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eclipse下的OPhone的HelloWorld程序工程结构。下面根据本实例来介绍一下OPhone(Android)平台的基础知识。
一、Android应用
1.Android应用指基于Android开发,编译,运行在Android平台的应用。这种应用在编译阶段被打成一个jar包,以.apk结尾,包内包含了所有运行阶段需要的代码与资源,其中主要分为三块:描述文件AndroidManifest.xml、代码段和运行时资源。 src文件夹为代码,res为运行资源,包括图标界面字符串。
2.AndroidManifest.xml介绍
代码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oms.hello"
android:versionCode="1"
android:versionName="1.0.0">
<application android:icon="@drawable/icon"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ctivity android:name=".HelloOPhone"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pplication>
</manifest>
AndroidManifest.xml是Android应用的描述文件,它描述了该应用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各个元素。
A.包名(package):指定本应用内java主程序包的包名。当没有指定apk的文件名时,编译后产生程序包将以此命名。本包名应当在Android系统运行时唯一。
B.认证(certificate):指定本应用程序所授予的信任级别,目前有的认证级别有platform(system)、shared、media以及应用自定义的认证。不同的认证可以享受不同的权限。
C.权限组(permission-group):权限组的定义是为了描述一组具有共同特性的权限。
D.权限(permission):权限用来描述是否拥有做某件事的权力。Android系统中权限是分级的,前分为普通级别(Normal),危险级别(dangerous),签名级别(signature)和系统/签名级别(signature or system)。系统中所有预定义的权限根据作用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级别。对于普通和危险级别的权限,我们称之为低级权限,应用申请即授予。其他两级权限,我们称之为高级权限或系统权限,应用拥有platform级别的认证才能申请。当应用试图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做受限操作,应用将被系统杀掉以警示。系统应用可以使用任何权限。权限的声明者可无条件使用该权限。
E.权限树(permission-tree)权限树的设置是为了统一管理一组权限,声明于该树下的权限所有者归属该应用。系统提供了API,应用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添加。 PackageManager.addPermission()
F.使用权限(uses-permission):应用需要的权限应当在此处申请,所申请的权限应当被系统或某个应用所定义,否则视为无效申请。同时,使用权限的申请需要遵循权限授予条件,非platform认证的应用无法申请高级权限。
G:SDK(uses-sdk):标识本应用运行的SDK版本。高兼容性的应用可以忽略此项。
H.application:application是Android应用内最高级别(top level)的模块,每个应用内最多只能有一个application,如果应用没有指定该模块,一个默认的application将被启用。application将在应用启动时最先被加载,并存活在应用的整个运行时生命周期。因此一些初始化的工作适合在本模块完成. Application元素有许多属性,其中:“persistent”表示本应用是否为常驻内存,“enable”表示本应用当前是否应当被加载。
<application android:icon="@drawable/icon"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ctivity android:name=".HelloOPhone"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pplication>
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运行时模块的定义都作为本模块的子元素。当运行时模块被调度时,如果应用没有启动,将首先启动应用进行初始化,然后调度对应模块。
I.activity:activity是application模块的运行时子元素,标识了一个UI。除了application,一个应用可以声明并实现零至多个其它运行时模块,activity也同样。activity也包含了许多定义它工作状态的属性,其中:“name”是必须的,它指定了该activity所在的文件名,如果该文件所属包不同于该应用的包名(即本描述文件的最开始处),那么名字前面需要加入所在包名。activity通过增加intent-fliter来标识哪些intent可以被处理,同时intent也是调度activity的主要参数。
J.receiver:receiver也是application的运行时子元素。receiver通过增加intent-fliter来标识它需要接受哪些intent。当收到intent后,receiver将根据不同的intent进行不同的处理。当一个Intent发出后,所有注册了该intent的receiver都将会收到,系统会根据receiver在系统中的注册次序顺序发送。当一个receiver处理完该Intent后,系统才会向下一个receiver发送。当一个receiver有多个未接收的intent时,将按照intent发送的次序顺序接收。
在本实例中,intent-filter如下: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K.service:service也是application的运行时子元素。Service属于后台模块,启动后将长时间运行,除非停止该service或所在应用进程被杀死。
L.provider:provider也是application的运行时子元素。它继承于ContentProvider,是对该应用管理的用户数据的结构化接入,是基于数据库操作方式的封装。如果应用允许外部应用访问/管理它的用户数据,provider是Android平台提供的最佳方式。
M.activity-alias:顾名思义,是已有activity的别名。
N:uses-library:标识应用启动所必须的共享库。
看得很枯燥了,接下来来看轻松直观的代码段和资源。
(本文参考:Android应用及应用管理简介 邹伟 http://www.omsdn.net/article/show/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