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很好玩的》读书日记
2021.05.23
国子监、自得其乐
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国子监”,但萤爱都是在古装电视剧中听过。作者说,为了写这篇文章,专门去到了国子监探访。国子监,就是古代的大学,现在是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作者详细的描述了国子监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感受,想起了很多的历史痕迹。作者还提到了“监照”,这是个什么物品? 原来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证书,看到这里,我觉得可真有趣,现在驾校的毕业证书看来是承袭了国子监了,名为“驾照”。
这本书快看完了,想再洗洗品味一下老先生的《自得其乐》。作者在文中写起来可真是三杯两盏淡酒,悠闲自在,心旷神怡。作者介绍了他生活中得业余爱好: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这可真是令人羡慕的生活,把自己活在了室外桃源一样。作者对画是真的痴迷,他说过,如果当初他没成为作家,可能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画家了,他对自己的画能是真的很有信心。这又是何等潇洒: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2021.05.21
西南联大中文系,沙岭子
大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是一个很低的门槛,而在战争年代,上大学比现在的买房还难。
作者所在的西南联大在当时应该算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当时是由 3 个大学组成,分别是: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 1946 年解散。在西南联大的中文系,有很多有情怀的文人,联大的教授们很喜欢两种学生,一种是刻苦治学,第二种是有才。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是勤劳,二是天赋,他们爱才,也珍惜人才,对年轻人的培养也是他们对国家的奉献。
沙岭子是作者下放劳动时去的地方,在沙岭子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虽说是个研究所,但也是要扎扎实实地劳动。干农活、打杂,还有一些我们的上一辈都干过的粗活,他们这些文化人也需要去干。六十年代的人上山下乡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这对于他们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也让他们的作品更加接地气,受到现代人的喜欢。
2021.05.19
草巷口、跑警报
这本书每个章节并没有什么联系,上一节和下一节基本没啥关系,就像是一片一片的碎片,然后把这些碎片拼接起来,形成了生活中一点点的细节。
先生所介绍的草巷口是家乡民间的一条巷子,文人对巷子总有那么一种情怀,总能描绘出一种很有情怀的情景。舒婷的《雨巷》是家喻户晓的现代诗句,能把读者一步一步带入这种她所想象的请进。而这篇汪曾祺的《草巷口》也有一样的效果。在草巷口附近,你可以看见烟雨朦胧的江南的巷子附近各种民国时期的店铺,油面点,茶食店、卷烟店。
先生的跑警报,是抗日战争时期,每次日本飞机来时,城内响起警报,市民各处逃跑的场景,当然,作者也经历过很多次这种场景。生活在 20 世纪的中国人很难想象轰炸机随时来临,每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中的那种感觉。作者说,那是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时候不会特别紧张,有些人甚至都不跑了,因为都是家常便饭,习惯成自然。
2021.05.17
沈从文、老舍先生
来到 《春秋》
春秋这标题就颇有意蕴,难道作者想表达这一章的分量吗? 要说历史上可是有一部 《春秋》的,且与 《左传》齐名。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朋友,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友好,作者对沈从文的评价非常高,并且在文中一直都是喊他沈先生,沈从文的《边城》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小说,作者也有提到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是沈从文中间没有停段的情况下写下来的。我很羡慕他们之间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也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老舍先生,也是家喻户晓的文学“明星”,曾在北京文联当过主席,是作者的领导。他非常喜爱喝茶,堪比三餐;他爱惜书画,爱惜人才,对后辈的培养时时都放在心上。他很好客,一些作家、画家、戏曲演员经常会去拜访他,其实有时灵感也是任何人之间交流迸发出来的。他的风格也是现代的作家所缺少的,让人从心底敬佩的作家。
2021.05.15
昆虫
对于这类生物,我小时候接触过不少,不过书中提到的有些我并未听过,老先生的科普已经到了生物界了。
一些常见的昆虫:蝈蝈、蝉、蜻蜓等,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草地、树枝上、空中看见它们,它们也是陪伴我们同年的朋友。
作者提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昆虫:
花大姐? 这是啥? 其实是瓢虫,因为其身体五颜六色、瓷漆似的硬翅,北京人把它叫做花大姐,也颇有北方人的口气。这瓢虫也分好坏,吃马铃薯叶子的是害虫,吃蚜虫的瓢虫是益虫。
蝇虎。这是啥玩意? 大家都知道苍蝇,可烦人了,但是这蝇虎可是苍蝇的天敌,苍蝇还没站稳,估计就被蝇虎吃了,所以这是益虫,并且不怕人。
2021.05.13
马铃薯、昆明的花、茶花、北京的秋花
作者介绍了很多种类的花,茶花、桂花、菊花、牡丹花,我对于花不是很讲究,甚至看到牡丹和康乃馨都分不清楚哪个是哪个,但是对于作者的介绍确实很感兴趣,为啥他能把花描绘地那么生动?
