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包藏着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当如今的我们只能看着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甚至是儿女们快乐地过着“六一”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坐下来,静静地回想一下自己儿时的画面呢?不同的年代的人拥有不同的儿时记忆,我们选择将60,70,80年代的童年罗列出来,冠以“比拼”之词,并非真要分出高下,只是希望在对比中呈现出一个更为全面,更为丰富多彩的童年记忆。 大比拼之一:动画片 动画片,永远是儿时记忆中最鲜艳的一抹色彩,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画人物,那一幕幕多变的动画场景,还有那扣人心弦的动画情节,牢牢地抓住了每个孩子的心,以致成年以后还有很多人在聊天时对它们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选出几部不同年代的经典动画,看看究竟哪部是你心中的最爱。 60年代的代表——《大闹天宫》,《神笔马良》 《大闹天宫》可称得上是国产动画片的第一个经典,所有镜头都是人工手绘,手绘画稿近七万张。没有现代的特技、电脑和数字技术,历时近两年的鸿篇巨制凝聚了老一辈动画工作者的所有心血。那个腰间束着虎皮裙,手舞金箍棒,神采奕奕,勇猛矫健的猴王成就了人们心目中永远的齐天大圣形象。 图片说明:大闹天宫
《神笔马良》是木偶片大师靳夕的作品,在他制作出这部经典动画作品之时,那个被现代青少年崇拜之至的“日本动画之神”手冢治虫才刚刚起步。这篇动画的故事也许我们已经无法再完全记起,不过马良惩恶扬善,机智过人的形象却牢牢刻在那个时代的孩子心中,而那只神奇的毛笔也成为当时每个孩子的梦寐以求之物。 图片说明:神笔马良 70年代的代表——《蓝精灵》,《聪明的一休》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动画片《可爱的蓝精灵》和那些头戴白帽的蓝色小精灵,在70年代受到所有当时少年儿童的喜爱。它的主题歌也一度成为孩子口中随时哼着的曲子,而随着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一起被我们记住的还有那个大反派的名字——格格巫。 图片说明:蓝精灵 “咯几咯几,咯几咯几……”这个声音你不会不记得吧?聪明的一休,被称为70年代最聪明的小孩。我们太熟悉他了,当我们都已长大了,他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和尚。他教会了我们善良、同情弱者、爱动脑筋,一次次斗智,一个个谜题,有逗笑也有感人的情节,好看而又有教育性。其经典的口头禅:休息,休息一会儿成为众多孩子模仿的对象。 图片说明:聪明的一休 80年代的代表——《猫和老鼠》,《圣斗士星矢》 80年生人没看过《猫和老鼠》的估计屈指可数,在彩色电视刚刚开始普及的年代,《猫和老鼠》适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是孩子,很多家长也成为它的忠实观众。在《猫和老鼠》的世界里,有的是无穷无尽的创意和千奇百怪的奇思妙像,不过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猫永远是老鼠的手下败将”。 图片说明:猫和老鼠 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星云锁链!钻石灰尘!听到这些喊声你不会陌生吧,也许当年的你还曾模仿动画里的镜头比划过这些招式。《圣斗士星矢》无疑是80年代最火的一部动画,也是漫画搬上银屏最为成功的作品。即使漫画早已翻烂,孩子们在看这部动画时依然热血沸腾,而对于他们来说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每天片尾曲响起的时刻。 图片说明:圣斗士星矢 大比拼之二:零食 孩子除了玩之外最大的嗜好是什么?当然就是吃了。大鱼大肉他们不感兴趣,零嘴小食才是最爱,哪个孩子不曾因为偷吃零食挨过教训?哪个孩子不曾在放学后与同学冲向路边的小摊?哪个孩子没有他最好的那一口?当你现在长大成人,甚至为人妻为人父时,你是否曾经还会梦到幼时那纯粹的“口舌之快”而在枕头上留下一大串“哈拉子”呢? 60年代的代表——爆米花,糖葫芦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时最受欢迎的魔术师!每当这个“魔术师”来时,就会有一群孩子闹着喊妈妈回家拿原料,然后就坐着看“戏法”。“砰”一声巨响之后,轻烟腾起,爆米花出炉了,四周响起的是孩子的一片欢呼声。 图片说明:爆米花 糖葫芦当然不是60年代的专利,但问起60年生人印象最深的零食绝对只能是糖葫芦。蒙牛整天播着“酸酸甜甜”的牛奶广告,殊不知论起酸中带甜的鼻祖那还就是糖葫芦,糖葫芦无论是外形还是口味都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它无疑将是最能长久地保留在人心里的零食之一。 图片说明:糖葫芦 70年代的代表——泡泡糖,冰棍 还记得这个名字么——大大泡泡糖?一个长得很像包子的小男孩嘴里吹了一个比他的脑袋还要大的泡泡,而且泡泡糖本身是一半白一半红,如果能两根一块吃就能吹很大很大的泡泡,虽然现在泡泡糖早被各种口香糖所代替,不过作为一种可以“玩”的零食,泡泡糖应该还是能在各位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吧。 图片说明:泡泡糖 这里的冰棍说的可是纯粹的冰棍,加点糖,兑上水,放到冰箱里,几个小时后整块地拿出来。接着或咬或舔,不一会儿便消灭干净。至于以后5分钱一根的赤豆冰棍和一角钱一根的绿豆冰棍那都算奢侈品了。记忆中,每到炎炎午后,一个光着膀子,推着自行车的老师傅便会在街头巷尾吆喝起来,那一嗓一嗓的喊声和木板的敲击声也许比冰棍本身更让我们魂牵梦绕。 图片说明:冰棍 80年代的代表——果丹皮,棉花糖 果丹皮其实就是普通的山楂制品,却在8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时至今日依然销路不错。它的流行也许仅仅在于它的结构,长条条,可以满足孩子嘴上始终叼这东西的习惯,一层层,很多孩子喜欢将果丹皮拉开吃,也是满足了他们多动调皮的需要吧。 图片说明:果丹皮 棉花糖是最不可思议的小吃.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在资源匮乏的60年代,这样的零食真是“善莫大焉”,于是乎,每到礼拜日,公园里到处可见孩子捧着棉花糖笑嘻嘻的模样,不过一会儿,就可以从他们的脸上,手上,身上到处找到沾着的糖浆。 图片说明:棉花糖 大比拼之三——儿歌 儿歌也许比动画和零食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拥有属于他们的儿歌,人们一直会奇怪为何春晚上还会出现那么多老掉牙的歌曲,其实每首歌响起也许都会触动一群人心里那最柔软的一块深处。 60年代的代表——《一分钱》,《嘀哩嘀哩》 《一分钱》《小鸭子》都是著名儿歌创作者潘振声的作品,他自己曾说:“《一分钱》超过《卖报歌》,《嘀哩嘀哩》敢和《黄河大合唱》比美!”确实,这两首儿歌在当时的传唱程度比之今日流行歌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年的孩子就是这样快乐地学会了拾金不昧的良好品德。 70年代的代表——《小燕子》,《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70年代,哪个孩子没有在做游戏时唱起过这首歌呢?“小燕子,穿花衣……”70年代,哪个幼儿园的上空不是飘荡着这样的旋律。70年代的儿歌让人感觉更为抒情,更为亲切。 80年代的代表——《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雪绒花》 80年代的流行的儿歌以影视作品主题歌和外来作品为主,“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看着电影流完泪的同时,两首歌曲也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上。80年代的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更多变化,感情更富有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