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Oracle数据库中的锁机制与性能优化
在Oracle数据库环境中,锁机制是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控制的关键因素。然而,锁的使用也可能带来性能瓶颈,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Oracle中的锁类型,特别是闩锁(Latch)的“自旋”机制,并通过实际测试对比使用绑定变量和不使用绑定变量的程序性能差异。
闩锁“自旋”机制
闩锁是一种锁类型,而锁是序列化设备,会抑制系统的可扩展性。如果目标是构建在Oracle环境中可良好扩展的应用程序,就必须寻找减少闩锁使用的方法。
像解析SQL语句这样看似简单的操作,也会在共享池的库缓存和相关结构上获取和释放数百甚至数千个闩锁。当一个会话持有闩锁时,其他会话可能需要等待。在多CPU机器上,如果闩锁不可用,会话会进入“自旋”状态,即不断尝试获取闩锁。这是因为上下文切换(从CPU上被踢出再重新调度到CPU上)成本较高,所以会话会留在CPU上不断尝试,而不是休眠放弃CPU。
以下是获取闩锁的伪代码:
Loop
for i in 1 .. 2000
loop
try to get latch
if got latch, return
if i = 1 then misses=misses+1
end loop
INCREMENT WAIT COUNT
sleep
Add WAIT TIME
End loop;
逻辑是尝试获取闩锁,失败则增加未命中计数。如果多次尝试都失败,会话会休眠一段时间,唤醒后再次尝试。这意味着获取闩锁的成本不仅包括“测试和设置”操作,还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