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可解释性-树结构可视化

 

       在算法建模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用测试集的准确率与召回率衡量一个模型的好坏。但在和客户的实际沟通时,单单抛出一个数字就想要客户信任我们,那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摆出规则,解释模型。但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规则模型,一些黑盒模型(比如神经网络)有着更高的准确率,但是无法给出具体的规则,无法让普通人理解和信任模型的预测结果。尤其当模型应用到银行业等金融领域时,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是机器学习模型是否值得信任的重要考核标准。我们需要告诉业务人员如何营销,告诉风控人员如何识别风险点,而不仅仅告诉他们预测的结果。一个预测表现接近完美、却属于黑盒的人工智能模型,会容易产生误导的决策,还可能招致系统性风险,导致漏洞被攻击,因而变得不安全可靠。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解释器来解释黑盒模型,并且这个解释器必须满足以下特征:

可解释性

要求解释器的模型与特征都必须是可解释的,像决策树、线性模型都是很适合拿来解释的模型;而可解释的模型必须搭配可解释的特征,才是真正的可解释性,让不了解机器学习的人也能通过解释器理解模型。

局部保真度

既然我们已经使用了可解释的模型与特征,就不可能期望简单的可解释模型在效果上等同于复杂模型(比如原始CNN分类器)。所以解释器不需要在全局上达到复杂模型的效果,但至少在局部上效果要很接近,而此处的局部代表我们想观察的那个样本的周围。

与模型无关

这里所指的是与复杂模型无关,换句话说无论多复杂的模型,像是SVM或神经网络,该解释器都可以工作。

除了传统的特征重要性排序外,ICE、PDP、SDT、LIME、SHAP都是揭开机器学习模型黑箱的有力工具。

  • 特征重要性计算依据某个特征进行决策树分裂时,分裂前后的信息增益(基尼系数);
  • ICE和PDP考察某项特征的不同取值对模型输出值的影响;
  • SDT用单棵决策树解释其它更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
  • LIME的核心思想是对于每条样本,寻找一个更容易解释的代理模型解释原模型;
  • SHAP的概念源于博弈论,核心思想是计算特征对模型输出的边际贡献;

模型可解释性-SHAPE

模型可解释性-LIME

模型可解释性-树结构可视化

 

目录

决策树概述

测试数据集说明

树可视化方式一

树可视化方式二

树可视化方式三


决策树概述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二叉树(最多有左右两个子树)的机器学习模型。决策树遍历训练数据并将信息浓缩为二叉树的内部节点和叶节点,从而学习训练集中的观测值之间的关系,这些观测值表示为特征向量x和目标值y。(注:向量为粗体,标量为斜体。)

决策树中的每个叶子都表示特定的预测结果。回归树中输出的预测是一个(连续的)值,例如价格;而分类树中输出的预测是(离散的)目标类别(在scikit中表示为整数),例如是否患有癌症。决策树将观测分为具有相似目标值的组,每个叶子代表其中一个分组。 对于回归而言,叶节点中观测的相似性意味着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很小;而对于分类而言,则意味着大多数或所有观测属于同一类别。

任何一个从树根到叶节点的路径都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决策节点。在训练过程中选出特定的分割点后,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