探索大学本科教育的新模式。 

    在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先后已有西安邮电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宁波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加盟,实践证明:3+1创新教育实践是成功的。


野梦卯兔20090503  13:28

 

 

 

“3+1”创新教育模式聚合高校与企业的力量
(2009-04-27 00:13:36)

标签:就业 求职 江西理工大学 创新教育 周立功 广州 教育 分类: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
 《科学时报》 (2008-10-14 B1大学周刊) 作者:袁建胜

 

  没有重点大学雄厚的实力、巨额资金投入和精英人才培养的高端定位,也没有高职院校具有极强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生产优势以及庞大的技术工人需求市场,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西理工大学“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提供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一个真正的班
  “1,2,3,4!”每天早上7点,江西理工大学操场上总是准时出现一群学生,绕跑道慢跑1000米。操场上虽然不乏锻炼的学生,但这些同学整齐的队伍、嘹亮的口号,总是能引来别人关注的目光。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江西理工大学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

  王慎明和徐书兵今年刚刚从这个实验班毕业,下学期将前往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谈起自己在实验班一年多来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依然激动不已。

  王慎明自称曾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别人看来多彩的大学生活于他来讲却显得有些枯燥,听课、吃饭、睡觉、看书,日子过得就像自己课堂上学的计算机程序,有着固定的程式,鲜有意外发生,生活平淡到乏味。

  “我原先都不怎么说话的。”从健谈的王慎明口中说出这样的话,让人感觉多少有些难以置信。

  进入大三,王慎明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觉得自己如果没有改变,出路将不乐观。大三上学期,他进入江西理工大学“3+1”实验班的预备班,跟着班主任王祖麟教授学习。不到一年后,通过考核的王慎明成为实验班的正式成员。

  进入实验班后,每日晨跑、上课前同学轮流5分钟演讲、下课后同学轮流带领大家回顾前一天所学的知识、下午半小时英语主题对话;每周一次专题讨论、体育锻炼、英语原声影院,日程虽然紧张,却让王慎明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不仅锻炼身体,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真正学到了东西。”王慎明的同学徐书兵说。

  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满堂灌式的老师集中授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同学面前工作台上齐全的研发设备,老师在工作台之间悠闲地踱步,看着同学们亲自动手进行各种工程项目研发,遇到问题就与同学讨论,比较普遍的问题就发动全班参加。

  软件、硬件、调试、论文写作,同学们之间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团队合作取代了单打独斗。“这是一个真正的班,在这里,同学们来自电类相关专业,既是同学、又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通过各种交流与合作互相督促学习,让每一个人都在集体中迅速成长。”徐书兵说。

  转眼一年过去了,第二届实验班的28位同学毕业时顺利进入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只有“不成器”的王慎明和徐书兵去泰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第一届实验班的同学经过短短一年的工作,就成为就业单位的技术骨干。

 

  没有合格,谈何优秀?

  2001年,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王祖麟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来的是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立功,在招聘员工时他看中了王祖麟的一个学生,想要招进公司做研发工程师。

  但该学生其时已经签约另一家公司,这让王祖麟颇有些为难,周立功得知这个消息,当即驱车由广州赶到远在赣州的江西理工大学。当时毕业生违约改派另一家用人单位须缴纳违约金3000元,在与王祖麟和学生商议并征得同意后,周立功承担全额违约金,终于“抢”到了这个自己满意的毕业生。

  “这件事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学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不仅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也难。”王祖麟说。

  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是主营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公司,近年来智能化是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乃至家用电器的发展趋势,嵌入式系统获得广泛的应用,周立功公司也因此迅速扩张,目前共雇用工程师780位。

  事情的另一面是,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步履维艰,在电子工程项目研发方面,高校知识系统的相对落后与企业的现实需要产生了脱节,特别是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导致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不强,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到正式工作之间的过程过于漫长。

  “在科技迅速发展,创新成为时代主题时,作为最大的创新群体的工程师队伍,却出现了短缺现象。现在更是就业难和人才荒并存,企业招收合格的工程师已经不容易,谈何优秀的工程师!”王祖麟。

 

  零适应期

  自2001年初次建立联系,王祖麟开始与周立功公司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模式依然处于企业捐助、学校培养的阶段。周立功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与处于高校教学第一线的王祖麟一样,深感目前工程师的全面短缺并非简单的企业捐助就能够解决问题。

  2006年4月9日,江西理工大学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周立功“3+1”创新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协议书》,同年9月,由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30名通过选拔的大四学生组成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

  该实验班由周立功公司捐助30套研发系统和相关教学设备,由江西理工大学提供教室,并给予实验班计划单列班地位,在保证学生前三年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阶段全面与企业合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校方派教师到周立功公司参加相关培训,周立功公司也定时派遣工程师到江西理工大学授课。实验班采取小班式教学,既保留老师讲授,又增加学生提问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兴趣,启发式、互动式、小班化、案例式是实验班教学的主要特征。

  学生考试也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设计、制作、编程与调试几个方面,考试时间根据需要由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允许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以任何方式查找资料、轻声讨论。考试的对象也由个人转变到团队,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意识。

  2008年,周立功公司再次捐助江西理工大学另一批可供30个人的教学班使用的研发系统和相关教学设备,从大三开始,江西理工大学电类各专业的同学,可以先利用课余时间,在预备班进行适应学习,进入大四通过选拔再进入正式的实验班学习。
  “一开始我们的目的还是要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企业对应届生的培训阶段直接搬到学校里来,校企无缝联接培养‘零适应期’的本科生。”王祖麟说:“但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更加重要。”

  晨跑、演讲、专题讨论、英语对话等等各项内容被逐步加入到教学中来,“3+1”模式也由最初简单的3年加1年,深化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方位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据王祖麟介绍,周立功“3+1”创新教育模式是适用于所有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移植到任何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目前已有宁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创办了类似的实验班,周立功公司也成立了专门的大学计划事业部,进一步开展与各高校的合作。

 

  不是高校一家之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历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举的旗帜,普通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与高职院校又有怎样的不同?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刘政教授认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多的是订单培养模式,即企业提出具体要求,并给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合格技术工人。

  “我们如果采取和高职院校同样的校企合作模式,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将丧失本科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刘政说。

  在他看来,本科普通高校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的技能,也要同时具备创新意识乃至人文素养,即全面发展的人才——工程师与技术工人的区别,就是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定位区别。

  刘政介绍说,目前本科高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前三年进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最后一年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传统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班级容量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学校发现最后一年的学习效率实在不容乐观。

  “本世纪初开始,江西理工大学就一直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3+1’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刘政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3+1’班面向的是学校内所有与电相关的专业,如果能推广到学校里更多的自然教学班,那意义就不只是探索了。”

  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刘政说,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并非是高校一家在内部就能解决的,比如大学生的实习,之前很多学校归相应的部门管理,管理部门通过行政命令,指定企业接收大学生前来实习。“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并不热心,大学生实习问题大多是通过私人关系解决的。”刘政说。

  刘政认为,校企合作同样是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其毕业生的适应领域应该更广、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应该更全面。但目前如何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瓶颈。

  “‘3+1’班出来的学生,就业面并不狭窄,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让毕业生在电子、通信、家电等领域的企业都有发展前景。”刘政说:“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参与,并非高校一家之事。              

 

野梦卯兔20090503 13:31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