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史、儒生的孤独和伟大

先秦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尊敬鬼神的存在,但是认为鬼神不会对人世有很大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人自身。

所以当时儒家的理想,基本上是从如何修养自身着手,设计了一套以“礼”为基础的人与人交往的原则规范,希望能够通过建立起这样一个规范的社会,来达成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人幸福和睦的生活的理想。

但是先秦这套理论体系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强调人自觉、主动的提升自己的修养,克服不良的欲望。
由于人性存在弱点,这样是很难的,人总是自然的倾向于好逸恶劳之类的不良习惯的。
包括皇帝和官员,归根究底也都是凡人,仅凭自觉是难以确立这套规范的推广的。

因此,董仲舒就融入了天人感应这个天罚理论,确保了存在“天”这种神秘力量对“不道德”行为的威慑。
这样理论的缺点就弱化了,所以儒家真正开始强势起来。
这也是我以前提到的,宗教的一个特性,即惩罚(其他包括戒和理想国,对应儒家的德或者礼,和三代之治)。
儒家信仰的正面激励则来自于“史”,也就是很多人不惜死,因为可以名留青史,这样要素就全了。
于是,儒家自汉代开始,有了宗教性,这也可能是儒家能够成为后世中华的精神支柱的原因之一。

儒生的孤独,就来自于正面激励的不确定性
名垂青史是一个激励,就是当你觉得一个人苦苦支撑的时候,你的信念动摇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精神慰藉。
有了史,即使当世之上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那又怎么样?
后世的人会理解我,会支持我,会赞赏我,此时此刻,后世的人与我同在,他们可以跨越千年的时空,给予我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来看一看文天祥,这位留给历史舍生取义的宏大气概的英雄,也曾对自己的信念发生过怀疑,在面临死亡威胁和元朝的利诱时,也并非全无恐惧。
让我们读一读他那首的不朽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主人翁的出身、处境、气氛、形势、命运,我们看到了绝望、毁灭、孤独与恐惧,但在最后两句里,这首诗突如其来的写下两句话,这两句话改变了整首诗的悲郁,也为读者们凝聚了空前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信仰而言,儒家的永生是精神上的,所谓“丈夫有三不朽也,立德、立功、立言”,而这三不朽的载体,全在于“文”,在于“史”,在于人的传承,而不在于天,不在于神。
因此,当一个儒生面临自己的一切都可能被磨灭,就像自己从未存在过一样,他将再也找不到可以共同承担的肩膀,自己的子孙再也无法见证祖先的光荣,那种痛苦、那种巨大的无助与悲凉,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支撑。
儒家相信天地间存有浩然正气,但是明白不能要求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圣人,这太难。
所以每个儒生都知道,自己可能会成为历史的弃儿。而当自己被历史抛弃后,却依旧坚持信念的人,是孤独而伟大的。

在写出《过零丁洋》后不到一年,受尽苦难的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后,他写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诗,其中即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
这句“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点出了儒生的悲壮。

文天祥最终没有逃避,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从头到尾完全可以不死,历代以来每一个人都知道,在那个情境下,他绝对可以选择不死,但他还是坚定的死了。
而他的死,带来了民族的重生。

从《衣带赞》,我们知道,他面对着怎样的孤独,而这样巨大的孤独又怎样反衬出一个人精神上的伟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