要说老先生的文化深度真是让人折服,每种花都能从古诗或者古诗中得到出处,为这类花在读者面前塑造一个它应该有的形象。
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真的静下来去赏花,去品味花的世界,我也做不好,不知我生活改变了我,还是我改变了生活。
2021.05.11
人间草木、岁朝清供、葡萄、果园、花
尝遍了没事,来到了 《草木》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温柔。
在这一章节,真正地能感受到老先生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能这大自然的景色更能激发他笔下的温婉柔情。
在讲槐花的一节中,实在让我久久不能忘记那种悲伤。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后,老先生来到这里看到了养蜂人和他的妻子,他们忙里忙外,好不快活。老先生和他们开心的谈论着很多养蜂的事情,似乎作者很感兴趣。不就之后,老先生还来过几次,有一次,养蜂人的妻子不在,说是去城里照看孙子去了,后来她带着孙子来到她们的棚子里来玩耍。再后来,棚子拆了,养蜂人的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所有养蜂的工具带上,养蜂人两口子也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潭渊的槐花也落了。
读到这里,很容易感受到 李清照 的词中那种 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情景,让人心头一阵,徘徊在这无人烟的凋零的槐花群中。
老先生在写草木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和缥缈的诗意,用词朴素但是直击人心,让人很容易产生同理心,这或许就是老先生的厉害之处吧
2021.05.09
老先生年轻时在昆明待过 7 年,甚至大学也是在昆明上的, 西南联大是他的母校,西南联大出过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邓稼先、杨振宁等,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我是深感敬佩的。
作者好像吧昆明的美食都吃遍了,汽锅鸡、米线、火腿,他在不同的文章中都会提起这些,似乎这这个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
要提起糖炒栗子,大多数人肯定都听过,但不一定吃过。天下第一的糖炒栗子,听了作者说,才知道是昆明莫属,人家那可真是一边炒,一边倒糖水,说是甜的透心、甜的手指上全是糖分。
我个人不太喜欢把栗子当零食吃,那样太干了,主要我不喜欢剥栗子壳,那样太难受了,我喜欢板栗焖鸡、板栗粽子。
看这本书,有时也像是一本生活科普书,以前分不清楚绿豆与红豆能做哪些食品,现在知道凉粉皮很多都是绿豆做的,豆沙是红豆做的,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明白,只是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意去想。
作者说到水果的时候,我真是佩服作者对水果这一章节的起题 《果蔬秋浓》,很容易让人想象到秋天水果成熟时,果汁滴落的丰盛感,看着看着,我都能闻到那一缕果香。
2021.05.07
茶、瓜、昆明菜
老先生自称对茶是个外行,但却对茶研究颇深,对茶也不挑剔。
喝龙井对老先生来说总是会想起祖父,因为他的祖父最喜欢龙井,在小学暑假的趣事也是他得知祖父与龙井的情结,老人家喝茶时总是喝的很慢,抿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他提到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居住时,天天泡茶馆,这一个 泡 字足以体现那时作者对茶的喜爱,就像现代人泡图书馆一样,泡在这种氛围中让人心倍感安静与愉悦。
老先生还品尝过很多茶,比如:苏州的碧螺春,湖南的擂茶等等。
生活中,有很多以瓜结尾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瓜、甜瓜、黄瓜、苦瓜,当作者问道:苦瓜是瓜吗?这是一个令人需要思考一会儿的问题。在我眼中,苦瓜是蔬菜,我小时候很讨厌苦瓜,一口都咽不下;长大后,苦瓜和泡菜一起炒的时候,我能接受,觉得还挺好的,现在连清炒苦瓜都能吃得下,不知是不是因为长达的过程中,要吃 “苦” 呢?哈哈
昆明菜,老先生介绍了汽锅鸡和、宣威火腿和牛肉等。我还是第一次听汽锅鸡,真像尝试一下有啥特色。
我还没去过云南,但是对云南还是很有兴趣的,大理和洱海恐怕是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的地方吧。
可以看出,老先生和喜欢昆明的生活,在不同的章节中,都会提到有关昆明的事物,如果不知道他是高邮人,还以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昆明人呢。
2021.05.05
手把肉、韭菜花、辣椒、葱蒜、河豚
我有时会感叹,老先生怎么这么会吃,全世界的美食都在口中吧。
看到老先生对手把肉的描述,让我望而生畏,也让我垂涎欲滴。蒙古人杀羊的手法真是让我佩服,我真是一个连鸡都没敢下手的人,蒙古人杀羊直接用手掐断羊的主动脉,让羊都挣扎不了,真是 “快手斩乱麻”。蒙古人喜欢煮全羊,老先生对煮全羊的描述让我口水都流出来了,我都能闻到那香味儿。
辣椒和葱蒜都是生活中得配菜,但在有些地方,他们却是主菜,并且一顿不吃会难受。我个人是比较倾向吃辣的,但是不吃辣也没事,对辣的依赖不是很大,但是有点辣会提高我的食欲。四川人最吃辣,满锅的红色,我以前也在四川待过,挺喜欢四川的美食和人们生活的步调的。
