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目标受众范围愈发扩大,需求和使用场景愈发多样化,今天的运动相机之争,已经从相机参数的比拼(参数当然依旧重要),扩展到体系与体系、理念与理念的碰撞了——希冀单一机体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围绕机体打造一个运动相机的“生态”才是现在的主流。甚至可以说,在运动相机市场里,产品力和生态将决定一切。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运动相机渗透进行时
在配备高清摄像头的智能手机还未普及开来的时候,是运动相机填补了这一片生态位,因此彼时二者还姑且算是没有交集的两种事物。但随着时间流逝,智能手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极高效率的记录能力,几乎“随走随拍”。这种情况使得运动相机虽然被智能手机极大地挤压了空间,但同时也获得了因为智能手机普及而激增的记录需求。
一般来说,运动相机适用的使用场景,智能手机通常也能适应,但毕竟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信息的交互”,这使得记录变得碎片化,而且智能手机在形态上也并非天生为了长时间、高强度记录而设计——运动相机的优势就在对比中凸显了出来,因而获得了有着记录需求的消费者的青睐,他们既解放了双手,又解放了手机,还获得了更专业的记录能力。
当消费者在思考“我有了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买运动相机”的时候,运动相机就已经不再局限于“运动”,而是迈入了更广阔的领域。在运动相机厂商的宣传片中,用户在宣发视频中看到的,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