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正在征求意见,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内容。
“从5分钟逃生到彻底不起火爆炸,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2025年4月3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
计划编号:20231690-Q-339
标准名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标准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单体、电池包或系统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
代替标准:GB 38031-2020
建议实施日期:自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第13个月开始执行。
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
新标准对动力电池安全提出三大颠覆性要求:
热扩散绝对安全:
触发手段升级:在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覆盖更真实的事故场景
逃生机制重构:要求热失控后5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烟气不得进入乘员舱,彻底杜绝“逃生时二次中毒”风险
观察时长延长:试验后至少监测2小时,所有监测点温度须低于60℃,防止延迟性爆燃
底部撞击测试入法:
模拟飞石冲击场景,采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最薄弱部位
豁免条件严苛:仅允许离地间隙≥200mm的N类商用车免测,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
快充安全闭环管理:
针对“充电1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电池,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通过外部短路测试
明确SOC区间:20%-80%快充性能需保持稳定,防止电池“慢性病”积累
淘汰赛与新机遇
新规将引发三重行业震荡:
产能出清加速:
二线电池厂改造成本超5亿元,行业集中度或提升至CR3≥80%
2027年整改大限前,预计30%产能面临关停
检测认证革命:
新增底部撞击实验室单次检测成本超200万元
第三方检测机构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保险金融联动:
满足新规车型保费有望下浮15%-20%
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
新版标准将代替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