2021.05.03
今天与作者老先生一起品尝了豆汁儿、栗子、秋膘、豆腐、干丝。
秋膘是什么? 看着字面意思,我刚开始想到的是肥肉,其实真正的以上也差不多,烤肉的意思。贴秋膘是北方人的说法,吃烤肉的意思,烤肉这东西我不常吃,只是偶尔会在店铺中尝尝。老先生只介绍了北京的烤肉和蒙古的烤肉,这都对我相距甚远。但是其中提到的 “炙子” 则是一个我关注的焦点,“炙子” 是一根根铁钉条钉成的圆板,铁条之间有小缝,用于加热。以前我烤肉的时候,重点不在吃,而是享受烤肉的成就感。
栗子是零食,也是佳肴。在老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栗子的喜爱,他借用 《红楼梦》 中袭人让宝玉区给自己取风栗子的典故让栗子在我的脑海中更有画面感。我也很很喜欢吃栗子,但是我不喜欢当零食吃,而是板栗烧鸡中的栗子,当栗子和鸡汁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栗子的绵柔和粉嫩。
2021.05.01
简单的美食:野菜、萝卜、鳜鱼、酒菜
萝卜是再简单不过的家常菜,也是小时候常吃的菜肴。在老先生的笔下,萝卜可以
生嚼、干拌、红烧、清朝、炖汤。在我的眼中,萝卜可以切片、切丝、切块,小时候吃萝卜能吃到吐,但现在仍然喜欢萝卜,特别是排骨萝卜汤。
老先生说:家常酒菜,一要有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待客中从容不迫,就和喝茶一样轻松自然,特别是在婚礼宴席上,宾客那么多,我们需要吧重点放在宾客上,而不是酒菜中。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还喝个什么劲。
2021.04.29
来到一个新的篇章, <五味>。
作者的进入 <五味>,开篇就讲山西陈醋,酸的我一喉咙。因为让我想起来一件我对醋的阴影。
有一年参加高中同学的婚礼,我是伴郎,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婚礼上会玩一些游戏,要惩罚新郎的时候,有人提议让伴郎们帮忙受惩罚,惩罚是:喝一小碗醋。 作为一个平时都不怎么喝醋的人,这可真是“爽到鼻孔里”。我收紧腹部喝了下去,当然差点没呕出来。真是一次‘酸爽’的经历
作者说,山西人不仅爱吃醋,过年更甚。人家过年都是供应好酒,太原的的店铺里却贴着: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我怀疑作者不是个文学家,应该是个美食家。对各地的吃的爱好都很了解,比如:东北人、北京人、福建人、四川人、上海人的口味。作者通过 ‘辣’ 和 ‘臭’ 两种口味的各种表现形式描述除了各个地方的文化与习俗的不同,作者提到的很多城市我都去过,祖国的东西南北我都吃过,确实口味很不一样,我最喜欢的还是广东的茶点,作者没有提到,不知后续会不会有呢?
2021.04.28
回想了一天昨天看的内容,我在思考作者真本书会想去表达什么? 《生活,是很好玩的》,难道作者真的只写生活中的小确幸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的地看下去。
刚看到第二句,我就明白了,为啥作者昨天要对炒米描述那么多。第二句是这么写的:“炒米和我家乡的贫穷与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这一句的功力很深,一下子让我从作者的小确幸中跳脱中来,看到了战争的场面,在动乱的年代,能保持这样一颗爱好生活的心,也是难得。
作者真的很喜欢自己的家乡,他继续介绍着:
高邮的端午很多风俗都与外地相似,系百索子、贴五毒、喝雄黄酒。
— 等会,让我先跳出来,我的家乡好像从小开始都是: 吃粽子、吃肉粽子、吃红枣粽子。瞬间感觉自己只对吃感兴趣。
作者的家乡还盛产鸭蛋,因此咸鸭蛋很出名,端午节的时候,小孩子会用鸭蛋来做各种有趣的事情。
我感兴趣的一部分来了。
作者介绍咸菜茨菇汤,茨菇,作为一个95后,这可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一个菜,不,应该是我最喜欢吃的一个水果,因为我感觉生吃比熟吃更好吃,每次帮家里择菜的时候,我都会偷吃几个茨菇,比苹果好吃多了,真是开心。
但是作者说: “我对茨菇实在没什么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额,苦吗? 可能咱们的茨菇不是同一个品种。
2021.04.27
散文类的书籍,这是我第一次看。本书的作者,汪曾祺先生被誉为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倒是让我颇为感兴趣。
一般拿到书的第一步,我都是先看一下作者的介绍,还有序言。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居然没有序言,直接进入主题。说实话,这难免让我感到有点失望,因为看一本书,如果不看此书的创作背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看了一下目录,犹豫了一会儿,翻开第一章, 《有味》。
开篇,作者先引用清代文学家郑板桥先生 《板桥家书》 中的一句带我回到他生活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民风淳朴而亲切,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富裕,一碗炒米,一叠小菜足以喂饱一个成年人。作者介绍了一些与炒米和焦屑有关的风土人情,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也是让我非常佩服作者的一点,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具有感染力,能让我理会到人间小事的乐趣。